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著眼,方知峰頂人高
雲南昆明有圓通山,山上有寺,曰圓通寺,為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陽春三月,雲南櫻花和垂絲海棠競相開放、燦若霞海,令人賞心悅目,所謂“螺峰疊翠,圓通櫻潮”“春光似海,盛世如花”,係昆明的八景之一。此為懸掛在昆明圓通山圓通寺裏的對聯。圓通寺本是佛教聖地,由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教派的佛殿組成,三大教派不同的宗教風格融於一寺。此聯字義表麵寫沿懸崖登高時的情景,實則蘊涵典故、語涉雙關,寓意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尋味。
“石頭路滑”說的是唐代兩位名僧石頭希遷和馬祖道一及其門生隱峰禪師的一段公案。石頭希遷是青原行思門下高僧,而馬祖道一則是南嶽懷讓門下高僧。兩人雖非師出同門,卻常將弟子推介到對方門下修行。隱峰禪師是馬祖道一的門生。馬祖道一在讓隱峰禪師去石頭希遷處提高道行時,曾囑咐道:“當心石頭路滑。” 但隱峰禪師卻不知禪海高深,在與石頭希遷機峰相對時敗下陣來,滑倒於“石頭”路上。
“峰頂人高”出於佛典。據佛教解釋,人所居住的世界中心是一座大山,名曰須彌山。“須彌”漢譯為“妙高”“妙光”“善積”等。須彌山也譯為“妙高山”。禪宗所說“妙高頂上”意為悟道的至高境界,所謂“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佛教的小乘禪是按修習次第的,分為四種,即“四禪”、“四靜慮”,分別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是由“尋”“伺”的作用而厭棄欲界從而進入發出內心的“初識喜悅” 。二禪是以“內等淨”方式進一步除去以名言文字為思維方式的“尋”“伺”功用,形成內心的信仰從而達到“定生喜樂”。三禪是入住非苦非樂之感受,並以“正念”“正知”修習而入“離喜妙樂”之境。四禪是以“念清淨”“舍清淨”之心舍棄三禪所得妙樂,唯念修功養德,以進入“不苦不樂”的境界,以此修禪直到徹悟,到達妙高頂上。此處“層層著眼,方知峰頂人高”就為此意。
人一生有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人該完成的使命,這就要層層著眼走好每一步。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要從“而立”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後麵是有很多功課要做的。其中最關鍵的階段是“三十而立”。“立”什麼?孔子自己說“立於禮”,並說:“不學禮無以立。”“不知禮無以立也。”有了立之後,層層修煉,以至於四十歲不惑而成智者,五十歲知天命而不憂,六十歲耳順而不躁,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僵。人在覺悟中成就自己的精神世界,實現峰頂人高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