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雲禪畫雲禪畫
四方緣

掛角何時,偶為嶺上主人,猶想象千秋風度

舉頭欲問,何許山中置我,試管領萬樹梅花

此聯是大庾今江西大餘,雲封寺的楹聯。雲封寺亦名掛角寺。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詩讚譽大庾為“大江東去幾千裏,庾嶺南來第一州”。大庾,亦是先賢教化的儒雅之邦, 因宋明理學聲播世界。此外,大庾有一條千年古驛道,因自古廣植千畝梅樹而稱梅關古道。每到寒冬臘月,嶺梅鬥雪盛開,漫成了一片花海,萬樹梅花競放。聯作者於古道嶺梅初放、暗香盈徑之際,花下顧盼自詡,以為嶺上主人,思緒開放自如,一片禪意盎然。

“猶想象千秋風度”中的“想象”,為千餘年前有關羚羊掛角的禪宗公案。羚羊是非常具靈性的動物,它知道它的天敵會依據它的腳印而獵捕它,於是夜間睡覺時掛角於樹,腳不著地。天敵尋不到它的足印,隻得無功而返。禪門高僧用羚羊掛角來隱喻禪道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道理。

用羚羊掛角比喻空靈玄遠,出於宋朝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他還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來形容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靈玄遠的詩境。真正實踐羚羊掛角式的傳道法門的是義存禪師和道膺禪師。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六載義存禪師示眾語謂:“我若東道西道,汝則尋言逐句;我若羚羊掛角,你向什麼處捫摸?”《景德傳燈錄》卷十七載道膺禪師示眾語謂:“如好獵狗,隻解尋得有蹤跡底。忽遇羚羊掛角,莫道跡,氣亦不識。”此處義存禪師和道膺禪師就是用羚羊掛角式的法門方式傳道,後人們將其理解為禪宗用語,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語 。禪宗有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其意為言語的思路徹底斷絕,理智的心思徹底泯滅,開悟便開始。禪宗以“羚羊掛角”來比喻意境超脫,不著形跡。

開悟的前提是要有悟性,要有開悟的導向。悟性和慧根一詞有異曲同工之妙。觀達真理,稱為慧;智慧具有照顧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稱慧根。《孟子》上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才是悟,悟就是自得。開悟的境界是自己修煉的結果,別人送不來也取不走的,是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此聯中所喻:舉頭問天,是誰將我置於山中,與千樹古梅為伴,與天地萬物合一?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