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乃佛心
此聯出自廣州白雲山能仁寺。
辭卻人間的紛擾,脫盡塵俗,即是仙人飄然的風骨;
濟助世上的眾生,與樂拔苦,實為佛家多情的慈悲。
白雲山作為宗教修行之地,半部嶺南宗教文化史,都要從它說起。 白雲山之獨特,並非傲然挺立於紅塵之外,盡量保持與世人的疏離。相反,白雲山一直就矗立在廣州人的家門口。山上有能仁寺,文化氣氛濃厚。能仁,即能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意譯名。寺中此聯,既寫出了能仁寺所在白雲山的形勝佳處,也道出了是道佛兩家的不同修行施為—上山能脫離塵俗, 成就仙風道骨;下山能弘法度世,成就佛菩薩的胸懷。
此為顯現道釋合流之風的禪意盎然之聯,道盡禪宗宗風。禪宗之所以能在中國發揚光大,就是因為禪能融釋、道、儒之學說為一體。
佛心,乃覺悟之心。一為如來充滿大慈悲之心;二為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三為人人心中本來足具清淨真好之心。“多情乃佛心”乃為禪宗核心意旨之一。《華嚴經》有雲:“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古德雲:“萬事可忘,難忘者慈航度眾;千般易淡,未淡者禪心一段。”此情是對宇宙萬物的慈悲之情,對人生境遇的解脫之情,對生命本體的真愛之情。
自古道家崇仙骨,釋家求佛心,都是為了珍愛生命。
當人把注意力放到慈愛整個世界眾生,鐘情於天然本真的生命體驗和天然本真的自然風物上時, 對物質的占有欲也就有了分寸了。
在俗世,能超越世俗,不慕虛榮,就具備了仙人風骨;
在凡塵,卻悲憫人生,以樂拔苦,就具備了菩薩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