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吳敬梓詩傳吳敬梓詩傳
李漢秋

石頭城寒潮來去,壯懷何處淘洗。酒旗搖揚神鴉散,休問猘兒獅子。南北史,有幾許興亡,轉眼成虛壘。三山二水,想閱武堂前,臨春閣畔,自古占佳麗。人間世,隻有繁華易委。關情固自難已。偶然買宅秦淮岸,殊覺勝於鄉裏。饑欲死。也不管,幹時似淅矛頭米。身將隱矣。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沉醉。

題釋

金陵素稱六朝金粉之地,以此為都的六朝,既繁華短促,興衰更迭很快。轉瞬即逝的繁華與千古永固的江山形成強烈對比。自唐以來,金陵懷古成為抒發興亡之感、滄桑之歎的傳統詩題,常也夾帶著夢幻虛空的佛家思想。吳敬梓呼吸於斯、沉浸於斯,也受浸染。第二首裏,“南北史,有幾許興亡,轉眼成虛壘”的慨歎,同《儒林外史》頭尾“百代興亡朝複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的情緒相一貫,這也是包括吳敬梓在內的傳統文人受道、佛思想和魏晉風度影響的一個話頭。

句釋

“石頭城”兩句:劉禹錫《金陵五題》之一《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酒旗搖揚神鴉散:暗用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句意。據《南史·宋文帝紀》《宋書·王玄謨傳》等記載,南朝的劉宋君臣曾有數次北伐,公元45O年兵敗,北方的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追擊至長江北岸的瓜步山,建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是香火旺盛的景象,表明北方的土地人民,已非南方的朝廷所有。吳敬梓此詩對南朝的愔弱有所微諷,所以有下句“休問猘兒獅子”。

“休問”句:猘兒,喻年少勇猛之人。《三國誌·吳誌·孫策傳》:“是時袁紹方強,而策並江東。”裴鬆之注引《吳曆》曰:“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獅子,《南史·宗愨傳》載:元嘉二十三年(446),伐林邑。愨自奮請行,詔以為振武將軍。軍入象浦,其國具裝被象以戰。愨以獅子威服百獸,乃製其形與相拒。象皆驚走,眾潰。遂克林邑。吳敬梓此詩說“休問”—已經沒有這樣的人和事了!連閱武堂這樣的地方都已名不副實,隻成為佳麗宴樂之所。

三山二水: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此借指南京優越的地理環境。

“想閱武堂”三句:閱武堂,故址在今南京市南。《南史·齊廢帝東昏侯紀》:“(永元三年)又以閱武堂為芳樂苑,窮奇極麗。”臨春閣,南朝陳後主建。《南史·張貴妃傳》載:至德二年(584),乃於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貯以珍奇,連以複道,日與張、龔、孔等妃嬪遊宴其中,極盡奢靡。

饑欲死:喻生活困窘,本東方朔回答漢武帝召問語。《漢書》本傳:“朱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餘,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朱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

淅矛頭米:《世說新語·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危語。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這都是危險之境。此詩言自己“身將隱矣”, 可以“不管”“淅矛頭米” 那樣的“幹時” 之險,可以箕踞自適。

箕踞:兩腿張開坐著,形如簸箕,自適不拘。魏晉名士喜作此姿態。

移家南京,他進一步陷入對南北史的沉思,這首詞可以說是他對南朝史的認識、感慨。南朝包括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吳有猘兒孫策,東晉有卞壺、謝安,宋有宗愨之獅子北伐,此後已“休問猘兒獅子”了,齊的閱武堂、陳的臨春閣都已愔弱,終至滅亡,隻有文采風流,留下餘韻。怪不得《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杜慎卿說:“本朝若不是永樂振作一番,信著建文軟弱,久已弄成個齊梁世界了。”

回顧吳敬梓的心路曆程:從二十七歲寫《滿江紅》企慕卞壺的建功名垂竹帛,到三十一歲寫《賀新涼》欣慕謝安的隱居養望之後談笑間建奇功,到此時寫此詞已“身將隱矣,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沉醉”。在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意念已漸衝淡,注意力漸漸轉向立言。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