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這副深得禪宗文化精髓的對聯,出自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原文為: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文極淺而意極深。輕風過竹,翠竹固然會發出婆娑之聲,但風去處群竹歸於寂靜;大雁過潭,寒潭固然會倒映出雁舞之影,但雁歸後清澈的水麵依舊是一片晶瑩。由此可見,一個具備高深品德的君子,當事情來臨時,他的本然之性才會顯現出來,會用入世之心來處理事情;事情過去之後,他的本性也就恢複原來的平靜清明。
佛家語有“相由心生,相隨心滅”,世間萬物因因緣和合而生,因緣聚而物在,因緣散而物滅。對萬事萬物要有一種大覺和徹悟,抱有隨遇而安的態度。事情來了就應該盡心去做;事情過去後,心相就恢複到原來的虛空平靜,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於不失。
此聯看上去是對自然現象的描寫,實則是表達禪宗中為人處世的態度,給人了無掛礙、自由自在的空靈、瀟灑之感。
就是萬世因緣終究要散,可見一切諸法全都是空相,也就是都會飄然而過毫不留痕跡。風來竹林,風過竹不留聲是風的瀟灑、竹的灑脫且極易見真情,而萬物之靈的人就不一定那麼瀟灑了。不要總以為瀟灑隻是言行舉止上的不拘不束、神采上的風度翩翩。其實瀟灑是自然本真的境界,是對待生命誠摯的自然態度。瀟灑是不雕琢、不掩飾真實的自我,它體現出心無掛礙的境界,是君子處事拿得起放得下的狀態。年輕人都愛說一句話,叫“人生若隻如初見”,表麵是說愛的美好與悵然,實際充滿禪意。這是一種智慧而超然的人生境界。永遠都是第一次相見的樣子,哪會有什麼執著呢?執著是比較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