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自開
此句出自北宋傑出文學家蘇軾散文《賀範端明啟》,是蘇軾為範氏家族“恭承明詔,追錄舊勳” 而歡喜頌詠之作。從字麵上看,這兩句說的是自然現象:太陽出來一照,空中的浮雲都消散了,蘇軾借以表達的原意是:皇帝的恩光一照,範氏家族原來由於被剝奪襲承祖上功名而產生的種種憂鬱、晦氣便都消失了。而此中實則蘊涵深刻禪意。禪宗將人的清純天然本真的佛性喻作心泉,這一心泉流出的水總是清澈無塵的。若具有“發心”,就可將世俗汙染撇在一旁,讓心泉之水清純長流;以清純的眼睛坐看江山,無處不是美好風光。
發心,就是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即《金剛經》所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眾生發心學佛,達到無所不知的大智慧境界。佛法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在於佛法認為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一切眾生個個是佛,都是平等的,隻要找到自性,不迷失自我;自己覺悟了,個個自性成佛,這就是“好沿泉水悟真心”。
心在修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金剛經》即從心開始講解法理。佛祖有心,所以才會用心地去想念愛護諸位菩薩和眾生,才會耐心地教導天下,讓人們覺悟真理,悟透人生。發心,就是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眾生發心學佛,達到無所不知的大智慧境界。禪宗將人的清純、天然、本真的佛性喻作白日,白日照徹之處,總是浮雲自開、清澈無塵的。若具禪心,就可將世俗汙染撇在一旁,以清純的眼光坐看江山,無處不是美好風光。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風華絕代的曠世奇才,於禪宗則是情有獨鐘,並對他影響深遠。東坡一生波瀾起伏,四度貶官,在曆經人生的滄桑之後,還能保持樂觀豪邁的人生態度,究其原因,是禪宗透脫無礙、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很大程度上使蘇東坡在種種危難困厄中仍能保持通脫無礙的姿態和積極樂觀的信念。蘇軾不是一個專精義學的理論家,但他利用禪宗對人生進行反省,培養起一種超然、灑脫的人生態度。慧根深植,外儒內禪,方使蘇軾的詩詞文中總具有明朗空靈的自然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