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朱草衣《白門偕隱圖》
山圍故國,正桃源紅綻。恰向幽人畫圖看。羨雙仙、一種遊戲情懷,多少事,付與空江斷岸。被紈斟美酒,琴韻簫聲,眉宇何須露精悍。燕子語呢喃,抱甕而歸,烏衣巷,夕陽零亂。我亦有、閑庭兩三間,在篴步青溪,板橋西畔。
題釋
從“正桃源紅綻”等語看,應作於雍正十一年春。吳敬梓移家南京後,為朱草衣題寫了所藏的《白門偕隱圖》,稱揚“偕隱”的隱逸情懷、“抱甕而歸” 的崇尚自然、“篴步青溪”的灑脫。
朱草衣,《江寧府誌》卷四二《流寓傳》:“朱卉,字草衣,初名灝,字夌江,蕪湖人。生四歲而孤,母貧不能自存,改適舊縣古姓,欲攜之往;卉不肯,依舅氏居。未幾,舅死,乃依吉祥寺僧。既長,為童子師,教授自給。”
朱草衣有詩雲:“贏酒遠澆亡友墓,忍寒先贖故人衣。”可見是輕財重誼的性情中人。他在南京的住所與吳敬梓相近,二人引為同調。吳敬梓移家之初,先後曾作了《·題朱草衣〈白門偕隱圖〉》《金縷曲·七月初五朱草衣五十初度》以贈。之後過蕪湖,又特訪草衣舊宅,為寫《燕山亭》一闋。乾隆元年冬又作《寒夜坐月示朱草衣二首》,足證情誼之篤。
吳敬梓的從外曾孫金和《儒林外史跋》雲:“牛布衣之為朱草衣。”的確,吳敬梓攝取朱草衣“依吉祥寺僧”“遊他郡,訪諸名宿與之講切,遂工今體,所曆半天下”等特征,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牛布衣的形象。但吳敬梓未及見朱草衣之死(詳見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資料》《儒林外史研究》《儒林外史研究資料集成》有關部分),而在小說裏卻寫其客死於吉祥寺附近,這是為了借牛布衣形象的淒苦為漂泊詩人“灑幾點眼淚”(《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句釋
山圍故國:劉禹錫《金陵五題》之一《石頭城》詩:“山圍故國周遭在。”
“正桃源”兩句:桃源,喻理想境界。兩句讚美畫作之高妙。
雙仙:對誌趣高尚之夫婦的美稱。
被紈:言披著白色細絹,狀高潔。
“眉宇”句:蘇軾《方山子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原有胡適夾注:“從迦陵得來。”
“抱甕”句:借指淳樸的隱居生活。《莊子·天地》載:子貢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禁機械,絕機心,這是道家思想。《初學記》卷七引晉孫楚《井賦》:“抱甕而汲,不設機引,絕彼淫飾,安此璞慎。”
“烏衣”兩句:劉禹錫《金陵五題》之二《烏衣巷》詩:“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見《移家賦》。
篴步:篴,“笛”的古字。篴步,即邀笛步,古跡名,舊名蕭家渡,在上元縣東南青溪橋右側,今為南京市江寧縣地。晉王徽之嘗邀桓伊於此吹笛,因名,參見《世說新語·任誕》《六朝事跡編類》。
青溪:見前《買陂塘》句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