慶曆二年(1042)閏九月,應歐陽修的請求,朝廷讓他赴滑州做通判。歐陽修請求外出做官的原因是工資太低,東京物價太高,養不起家。這是實實在在的原因。一、畫舫齋的修築
歐陽修到滑州三個月後,了解到滑州的財政收入比較寬裕,於是奏請朝廷批準,在官署偏東的位置,修建了供自己休息、學習、接待賓客的屋舍。歐陽修為它起名畫舫齋,由其好友、也是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蔡襄,把“畫舫齋”三個字用大字題寫在門楹上。
畫舫齋最大的特色是它的架構,它不是像通常那樣橫著蓋七間房子,而是縱向蓋了七間房子,相互之間用門隔開。這七間房子,最裏邊的兩間是休息的地方,為了保護隱私和安全及冬季保溫的需要,當然要封閉一些;其他用於宴客的地方,也較為封閉。為了增加屋內的亮度,在屋頂上開了天窗,避免了單調感,增加了高低錯落的起伏感。另外幾間則猶如今日公園裏麵的長廊,兩邊沒有牆,而是稍高點的欄杆和欄杆裏麵供人坐著的長條狀的木椅,既可眺望遠處的風光,也可以在裏麵下棋、閑聊;欄杆外麵則是假山怪石、名木花卉構成的風景帶。人坐在這樣的房屋裏,宛如在一條畫舫裏,可以閉著眼睛想象這條畫舫正行駛在平穩如鏡的江麵,或行駛在激流險灘的水域。
這種設計當然出自歐陽修天才的設想。歐陽修此前生活過的東京,有上百家公私園林,西京的私家園林數量僅次於東京,夷陵縣也有幾個不錯的小型園林,歐陽修去過的鄧州等地也有不錯的園林。在設計畫舫齋之前,歐陽修曾經考慮過如何綜合吸取這些園林的優點,但總覺得不能反映自己的心情,因為歐陽修在同輩朋友中是一個最有創新精神的人。是年,三十六歲的他考慮來考慮去,想起自己貶官夷陵時,一路上坐過的各式各樣的船隻,較為封閉的船艙可以吃飯、休息;船上的甲板地帶,則可以站著或坐著欣賞兩岸的美景,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人生何嘗不像乘坐一條船,有平穩的歲月,有幸福的時光,有困苦艱難的波折,何不建一座像船一樣的屋舍呢?可以時時提醒自己,居安思危,說不準何時就碰上激流險灘,要的就是坦然麵對,就是時刻不會忘記的忠君報國思想。
當然,從歐陽修於畫舫齋落成之後所寫的《畫舫齋記》一文可以看出歐陽修若隱若現的隱逸思想。出仕與隱逸互補,是中國古代大多文人士大夫生活的常態。宋代“仰文抑武”,像歐陽修這樣的士大夫大多數時候還是能夠得到皇帝的信任,有較大的施展自己抱負的舞台。但是,他們內心仍然會為隱逸留下一些空間,作為一種感情的寄托。這種心情或表現於對山水的欣賞中,或表現於貶謫生活時,或表現於詩文中,但絕大多數人不會真心去隱逸。正如蘇軾所寫:“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二、《王彥章傳》的撰寫
由於有較多的閑暇時間,歐陽修又抓緊時間寫《新五代史》。康定元年(1040)春天,歐陽修任武成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期間,聽說後梁名將王彥章的孫子王睿一家在滑州生活,趕忙抽出時間前去拜訪。從王睿手中,他得到了他人撰寫的《王彥章家傳》,經過王睿同意,歐陽修拿回州衙認真閱讀。此前,歐陽修在閱讀薛居正撰寫的《舊五代史》部分關於王彥章的內容時,就被王彥章的事跡感動。但是,歐陽修感覺薛居正筆下的王彥章,內容還不夠完備,不足以彰顯王彥章宋人最重視的忠君報國思想。他認為其用兵最重視“奇”的謀略,值得當時正在西北地區與西夏軍隊鏖戰的將士們學習。
王彥章,字子明,鄆州(治須城,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北)壽張(今山東省梁山縣境內)人。彪悍異常,力氣驚人,使一杆別人都拿不動的鐵槍。“王鐵槍”這一外號,當時就威震四方。
後梁軍隊招兵時,王彥章前去報名,當即對負責招兵的人說參軍之後必須給他個官銜,否則不當兵。在場的官兵聽後,氣憤地說道:“你什麼人呀!開口就要官,不看看渾身的草末還有多少,來了就想當人上人,不看看我們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兄弟,打了多少仗了!也太不自量力了!”
王彥章聽後大聲喊道:“我一身的力氣,你們誰也不是對手,不信比一比。我敢光腳在長滿蒺藜的地麵上跑幾百步,你們敢嗎?”話一說完,不等他人做出反應,就脫下鞋,光著腳在附近長滿蒺藜的地麵上跑了幾百步,跑回來之後跟沒事人一樣,還抬起腳板輪番讓別人看。當時已經是深秋,大蒺藜個個長得鋒芒畢露,可竟然沒有紮進他的腳板。別人一看,狠人來了,再不言語了。
王彥章入伍後,很快成為後梁軍隊中最優秀的戰將,不僅是拚命三郎,而且足智多謀,最重要的是具有忠君報國的思想。一次,後梁軍隊與晉王軍隊激戰,晉王軍隊抓住了王彥章的妻子和孩子,此前晉王李存勖895年,唐昭宗李曄封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沙陀族)為晉王,李克用死後,李存勖繼任,923年李存勖稱帝,因為姓氏為唐朝所賜,所以以唐朝的合法繼承人自居,以唐為國號,曆史上稱為後唐,曆時十四年,後被石敬瑭建立的後晉取代。李存勖是五代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也是歐陽修《伶官傳序》一文中的主人公。多次與王彥章率領的軍隊作戰,屢屢敗北,便把王彥章的妻兒安置到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給予最優厚的待遇,然後多次派奸細去遊說王彥章,妄圖將王彥章招致麾下。王彥章每次都將前來遊說的人殺掉。李存勖見王彥章不為所動,殘忍地殺害了王彥章的妻兒。
由於後梁君臣的腐朽無能,對王彥章這樣優秀的將領不但不重用,反而處處給他設置障礙,導致王彥章在和晉王軍隊的一次作戰中,受傷被俘。盡管有以前招降失敗的經曆,可晉王李存勖還是不死心,親自安排軍醫為王彥章療傷,還想讓他歸附。王彥章說道:“兵敗力窮,死有常分……豈有為臣為將,朝事梁而暮事晉乎?”(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第二十一卷《王彥章傳》。最後被李存勖殺害,死時六十一歲。
歐陽修在反複考慮之後,決定不用《舊五代史》中“列傳”的形式來撰寫王彥章的曆史,他認為那種形式隻能將王彥章等同於常人,必須創新一種新的形式。斟酌了一段時間後,歐陽修最終采用了“死節傳”這種新文體,意思是死於高貴的氣節。
歐陽修在《死節傳》的最前邊寫道:“世亂識忠臣,誠哉?五代之際,不可以無人,吾得全節之士三人焉。”(宋)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卷三十二。另外二人分別是後晉裴約、後周劉仁贍。較之《舊五代史》中關於王彥章的記載,《新五代史》添加了一些關鍵性的道德評價的內容,如王彥章雖然目不識丁,卻經常用通俗的話對人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宋)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卷三十二。因此,歐陽修認為人的忠義之氣,和文化程度、門第等因素無關,而是人天生的習性。這也是宋儒認為民眾的忠義之氣可以大力培育的關鍵前提。
歐陽修這樣做也有其深厚的社會基礎。鑒於晚唐五代基於多方麵的原因所導致的先秦及秦漢儒家所倡導的忠君愛國理念有所衰落,再加上宋代民族矛盾的尖銳,北宋建立後,為鞏固統治,統治階級特別重視在意識形態領域樹立忠君愛國思想的重要地位,采用多種方式對臣民進行此方麵的教育,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思想由此逐漸深入人心,一直滲透到社會的底層。經過意識形態的長期浸染,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果。兩宋之際及宋元之際的關鍵曆史時期,忠君愛國的曆史人物頗多,以嶽飛、文天祥等最為典型,僅元人所修的《宋史》就為二百七十八名忠義人物立傳。兩宋末期出現的忠義死節之士之多,在曆史上是非常突出的。見(元)脫脫等:《宋史》卷四四六到四五五《忠義傳》一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