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清休唱太平歌
京兆華嚴寺休靜禪師,為洞山良價禪師之法嗣。他應後唐國主莊宗李存勖之請,入帝都弘法。一天,莊宗請眾僧入宮說法,休靜禪師亦在其中。莊宗見其他大師大德都在看經,唯有休靜禪師及其徒眾不看經,覺得很奇怪,便問:“師為什麼不看經?”休靜禪師道:“,時清休唱太平歌。”意即國家太平,政通人和,無為而治,既用不著傳天子之令,也用不著唱太平歌,因為這一切都是多餘的,表麵是恭維莊宗治下太平富足,實含內心空明澄澈,不必借念經參禪來安撫心念的意思。莊宗道:“師一人即得,徒眾為什麼也不看經?”休靜禪師道:“師(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意謂我禪門之中,個個是獅子、象王(佛教聖物),有徒眾與老師性無分別,體無有二,都是不讀經而成佛的意思。莊宗又問:“大師大德為什麼總看經?”休靜禪師道:“水母元(原)無眼,求食須賴蝦。”海中的浮遊動物水母本沒有眼睛,它求覓食物須要依賴蝦的幫助,意謂那些法師法眼未明,隻能依賴經典修習。
休靜禪師晚年遊方於河朔,後於平陽示滅。荼毗後,獲舍利無數,徒眾分建四塔:一晉州,一房州,一終南山逍遙園,一華嚴寺。諡寶智禪師。
見性成佛,乃禪宗基本教義。禪宗認為隻要識自本性、見自本性就可以成佛。《壇經·般若品》:“用自其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其指的是眾生若欲成就佛道,應通過般若之智,徹見各自心性,發現本來麵目,而不可執著,向外求取。因眾生之性等同佛性,故見性之時便是成佛之時。讀經、坐誦、禮佛、持戒等外在修行則被視為成佛的障礙。
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是對釋迦牟尼佛關於“佛者,覺也”思想的發展。當然,要覺悟自己首先要了解自身,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自知需要對自己的心靈進行洗滌,需要反省和思考。知人難,知己更難。點亮一盞燈,可以照亮一片空間,可是離燈最近的下方那塊地卻沒有光,俗話叫“燈下黑”。其實,人也有“燈下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明智之人,禪宗所講的“見性成佛”,其實就是明了自身的優勢、劣勢、與眾不同的潛力;認清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從而見到自性來實現自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