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光冉冉過樓台,仄徑捫蘿破蘚苔。仙客已歸蓬島去,名園仍向冶城開。獨憐殘雪埋芳草,又見春風綻野梅。十載知交存此地,隻今寥落不勝哀。
題釋
約作於雍正十年(1732)早春。冶山即冶城山,在南京城西,本書多有詠及,卷六《金陵景物圖詩·冶城》更作小序記其詳。曆代在此建有道觀。附近的“紅土山前”有吳敬梓舅氏金澤茂的舊居,有永慶寺(作者及其長子吳烺皆有詩紀之);附近的叢霄道院,作者說“先君子讀書其中”(見本書《過叢霄道院》)。吳敬梓“少年時,青溪九曲,畫船曾記遊冶”(見本書卷四《買陂塘》詞);青年時又因“阿翁苦病劇,侍醫白下”(金兩銘為敏軒三十初度《和作》),可能足跡常至冶山、紅土山、叢霄道院、永慶寺一帶,因此結識這裏的周羽士。雍正十年早春,當他再過冶山時,寫下此詩,悼念周羽士,稱“十載知交”,不到兩年,又寫了《傷周羽士》,作者存兩首悼詩者,惟周羽士一人而已,可見交情甚深。與羽士交往,跟他接受道家思想浸潤有關係。由此可見,高翰林說杜少卿“和尚道士都拉著相與”,是有生活原型依據的,隻不過吳敬梓並不以此為病耳。
句釋
“仙客”句:仙客,對道士的敬稱。蓬島,即蓬萊山,相傳為仙人居處,見《山海經·海內北經》。歸蓬島去謂周羽士謝世。
冶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相傳三國吳(一說春秋吳王夫差)冶鐵於此,故名,參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本書卷七《〈金陵景物圖詩·冶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