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雲禪畫雲禪畫
四方緣

法相法雲何,形槁木,心死灰,斯之護法

觀音觀自在,水上鷗,花間露,作如是觀

此聯是台灣台南縣竹溪寺內的對聯。

上聯提問守護佛法之人是何樣?答:形如槁木,心似死灰,這個樣子叫做守護佛法。下聯問觀音所觀的自在是什麼?答:看看水上的鷗鳥,瞧瞧花間露水,就是這樣悠閑地去觀照。上下聯表麵道出了著眼於佛法的法相宗與著眼於佛性的禪宗的截然不同之處:一個是寂清孤固、思想精神不為外物所動,一個是生機勃勃、人間情緣瞬時起滅。實則是靜心修行後生命感悟的過程。

法相宗,又叫唯識宗,唐代玄奘創立,是中國眾多佛教派係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係,也是直接修證和修煉佛法的融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最高佛學宗派。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研究佛法和實踐佛法的佛學宗派。“形槁木,心死灰”語出《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觀音,全稱“觀世音”,又稱“觀自在”“觀世自在”“光世音”,意為察覺世間聲音的人。觀世音菩薩觀照世間的音聲,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這譯名是以尋聲救苦、度脫眾生為目的。到唐代,因為避太宗李世民諱,略稱為“觀音”。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誡子書》雲:“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此文雖是諸葛亮五十四歲時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卻成為後世曆代學子修身立誌的名篇。“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諸葛亮一生經曆的總結,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靜心修養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老子》有雲:“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境界,淡泊是古老的道家思想。就老莊學說而言,“形似槁木,心同死灰”是身心修煉必須經曆的一種狀態,是從舊到新,是一種“大死一番,大活現成”、脫胎換骨之後可進入“觀音觀自在,水上鷗,花間露,作如是觀”的自然清新鮮活靈動的生命狀態。這便是認識後再踐行的格局。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