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鳥空知山水音
此為清代詩人黃景仁《言懷》(二首)中的詩句,黃景仁為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後裔。
苦研佛典經卷,不能解得其意,難以悟道成佛,與蠹魚無異;
傾聽山水佛音,不能由色悟空,難以以心傳心,跟海鳥無別。
佛向性中求,莫向身外求。禮佛不單求佛祖庇佑,而是找到本心,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能悲智雙運,就不會被自己的成見所迷,否則便像蠹魚、海鳥一般,身在寶山清境中,卻徒然辜負了。
以心傳心,禪家用語,禪宗頓悟之法門。出自《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即離開言語文字而以慧心相傳。禪宗創立之前,佛教主張修行者應苦讀佛教經典,由此方可悟道成佛。但禪宗宗風肇始於“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世尊登座,拈花示眾,悉皆罔措,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這就是無語中有語。在適當的時空際會,迦葉意會佛祖心意,真正的佛法傳授靠的正是如此“心傳”,真正的佛法領悟靠的也正是 “心悟”。這,即是禪宗所倡“不立文字,以心傳心”。
在禪宗看來,聖人所過之生活,亦是平常人的生活;聖人所做之事,亦是常人所為。隻是聖人能自迷而悟,從凡入聖。入聖之後,又必須從聖再入凡。他所要做的,仍然不過是日用平常的事,就像南泉所謂:“直向那邊會了,卻來這裏行履。”
黃檗說:“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安嘴。”隻要悟了,則盡是佛事,無地無佛。
禪宗常引六祖慧能大師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意為要從生活中腳踏實地地來修行。日常登山,亦能體悟空性、體悟大圓滿的真理。做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做起,從腳下行起,從身邊做起,不要流於表麵的形式,而是從內心深處下工夫,而非“,海鳥空知山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