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峰遠刊,近峰近刊,人來山上觀山
此聯為近代人楊慎題於雲南巍山圓覺寺的楹聯。
上聯“高閣高懸,低閣低懸”,是自然景觀。僧侶在寺內觀景如畫,本身僧侶觀景又是一幅更遠的畫,所以說“僧在畫中看畫”。下聯“遠峰遠刊,近峰近刊”,寫出巍寶山是山外有山,重巒疊嶂,人在山中行的景象。此聯妙處在於僧在畫中觀山又在畫外賞景。人在畫內畫外進出自如,如神遊一般,這便是華嚴宗的圓融思想。
華嚴宗的基本理論是“法界緣起”說,其創立者是唐代僧人法藏,因以《華嚴經》為其主要經典,所以稱為華嚴宗。
所謂“圓融”是指一事物隻有聯係其他事物才有意義,隻有處於特定的關係中才能成立。圓融思想是華嚴宗教理之核心內容,是該宗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論,是它處理一切問題的總原則。此宗認為世間萬象,均是由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麵構成的。這兩個方麵互相依賴,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唐朝永嘉年間玄覺禪師的《證道歌》中有雲:“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形象地表述了事理圓融無礙之境。事與事的融通和諧、互無妨礙,便可實現有容乃大的境界,就像僧在畫中看畫,就是一幅無限廣闊的畫卷。
華嚴宗的圓融思想猶如百川,以入大海為究竟,一切法門以入華嚴法海為歸宿。《莊子·秋水篇》有雲:“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納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之所以浩大,是因為其能容一切河流之水。人的心胸也應如大海,在寬容了他人同時也升華了自己。曆史上很多大家都懷有豁達的心胸。宋朝的文學大家蘇軾在遭“烏台詩案”後死裏逃生,流放海南期間還以酒為樂,以“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的心態誠摯待人,才使得他的政敵也為他的寬闊襟懷所感動。蘇軾圓融了太多不和,才使得他免遭殺害之禍。
圓融如海,容納百川;圓融如山,容納荊棘;圓融如風,微醺大地;圓融如雨,滋潤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