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歐陽修十講歐陽修十講
符海朝

第一節 過五關斬六將的科場

歐陽修的科場經曆,盡管也經曆了一些波折,但總體上還是很順利的。一、過隨州

仁宗天聖元年(1023)秋天,十七歲的歐陽修,首次在隨州(治今湖北省隨州市)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一關考試。考試題目是《左氏失之誣論》,評論左丘明所著《左傳》中的缺陷。盡管歐陽修的文章寫得非常出色,但由於個別句子不合朝廷規定的韻格,致使名落孫山。但是,歐陽修文中的一些非常優美的語句,讓隨州的官員和士人刮目相看,他們甚至讓正在學習的子侄們背誦這些句子。如“石言於宋,神降於莘。外蛇鬥而內蛇傷,新鬼大而故鬼小”(宋)魏泰著,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卷十二,中華書局,1983年版。兩句警句,雖然歐陽修沒有將其記載到自己的文集中,卻通過他人的文集一直流傳了下來。

考試失敗後,叔父和母親都沒有責怪他,隻是鼓勵他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三年後再見分曉。二、第一次省試失利、反思及努力

天聖四年(1026)秋天,二十歲的歐陽修順利通過了隨州的州試,隨後由隨州推薦,參加次年春天在東京由禮部組織的考試。當年冬天,歐陽修長途跋涉,來到東京,而且在東京過了年。去東京之前,叔父歐陽曄耐心給他講需要注意的事項。母親鄭氏則鼓勵他不要有太大壓力,正常發揮即可。

在東京備考的短暫時光中,歐陽修在租住的房屋中認真準備。隻有疲憊的時候,才出去欣賞一下東京豪華的建築和美景。但歐陽修最喜歡的還是東京城生意興盛的書鋪和古玩店,盡管沒有錢購買,卻不妨開闊一下眼界。

春日的一個傍晚,歐陽修仰頭觀望東京雕梁畫棟的高樓,順著高樓最高處的飛簷望去,隻見淺紅色的浮雲在慢慢飄動,禁不住詩興大發。回到住處,他提筆賦詩一首(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下),外集卷五《高樓》。:

六曲雕欄百尺樓,簾波不定瓦如流。

浮雲已映樓西北,更向雲西待月鉤。

但是,禮部主持的考試,歐陽修還是落榜了。考試失利後,歐陽修開始深刻反思,並且找那些通過考試的考生討教考試的經驗,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不是自己才華不行,而是由於自己生活的隨州,遠離京師,信息比較閉塞,自己長期學習韓愈的文章,不知不覺中染上了濃鬱的韓愈文章的風格。而這種風格,整個社會都沒有多少人欣賞,當時最流行的是四六體的駢文。

駢文作為一種文體,發端於秦漢,形成於魏晉,興盛於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先後建都於建康(今南京),合稱“六朝”。,隋唐時期仍然流行。宋承唐製,箋奏一類文書必須用四六文體,這類文體又是科舉考試必考的內容,所以考試之前必須長期練習。但是這種四六體文書,言之無物,格式死板,既束縛讀書人的思想,也阻礙他們創新能力的發揮,更影響社會的發展。

現實的殘酷使歐陽修認識到自己也必須練習這種文體了,不然永遠過不了關。當然,對才華橫溢的歐陽修而言,寫這種文章不成什麼問題。

回到隨州之後,歐陽修又把從漢代到當今那些知名文人寫的駢文找來,反複閱讀,然後試著寫,並讓叔父歐陽曄及其他朋友幫他挑毛病。

後來歐陽修對駢文深惡痛絕,帶頭將北宋初年由柳開等人發起的、上承韓愈和柳宗元的古文運動推向了高潮。三、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

北宋文人喜歡遊學,特別是科舉考試之前,總會前往各地尤其是京師和洛陽,拜訪知名的學者或級別高的官員,帶上點禮物,最重要的是帶上自己最優秀的作品——詩歌、散文。在“仰文抑武”的趙宋,禮品的厚薄一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作品。如果知名的學者或高級別的官員賞識你的作品,對作者本人來說是莫大的鼓勵,也是進一步前進的動力。如果再將你的作品連同你本人優秀的人品到處宣傳,那對你科考乃至科考後的前途,都有較大的影響。

天聖六年(1028)春末,春和景明,歐陽修開始了自己的首次遊學之旅,目的地是距離隨州三百裏地的漢陽軍軍為宋代在軍事要地設置的行政單位。(治今湖北漢陽)。漢陽軍的知軍胥偃是一個知名的文人,歐陽修對他的人品和才學都非常敬仰。他先寫了一封自薦信,信中如實介紹了自己祖宗三代的曆史和自己的情況,連同自己最優秀的詩文,一起送到了知軍府,然後回到旅社,等待回音。

胥偃很快就給歐陽修回信,信中讚揚歐陽修的作品和才華,預言歐陽修將來必定會成為趙宋文壇的大才。不久,胥偃就在知軍府盛情招待這個寒門才子,與他促膝長談,對他也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而歐陽修也很感激胥偃的知遇之恩。

趙宋王朝是中國科舉史上的巔峰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此三句選自宋真宗《勸學詩》。。“學而優則仕”是絕大多數士大夫人生的最高理想,伴隨而來的則是榜下擇婿。此時的胥偃,開始萌生將歐陽修招為東床快婿的打算,但鑒於女兒年齡尚小,歐陽修還正在科舉之路上攀登,過早打擾他的心思,反而可能毀了他的前程,不如先將他置於門下,待進士及第後榜下擇婿,方才妥當。於是,胥偃將歐陽修留在府衙,讓他專心讀書,同時熟悉一下政事,有時候還讓他就一些政事出謀劃策。從此,歐陽修正式成了胥偃的門生。

這年冬天,胥偃到京城任職,成為一名京官,擔任三司度支勾院,主管朝廷的財政支出事宜。歐陽修以門生的身份一同前往。

在東京,高官顯宦、知名文人酒宴上的交往非常頻繁,胥偃有時讓歐陽修陪自己出場,讓他結識許多社會名流。而歐陽修的才華,也逐漸為許多高官顯宦所了解。恩師胥偃也得以被人稱頌為“伯樂”。有人開始和他打趣,問他是否有招歐陽修為東床的打算。胥偃聽後,隻是笑而不語。歐陽修在這些場合中,結識了蘇舜欽等諸多好友。四、兩拔頭籌

國子學是趙宋的中央官辦學府,設有廣文、太學、律學三館。其中,廣文館教的是由禮部主持的進士科考試的各方麵內容。宋代科舉考試門類較多,但隻有進士科最重要,聲譽也最好,前途也最好,自然競爭也最為激烈。

天聖七年(1029)春天,歐陽修在廣文館的考試中榮登榜首,一下子名動京師。歐陽修和胥偃全家感到莫大的欣喜,蘇舜欽等好友又設宴為歐陽修慶賀,歐陽修則早早寫信告知母親和叔父歐陽曄。

歐陽修略微調整了幾天,就投入了當年秋天舉行的國學解試的備考。國學解試合格之後,即可以薦名禮部,參加來年春天的省試。金秋送爽的時節,東京城到處菊花盛開,桂花飄香,歐陽修的解試成績還是第一,有人預測他將連中三元。但是,歐陽修還是不敢有絲毫的鬆懈。按照宋代的科考製度,最關鍵的環節是禮部的省試和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行百裏者半九十,不敢功虧一簣啊!

整個冬天歐陽修都在緊張地備考,連年也沒有好好過。胥偃一家自然明白,最後關頭,應該做好後勤工作,讓歐陽修吃好睡好心情好,將他視為自家參加考試的兒子。五、省試和殿試

天聖八年(1030)正月,東京城正是春寒料峭的時刻,參加省試的考生們雲集京城,有的是第一次參加考試,心中惴惴不安;有的則參加過好幾次了,自然年齡差距也大。歐陽修屬於最年輕的那部分,渾身透著朝氣和一些稚氣。

該年考試的主考官是晏殊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七歲能屬文,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十四歲中進士。,昔日的科考神童,現在已經四十開外。仁宗做太子時,他擔任太子的師傅,輔導太子的成長,盡職盡責。仁宗即位之後,擔任過樞密副使和參知政事樞密副使主管軍事,參知政事是副宰相,通稱宰執。,早已經老於世故,故有“太平宰相”之稱。但是,科考特別是省試對於趙宋、對於官家宋代對皇帝的稱呼。的重要性,晏殊還是非常清楚的,他自己也非常希望通過省試,能夠給國家發現一些曠世之才。趙宋較之大唐,武功雖然不如,但是,文治卻遠超大唐,其原因還不是由於從太祖朝開始的對文人的寬鬆政策嗎?而從太宗朝開始,科舉錄取的人數又越來越多,整個社會希望通過讀書改變社會地位的人也越來越多。每每想及此,晏殊忠君報國的思想就油然而生。

但是,晏殊一想到為國家選曠世之才,就緊皺眉頭。朝政的複雜每每讓他整夜失眠。本來劉太後宋真宗的皇後並非仁宗的生母。仁宗生母是一個普通的嬪妃,生下仁宗後,被當時的劉皇後施展瞞天過海之計,說成是自己的兒子,此即戲劇《狸貓換太子》一劇的原初曆史。在垂簾聽政之初,就公開聲明,一旦仁宗長大,就還政於仁宗。天聖六年(1028)四月,仁宗已經十九歲了,可劉太後還是絲毫沒有還政的意願。趁著仁宗年幼,她一再僭越禮製,享受本不該太後享有的待遇。還曾將反對她的宰執王曾罷免,宰執寇準則被罷免後死於貶所。她甚至詢問宰執們對武則天的評價問題,用意非常明顯,其背後掩藏著莫大的野心。

有一次拜謁太廟,劉太後又做出大大超越禮儀等級的事情,晏殊和同為副宰相的薛奎提出反對意見,劉太後雖然稍微做出了一些讓步,但是翻著白眼看晏殊的眼神,像一把明晃晃的刀子一樣,一直在晏殊眼前亂晃。晏殊的門生範仲淹因為上疏請劉太後還政,惹得劉太後頗為不悅。範仲淹隻好主動請求到河中府(治今山西省永濟市)擔任通判。

晏殊隻能暗中祈求上帝保佑,祈求最高權力能夠和平過渡到仁宗手中。

那年關於賦的部分出的題目是《司空掌輿地圖賦》,題目是晏殊出的,有點難,需要考生從細微之處發現問題,然後進行分析。按照當時的考場規則,考生如果對試題有疑問,可向主考官提出,由主考官做出解釋。考試開始後,陸續有考生提問,但所提出的疑問,都很讓晏殊失望。

歐陽修拿到試卷後,首先仔細審題。司空是周代和漢代的官職名稱,掌管國家大型土木、水利工程的興修。輿地圖,也即地圖,地圖的繪製和修改,自然也歸其管理。但是,該試題並沒有說明應該分析周代還是漢代,於是歐陽修向主考官晏殊提出此問題。晏殊聽後,意識到這個考生真正明白了出題者的意思,於是在解答後,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個文弱的青年。

考試結果揭曉,歐陽修又是第一,連中三元。歐陽修一下子名聲大振。絕大多數考生和關心科考的人都認為,下一關的殿試,歐陽修肯定是狀元。

歐陽修隨後以門生的身份,前去晏殊府上,拜謝主考官晏殊。晏殊這才知道那個文弱的青年就是歐陽修,而且他們是江南西路主要管轄今江西省大部和湖北省黃石市一帶。的老鄉。晏殊正式成為歐陽修的恩師。

南宋文人王銍在《默記》一書中記載了歐陽修參加省試中的一則花絮,大致經過:一李姓考生參加省試前,突患重病,被同考的友人扶著進入考場,考試開始後沒有多長時間,李生疾病發作,隻好趴在桌子上休息,不知不覺就睡著了。過了中午時分,突然有人用手拍了拍他的後背,把他拍醒了。原來是鄰座的考生,輕聲問他怎麼不寫卷子。李生據實相告,鄰座考生於是說道:“能夠參加省試,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堅持一下。”接下來又不時勸告他。李生於是掙紮著坐好,開始寫卷子,思路又逐漸清晰起來。鄰座考生見狀,非常高興,又悄悄地告訴他寫賦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又把自己的卷子挪到李生桌子邊,讓他偷看,而且輕聲說道:“我是國學考試的解元歐陽修,你隻管看吧。”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上)卷八。所以,李生的這張答卷,有一半抄自歐陽修,剩下來的幾場考試,兩人也都這樣做。最終,李生也通過了省試。李生做官後,知恩圖報,在自己家廟旁邊的牆上,掛著歐陽修的畫像,過年過節都要祭拜,待他如再生父母。

李生曾經與王銍的先祖是同僚,還曾經領著王銍的先祖去他家祖廟看過牆上掛著的歐陽修畫像。王銍的先祖每每言及此事,都對子孫們說歐陽修的事跡。

這則記載放在今天,是十足的低級紅、高級黑。在宋代科舉考試科場要求非常嚴格的情況下,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從後來歐陽修兩度主持科舉考試的做法看來,他對科舉考試作弊,更是深惡痛絕。

歐陽修連續三場均考第一名,自認為殿試必定是狀元,於是在殿試的前一天置辦了一套新科狀元才能穿的外套,準備第二天穿著參加殿試,心裏自然美滋滋的,甚至想象著新科狀元騎著高頭大馬、胸前戴著大紅花行走在禦街的場麵。豈料同科進士王拱辰搞鬧劇,乘歐陽修不備,穿著那套外衣先進了殿試的考場,歐陽修責備他,王拱辰笑著說道:“新科狀元才應該穿這套衣服。”殿試結束,王拱辰果然是狀元,歐陽修是該科第十四名。這種記載,顯見也是後人的杜撰,因為歐陽修不久即替王拱辰寫了謝及第啟一文(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九十五《代王狀元(拱辰)謝及第啟》。宋代替他人寫一些禮儀性的文章是當時的習俗。,況且任何考生也不會自信到穿著這種衣服去參加殿試。歐陽修心裏雖然有點失落,但總體上還是非常高興,甲科第十四名的成績也是很不錯的排名,且是“天子門生”。

省元(省試第一名)不是狀元的結果也很正常,該科考試前有記錄的22場省元和狀元名單,隻有六場省元和狀元是同一人。從王拱辰後來的為宦履曆來看,他的能力並不低,隻是品德有點差。

歐陽修和王拱辰後來又都成了宰相薛奎的女婿。二人雖是連襟兄弟,在官場上卻是一對歡喜冤家,此是後話。

金榜題名後,胥偃全家都非常高興,最高興的當然是他的女兒胥氏。歐陽修參加了胥偃主辦的幾場賀宴,胥偃把應該請到的高官顯宦都請到了,自然包含為歐陽修鋪路的用意。歐陽修很感激胥偃全家,特別是胥偃為他做出的所有努力。

五月,朝廷任命歐陽修為西京留守推官,次年三月到任。得到消息之後,歐陽修履行了必須辦理的手續,然後離開東京前往隨州,雖然早已經通過驛站將中進士的信寄往隨州,可盡快回隨州麵見母親和叔父一家的願望,仍很強烈。回到隨州之後,母親讓歐陽修跪在父親歐陽觀的牌位前,向父親報告喜中進士的消息。鄭氏、歐陽曄、歐陽修都眼含熱淚。接下來又是幾天的喜宴,歐陽修喝醉了好幾次。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