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歐陽修十講歐陽修十講
符海朝

第二節 讀書飲酒握手言歡

天聖九年(1031)三月下旬,歐陽修帶著母親到西京洛陽擔任留守推官。歐陽修在洛陽一直待到景祐元年(1034)三月,基本上三年的時光。

工作稍微穩定之後,歐陽修去胥偃家迎娶新娘胥氏。胥偃將歐陽修和女兒的婚禮辦得很排場、很熱鬧。一年多的時間,歐陽修就品嘗了人生三大樂事中最重要的兩大樂事。第三大樂事是他鄉遇故知。科舉興起之後,有些人需要背井離鄉踏上求學、做官之路,那時交通和通信不發達,突然在外地遇到了舊友知己,那種心情自然也是很喜悅的。一、錢惟演對歐陽修等的關愛與指導

歐陽修剛到西京時,留守是錢惟演。錢惟演,字希聖,吳越國五代時期的十國之一,統治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市一帶。國王錢俶的兒子,博學能文,文辭清麗,於書無所不讀,家中藏書為當時趙宋私人藏書第一家,此前擔任過樞密副使。

錢惟演與楊億、劉筠為西昆派(這個名稱來自楊億所編著的《西昆酬唱集》一書)詩人最為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北宋初期影響很大,作詩師法唐代詩人李商隱。西昆派詩歌的優點是追求藝術美感,糾正了淺陋平直的五代文風,缺點是缺乏創新精神和藝術個性。

為了使讀者熟悉一下西昆派詩歌,特摘錄一首錢惟演的代表性詩歌。

公子

蓮勺交衢接荻園,來時十裏一開筵。

歌翻南國桃根曲,馬過章台杏葉韉。

別殿對回雙綬貴,後門歸夜九枝然。

閑隨翠幰欹烏帽,紫陌三條入柳煙。(元)方回集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幕府的幕僚官中,錢惟演最為欣賞的是謝絳、尹沫、歐陽修。他甚至做了三套道服、三把筇杖,每次在府中的花園舉辦以文會友的酒會,錢惟演“壽巾紫褐”魏泰著,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卷四。,歐陽修三人則像道家弟子攜著筇杖跟著他。

錢惟演當時用道家所倡導的無為而治的理論治理西京,所以當時的西京民豐物阜,治安良好。歐陽修後來在晚年所寫的《詩話》一書中,還記下了錢惟演所寫的一些優美的詩句:“西洛故都,荒台廢沼,遺跡依然,見於詩者多矣。唯錢文僖公一聯最為警絕,雲:‘日上故陵煙漠漠,春歸空苑水潺潺。’”(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一二八。

此時的洛陽,聚集了一大批退休的高官和知名的文人學士,既是學術文化的中心,又是議政的中心。程民生教授曾經形象地比喻過北宋時期的洛陽與開封:“開封是當權派的首都,洛陽是在野派的首都。開封是宋朝的正堂,洛陽是宋朝的別墅。開封紅塵滾滾,爭權奪利;洛陽花氣蒙蒙,修身養性,是學問家的天堂。開封是顯赫的太陽,洛陽是淡雅的月亮。”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史》,安徽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

複旦大學王水照教授認為,錢惟演主導的文學創作為主的活動,已經具有文學社團的性質。“在北宋的文學群體中,以天聖時錢惟演的洛陽幕府僚佐集團、嘉祐時歐陽修汴京禮部舉子集團、元祐時蘇軾汴京‘學士’集團的發展層次最高,已帶有某種文學社團的性質,對整個北宋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特點首先是係列性。三個群體代代相沿,成一係列,前一集團都為後一集團培養了盟主,後一集團的領袖都是前一集團的骨幹成員。因而在群體的文學觀念、旨趣、風格、習尚等方麵均有一脈相承的關係。”王水照:《北宋的文學結盟與尚“統”的社會思潮》,《王水照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三個集團中,歐陽修是第一集團的重要成員,是第二集團的核心,是第三集團的精神導師。

近三年的西京時光,對青年歐陽修而言,是難得的學習、鍛煉、交往的歲月,特別是積累人氣的時期。

盡管歐陽修等常常宴遊無節,錢惟演卻待之甚厚。錢惟演離職後,繼任者是王曙。王曙所喜歡的生活方式是粗茶淡飯、布衣蔬食,他認為錢惟演對歐陽修等人過於寬縱的做法,實足害了剛剛步入仕途的歐陽修等人。所以他到任之後,一度正色直言告誡歐陽修等人說:“諸君縱酒過度,獨不知寇萊公晚年之禍邪!”豈料歐陽修聽後,站起來說道:“以修聞之,萊公正坐老而不知止爾!”名臣寇準,做了高官之後,尤其喜歡在家裏大擺宴席,觥籌交錯,徹底狂歡,到處都點又高又粗且不斷釋放異香的紅色蠟燭,通宵達旦燃著。寇準每次離任之後,接任的官員即使在他家的廁所裏,也可以看見蠟燭燃燒後留下的成堆燭淚。真宗知道後,非常生氣。王曙聽後,默默不語,也沒有發怒。王曙可是寇準的女婿呀!二、書屋取名“非非堂”

明道元年(1032)的春天,在錢惟演的籌劃下,舊府衙又擴建了一次,麵貌煥然一新。歐陽修寫了《河南府重修使院記》(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下),外集卷十三。一文,記述修築的背景、經過及重要性,文章樸實無華。

接下來錢惟演又在府衙偏西的位置,為歐陽修修建了可供工作、看書、寫作、會客的小屋。歐陽修為其起名“非非堂”,且寫了《非非堂記》一文,反映出青年歐陽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小屋門朝北,門前種植了幾叢竹子,南牆上開了窗戶。小屋白天有溫暖的陽光射進來,晚上則可以隔著窗戶欣賞皎潔的明月。屋內隻有一個可供看書、寫字的幾案,一張窄窄的小床,放了上百卷書的書架,在歐陽修看來,這就足夠了,可以閉目養心,看看古書,思考思考國家及個人的問題。

在《非非堂記》一文中,歐陽修首先以權衡(古代的秤)和水作為比喻,強調“靜”的重要,“權衡之平物,動則輕重差,其於靜也,錙銖不失。水之鑒物,動則不能有睹,其於靜也,毫發可辨”(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下),外集卷十三《非非堂記》。。他認為,耳朵管聽、眼睛管看,但是聽到和看到的不一定都是本質的東西,需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這就說明,如果人不為外界的動作所迷惑,則他的心就很平靜,心靜就能做到思路清晰,能夠肯定對的,否定錯的,他的行為也將是正確的。然而讚揚似乎有諂媚吹噓之嫌,批評使人覺得好像是譏笑人家。如果要在二者之間必須做出選擇的話,寧可選擇“訕”而不選擇“諂”。如果把“是是非非”放在一起加以觀察,不如說,“非非”更為重要,“非非”本質上是一種正。

歐陽修強調靜下心來觀察事物、判斷是非,並非隻是一種理論上的分析,實則暗有所指。當時北宋朝廷發生了兩件非常大的複雜事件,史官對其記載非常隱晦,直到今天仍然是個謎。這兩件事情盡管也傳到了西京洛陽,但是其複雜的內幕隻有極少數人知道,像歐陽修這樣級別的官員,也隻能憑借支離破碎的信息進行猜測與推斷。

第一件大事是明道元年(1032)二月,仁宗的生母李氏生病,劉太後派親信張懷德、醫官楊可久等進宮醫治,李氏的病非但沒有治好,反而突然去世,時年四十六歲。李氏生了仁宗,依例應該晉升為皇後,但一生隻是普通的嬪妃,直到臨死前,才晉升為宸妃。次年三月,劉太後死後,燕王(八王)趙元儼才告訴仁宗李氏是他的生母且死於非命的事實,張懷德和楊可久很快被貶黜,這說明李氏的死因的確可疑。後來依此事實演繹的戲劇《狸貓換太子》,距離真實的曆史太遠。由於地位的懸殊,李氏根本沒有可能同劉氏爭奪皇後之位,甚至連想都不敢去想。劉氏無須搶奪,更無須像《狸貓換太子》的戲中,用狸貓來偷換剛出生的嬰兒。李氏死後,劉太後準備草草出葬了事。宰相呂夷簡告訴她說:“紙包不住火,李氏的所有事情遲早會被官家知道。一旦官家知道其喪事竟然這樣處理,肯定會追究所有與此有關係的人的責任,包括太後您。”劉太後聽後,才答應以一品禮儀的規格治喪,但是,出喪不由宮門出,而準備從宮牆上打開一個缺口出去,這自然是非常不合禮儀的做法。在呂夷簡的一再堅持下,劉太後才同意由西華門出喪。最後呂夷簡又背著劉太後,對主持喪禮的劉太後的親信羅崇勳說道:“這事情官家遲早會知道,一旦追究起來,你將難逃其責,你看著辦吧!”(元)脫脫等:《宋史》卷二四二《李宸妃傳》。迫於呂夷簡的壓力,李氏最後以皇後的禮儀規格入殮。

同年八月,內宮突發大火,很短的時間內就連燒八個宮殿。火剛開始燃燒的時候,小黃門低級宦官。王守規最先發覺,於是從仁宗休息的寢殿到後院門,把鎖砸開,帶著仁宗逃到了延福宮。仁宗見到執政大臣們後說道:“要不是王守規,咱們君臣都不會相見了。”火災發生以後,宰相呂夷簡的態度,更讓人感到火災非常蹊蹺。火災撲滅後,百官早朝,而宮門不開,輔臣請求和官家見麵。仁宗到拱宸門,百官於樓下朝拜,但是宰相呂夷簡獨獨不拜,仁宗派人下樓詢問原因。呂夷簡說道:“宮廷夜裏剛剛發生大火災,臣請求看看官家的尊榮。”(元)脫脫等:《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仁宗於是讓人揭去座位前的簾子,呂夷簡看到真是仁宗後,才施跪拜禮。這說明呂夷簡對火災的原因、仁宗的生死存亡及城門上的皇帝是誰,都存有疑問,否則他不敢有如此大膽的不臣之舉。

這場大火之後,朝廷大興土木,修建新的宮殿,宰相呂夷簡為工程總指揮,調動京東西路、淮南、江東、河北等路的大量工匠到京師,大量的木材也由各地運來,給民眾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洛陽一帶的大山盛產竹子,被大量砍伐,由黃河漂流到東京,地方官員一味媚上,嚴令不管是公是私,一律砍伐,不得阻攔,導致一座座青山眨眼間變成了荒山禿嶺。歐陽修看在眼裏、疼在心上,為此寫了《戕竹記》(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下),外集卷十三。一文,嚴詞批駁這種以無益害有益的禍國行為。由此文可以看出,剛剛步入仕途的歐陽修,就敢於批判朝廷中的不良行為。三、“逸老”與“達老”之爭

寓居西京洛陽這段時期,是歐陽修文學創作的第一個高峰,主要是詩、詞的創作。歐陽修與尹洙、梅堯臣、楊愈、張汝士、王複、張太素六人一起,結為“七友”。而當時與歐陽修在詩詞方麵切磋最多的是梅堯臣、謝絳、尹洙三人。嘉祐八年(1063)七月,五十七歲的歐陽修擔任參知政事,他在《集古錄目序題記》一文中寫道:昔在洛陽,與餘交往者,都是一時之豪傑,謝絳最善於評論文章的得失,尹洙則最長於議論時事。每當餘剛剛寫完一幅作品,還沒有來得及修改完畢,兩人馬上攤開紙快速閱讀,迅速領會作品中的意圖,接下來就拿著作品到處宣傳,他們所闡述的觀點非常妥當,但卻不是餘原初的設想。梅堯臣是一個典型的謙謙君子,與餘一樣,家庭都比較貧窮,每見到餘有一點小的驚喜,那高興的樣子,就像是喜事降落在自己身上。(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一三四。

歐陽修在西京時就因文章而名冠天下,主要得力於他自己的勤奮思考和積極寫作,也和梅堯臣等朋友的大力宣傳分不開。

明道元年(1032)春天,歐陽修和尹洙、陸經等四人到洛陽南麵的龍門遊玩。龍門山和香山隔著伊水,遙遙相峙,宛如一道龍門。歐陽修望著龍門,又想起了殿試時高興又失落的心情,跳過龍門了,以後會怎麼樣呢?沒有大背景的他,隻能靠自己的努力和貴人的提攜了。畢竟趙宋較之大唐,特別是較之魏晉,寒門士人向上走的通道還是比較暢通的,想到此,歐陽修又感到一絲欣慰。四人又一起到龍門山東峰上的白居易墓憑吊。

此行歐陽修共寫詩十五首,石樓、佛寺、險灘、鴛鴦、魚鷹等都成了他寫詩的題材。

一天,梅堯臣與尹洙、楊愈、王複、張先、王顧、張汝士七人在一起閑聊。歐陽修因事未到,有人聊及白居易,於是話題大開,聊到了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期間,與八位高年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喝酒賞花,最後組成了一個“九老會”。有人據此畫了一幅《九老圖》傳世,成為後世美談。梅堯臣突發奇想,他們七位好友加上歐陽修,雖然未到高年,也可仿效一下白居易的“九老會”,組織一個“八老會”,各自取一個雅號,互相品題。話一出口,眾人拍案叫絕。經過七嘴八舌的討論,最後確定了如下雅稱:尹洙為“辯老”,王複為“循老”,楊愈為“俊老”,王顧為“慧老”,張汝士為“晦老”,張先為“默老”,梅堯臣為“懿老”,歐陽修為“逸老”。隨後,梅堯臣寫了一封信給歐陽修,把此事情的經過詳細地告訴了歐陽修。歐陽修收到信後,先是大笑,但看到自己的雅稱為“逸老”後,堅決不接受,連續兩次給梅堯臣寫信,要求改為“達老”,還要求梅堯臣將兩人往來信件中關於此事的內容燒掉,可見歐陽修對此事的重視。

為何歐陽修把朋友間的戲謔之稱看得如此重要?因為“逸”字,有放縱的含義。歐陽修年方二十六歲,一旦此雅號傳出去後,不僅讓人以為歐陽修是一個放蕩不羈之浪子,而且母親鄭氏和妻子胥氏等家人知道後,會以為歐陽修在外麵的表現迥然不同於在家裏的溫文爾雅,可能會有放蕩的言行。這樣的話,有礙家庭的門風,也會讓母親和妻子臉麵無光。再進一步想,後世會如何評價歐陽修。而“達”字,則有豁達、曠達的含義,歐陽修強烈希望朋友們知道他真實的性格是豁達,平素表現出來的一些狂放不羈的行為,隻是為了娛樂朋友也娛樂自己。最後朋友們接受了他的請求。

“達老”成為青年歐陽修的雅號。不過,這個雅號,遠不如後來的“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名氣大。四、《洛陽牡丹記》的寫作

宋代,出產牡丹的地方除了著名的洛陽以外,還有延州(治今陝西省延安市)、青州(治今山東省青州市)、丹州(治今陝西省宜川市)和越州(治今浙江省紹興市)等地,但是洛陽牡丹,在唐代已經是魁首。

可惜歐陽修在洛陽生活的三年,沒有一次能夠遇上牡丹盛開的時節。第一年抵達洛陽的時候,牡丹大多即將凋落。第二年和梅堯臣他們在嵩山一帶到處遊玩,回到城中,牡丹花期已經結束。第三年牡丹盛開的時候,胥氏夫人去世,家裏忙成一鍋粥,哪裏還有時間和心思去看牡丹、賞牡丹。第四年離別洛陽的時候,牡丹花的花蕾剛剛形成。

由於對洛陽的喜愛,洛陽牡丹自然也成為歐陽修的至愛。回到東京後的次年(景祐二年,1035),歐陽修憑借記憶及其他材料,寫了《洛陽牡丹記》(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下),外集卷二十二。一文,在該文中,歐陽修說洛陽人言談中的“花”字,獨指牡丹花,其他的芍藥花、紅桃花、李子花等,統稱為果子花,可見洛陽人對牡丹花情有獨鐘。

歐陽修曾經去錢惟演居住的雙桂樓拜訪,見其座位後有一個寫滿小字的木屏。錢惟演對歐陽修說道:“最近欲寫一本《畫品》的小書,上麵全部寫的是牡丹的名字,共九十餘種。”(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下),外集卷二十二。

歐陽修因為當時有急事向錢惟演稟告,也來不及細看牡丹的名字,歐陽修及時人通常記得的牡丹的名字隻有三十多種,不知道錢惟演從何處得到九十餘種牡丹的名字。

歐陽修按照知名度記載了二十四種牡丹的名字:

姚黃魏花細葉壽安鞓紅(亦曰青州紅)牛家黃潛溪緋左花獻來紅葉底紫鶴翎紅添色紅倒暈檀心朱砂紅九蕊真珠延州紅多葉紫粗葉壽安丹州紅蓮花萼一百五鹿胎花甘草黃一擫紅玉板白

《洛陽牡丹記》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研究牡丹的專著,且具有科學著作的雛形。

離別洛陽之後,歐陽修因為公事也來過洛陽一兩次。這裏是他青年時期事業起飛的起點,也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幾個朋友結識、喝酒、遊玩賦詩的地方,也是他第一個妻子告別人世的地方。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