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六味集六味集
汪朗

川菜敢麻辣

川菜是否多麻辣?如今是,而曾經不是。

說“是”的道理無須多說,看看現實便可明了。現如今眼目下,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川菜館,菜品大多以麻辣為號召,有的索性將“麻辣”二字堂而皇之地嵌入店名之中,光是京城便有什麼麻辣門、麻辣小館、麻辣地帶、麻辣誘惑、麻辣攻略、麻辣香鍋……。還有的一層麻辣嫌不夠,非要再加上一層,叫什麼“怕不辣麻辣香鍋”,讓人聽著就上火。

將“麻辣”二字極力彰揚,並非川菜傳統風格。過去川味之中雖然也有麻辣一路,但絕少用於菜館名字。菜名之中雖然有,也不多,像夫妻肺片、宮保雞丁、魚香肉絲、幹燒鱔魚,其中都有純辣味或麻辣味,卻藏而不露。麻婆豆腐倒是又辣又麻,疑似名實相符,其實不然。此菜之名源於其創製者,一位姓陳的老板娘,因其臉麵上有些麻點,豆腐燒得又好吃,食客遂將豆腐之前加上“陳麻婆”幾個字,好與其他家的豆腐相區別,也算是謔而不虐。後來,陳麻婆豆腐才被簡化為麻婆豆腐。由此可見,此豆腐雖然帶個“麻”字,但絕非麻辣香鍋之麻,與味道全然無涉。

雖說今日川菜多麻辣已成不爭之事實,早年間卻並非如此。起碼諸葛亮就沒有吃過麻辣川菜,連不麻辣的也沒吃過。讀過點兒《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當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從長江中遊西進,奪取的是益州,而非“四川”。據《辭海》記載,現今四川一帶,春秋、戰國時為巴、蜀等國地,秦置巴、蜀二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北宋分置西川路和峽路,到了鹹平四年(1001)又分西川路為益州、梓州二路,分峽路為利州、夔州二路,總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南宋時設有四川宣撫、製置、總領等職,統轄四路軍政財賦。元代又將四路合並,設置四川行中書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為四川省。也就是說,最早算到北宋,“四川”之名才算正式麵世。中國的菜係都以地方冠名,京、湘、魯、粵莫不如此,“四川”之名既然晚出,諸葛亮自然也就不會吃上川菜了。

即便加以變通,將川菜的源頭上溯至春秋時的巴蜀兩國,諸葛亮還是吃不上麻辣川菜,因為其時整個中國都沒有辣椒,遑論巴蜀。晉人常璩在《華陽國誌》裏總結出蜀地菜肴的特色為“尚滋味、好辛香”,當時的“辛香”成員不過是花椒、茱萸、薑、芥等物,並無構成現代川菜麻辣滋味的核心成分。直到明代中晚期,辣椒才從沿海地區傳入中國,而四川以辣椒為調味品,大約已是清代乾隆之後的事情了。西南地區最早食用辣椒的文字記載,也不在四川,而在貴州一帶。

雖說四川在中國食辣史上並非先行者,但是將麻辣密切結合,並廣泛用於各種菜肴之中,卻是川人之一大貢獻。要說四川人在飲食上的創新精神“硬是要得”,見到什麼新鮮東西都敢拿來麻辣一番,螃蟹就是其中一例。

四川不靠海洋,自然不產海蟹;雖然沿江,但也沒有河蟹,因為河蟹要到海裏產卵,蟹苗再沿著江河遊到湖塘中成長。四川地界兒太遠,加之江流湍急,幼蟹根本遊不上去。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裏,不僅一般四川人撈不上螃蟹吃,達官貴人亦如此。

據珍妃的晚輩親戚唐魯孫先生回憶,當年內地秋高蟹肥時,朝廷眷念邊遠外官的勳績,往往要賞賜他們幾隻螃蟹吃。這些螃蟹裝在黃瓷壇子裏,每個壇子內雌雄各一隻,然後塞滿高粱穀糠,免得它們餓死。受賜者多者可得四壇,少者兩壇。這些螃蟹從京城啟程,沿運河南下,到了清江浦再換船溯長江而上,直到西南各省。當年唐魯孫的曾祖擔任四川總督時,便曾迭膺上賞,盡享殊榮。不過,這些承載著朝廷濃濃關愛的螃蟹,由於旅途勞頓,抵達時已無一存活,且臭不可聞。但是朝廷的美意又不能隨意拋棄,於是唐魯孫的曾祖隻好在總督府後園設置一個蟹塚,每次接到恩賞之後,將其恭恭敬敬地葬於此處。

昔日川人既無蟹可吃,對於烹蟹之道自然無從置喙,隻能任由內地美食家們指點江山。而在張岱、李漁、袁枚等大美食家看來,食蟹之道無非清蒸白煮,蘸以薑醋,最高境界是薑醋都不要,品嘗其鮮美本味足矣。我家閨女就是這麼個吃法,每次見蟹必白口而食,說是一蘸調料味道就吃不出來了,而且她從來不看《閑情偶寄》《隨園食單》之類的書。還有一熟人更絕,也是白口食蟹,但過後要喝上兩勺醋嚼上一塊薑,說是這樣既可嘗到蟹之本味又可避免胃寒難受。實在是高。這等食蟹法固然不錯,但一貫如此未免有些單調。

待到交通便利,川人有緣結識螃蟹之後,隨即將傳統烹蟹法徹底顛覆,根本不理會權威的箴言,硬是把麻辣之濃烈味道摻入螃蟹之中。也別說,這種做法還真的不錯,既保持了蟹之鮮美,又豐富了其滋味,於是,全國刮起了一陣香辣蟹旋風,將沿襲了數千年的食蟹格局徹底打破。

和螃蟹遭遇相同的還有福壽螺,這本是外來的“國際友人”,可川人照樣也要拿來麻辣一下,效果同樣不錯。北京陶然居的女老板嚴琦,原先在銀行工作,後來辭職幹起了餐飲,一開始就是專攻如何麻辣福壽螺,終獲成功。憑借這一核心競爭力,她把一家五張桌子的小飯鋪發展成為全國連鎖企業,一年營業額二十多個億,光是田螺就要賣出三千多噸。這應該是一個升級版的“陳麻婆”,隻不過其麻不在臉麵上,而在滋味中。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