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不僅僅是黃河,更是一條懷抱曆史的大河,也是一條孕育文明和文學的大河。
記得莫言曾經說過,文學使他膽大。他說初學寫作時,為了尋找靈感,曾經多次深夜出門,沿著河堤,迎著月光,一直往前走。河水銀光閃閃,萬籟俱寂,讓他突然感到占了很大的便宜。那時候他才知道一個文學家應該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許多文學家都曾經幹過常人不敢幹或者不願意幹的事。那麼,他感到占了便宜,是因為一條大河嗎?
我想是的,當你懂得了一條大河,你就懂得了世事和人生。河是哲學,也是宗教。
即使我們沒有見過黃河,沒有吟唱過黃河,但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夠從靈魂上感覺到她。是的,不管如何,黃河就在那兒,不管是平靜或者喧囂,她都是一個巨大到超越河流本身的存在。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即使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都不能改變這個巨大的存在。在有文字記載的曆史裏,黃河大的改道就有二十六次,但數千年來她依然奔騰不息。她所經見的曆史,不管曾經如何輝煌,於她而言,隻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浪花淘盡英雄。而我們個人,在曆史的黃河中不過是漂流的沙粒。但即便如此,如果我們想通過平常人不敢幹或者不願意幹的事而成為一個不同尋常的人,豈是順流而下所能為?
1988年,中央電視台的春晚舞台上出現了一首歌——《龍的傳人》。之所以兩岸人民都喜歡這首歌曲,還是歌詞中“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就叫黃河/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撥動了我們心中隱秘的那根弦——龍形象的源頭就是黃河,我們都是龍的傳人,也是黃河的傳人。
黃河是中國曆史永不謝幕的舞台,其流域有著數不清的折戟沉沙。從炎黃時代開始這裏就硝煙彌漫,二十四史在此輪番上演,英雄聖賢層出不窮。自先秦至北宋,共有四十一個朝代建都於黃河流域。有人說,黃河構成北方人的血統。其實此說甚謬,所謂的南方人,絕大部分不都是北方人南遷?所以,林語堂認為中國的曆史不過是北方人的征服史:“所有偉大王朝的創業者都來自一個相當狹窄的地區,即隴海鐵路周圍,包括河南東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以及安徽北部。如果我們以隴海鐵路的某一個點為中心畫一個方圓若幹裏的圓圈,並不是沒有可能,圈內就是那些帝王的出生地。”
英雄創造曆史的時代已經沉沉遠去,“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而黃河兩岸人民的生活還在繼續,與那些英雄聖賢比起來,他們的生活雖然說不上波瀾壯闊,但也依然活色生香。這,也算是我寫黃河故事的緣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