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君幾下蒼龍窟
此聯描寫了重顯禪師離川東遊,於荊渚之間曆盡艱辛修行悟道,經棒喝之後才進入蒼龍之窟(禪門大德門庭),終於探得龍口中寶珠(佛性)而得道的心路曆程。
重顯,宋代雲門宗僧人,晚年住持明州雪竇寺。雪竇重顯禪師是宋代文字禪的著名代表人物,道法高妙,且極富文學修養,善工翰墨,頗能借詩文、偈頌來弘法。他的《頌古百則》屬於宋代文字禪的重要形式之一。所謂頌古就是對古德公案語錄用詩偈的形式記錄、說明,但奉行的是禪門“不說破”的原則,並不是直接去解釋公案的本意,而是繞著彎來講,這即所謂“繞路說禪”。
雪竇重顯禪師出身富貴之家,但內心卻向往出世的修行生活。受具足戒後,他遍曆高僧講席,窮究佛經義理,在理論上有很深的造詣。可是他不知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因此一直未能徹悟道諦,後參謁雲門下二世光祚,修學五年。光祚前後兩次用拂子擊他,使他終於 “心行處滅”,進入了物我一如而豁然大悟的境界了。
“棒”的使用,始於德山宣鑒和黃檗希運;“喝”的使用,始於臨濟義玄,故有“德山棒,臨濟喝”的說法。相傳禪家宗匠接引學人時,為杜絕學人慮忘思維或考驗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聲,以暗示與啟悟對方。
中國禪宗雖以“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為標榜,然而在傳法和發展過程中是離不開文字的,唐末五代已有大量語錄、偈頌等傳世。進入宋代,所作之頌古禪風在中國禪宗史上有著重要地位。雲門宗禪法因此而大張旗鼓,風靡天下,在北宋時期,與臨濟宗平分秋色,當時有“雲門、臨濟,獨盛天下”的美譽。雪竇重顯禪師也被譽為雲門宗中興之祖。
這裏所說的“君”,就是指明心見性的“性”。 徹悟本來的“本來”,為了徹悟本來,雪竇重顯禪師曆盡艱辛,苦修了二十年,都是為了這個“君”。驪龍頷下有珠,異常珍貴。雪竇禪師用驪龍之珠比喻這個“君”。 修任何法門都應該持之以恒,像雪竇禪師那樣,二十年如一日,不怕艱難困苦。可是,修行者往往會忘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假如我們在日常中把一切貪戀執著的心都放下,隨緣穿衣,任運吃飯,心裏空淨坦蕩,一法不立,那你就是一尊活佛。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修道又沒有難處,這才是重顯禪師真正要“繞路說禪”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成道時就說:“奇哉!一切眾生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性時時都在我們麵前放光,我們隻要放下妄想執著,當下就是佛。譬如猴子撈月亮,“水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其實,月亮本來就好好地在天上掛著,猴子本來就美美地沐浴在月光中,根本不必費盡周折去撈。現在的人,往往為金錢、地位、名譽、麵子等虛妄執念而奔波勞頓,其實就如猿猴捉影,都是水中的月影,了不可得,到頭來“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禪宗就是讓我們做那月下享受的生靈,不做水中撈月的猿猴。
明白了宇宙、生命的本源,超脫了一切束縛,不再為生死所拘,必能自在逍遙,無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