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吳敬梓詩傳吳敬梓詩傳
李漢秋

泰伯、仲雍及季劄

首句有似《離騷》之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追溯全椒吳氏起源於宗周貴裔,“高祖為仲雍九十九世孫”,而仲雍的德行與其兄泰伯總是捆綁在一起分不開的。西周太王有三子:泰伯、仲雍、季曆。按當時部落社會慣例,王位繼位人是長子泰伯,但是泰伯察覺太王屬意傳位於三弟季曆之子姬昌(即後來賢明的周文王),於是就和二弟仲雍主動讓襲,出奔偏遠的荊蠻之地—句吳,即今江浙一帶之古吳地域。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論語·泰伯》)意思是:泰伯可以說是道德的極致了,三次把君臨天下的位置讓出,而且不留讓位的美譽,致使百姓無以稱道他。

鄭玄注曰:“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子仲雍,次子季曆。太王見季曆賢,又生文王,有聖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泰伯因適吳越采藥,太王歿而不返,季曆為喪主,一讓也。季曆赴之,不來奔喪,二讓也。免喪之後,遂斷發文身,三讓也。三讓之美名皆隱蔽不著,故人無得稱焉。”(《十三經注疏》)

孔子讚揚泰伯之“三以天下讓” 是“至德”,這裏吳敬梓突出了自己家風祖德中“讓德”的傳統,直至在《儒林外史》中,讓遲衡山說:“我們這南京,古今第一個賢人是吳泰伯,……蓋一所泰伯祠,春秋兩仲,用古禮古樂致祭。借此大家習學禮樂,成就出些人才,也可助一助政教。”並以泰伯祠大祭為全書結構的總彙和高潮,也是顯豁主題之處。吳敬梓的長子吳烺瞻拜古吳泰伯廟也說“千秋讓德仰姬宗”(《杉亭集》),還是崇仰“讓德”。

在儒家思想體係裏,“禮”與“德”不可割裂。德是禮之所從出;禮是德之彰著於外者,是德之所流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禮治德治總是相連的。按照禮的精神,對己要主敬,對人要主讓。所以《左傳》說:“讓,禮之主也。”孟子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孟子·公孫醜上》)泰伯被曆代儒家塑造成東南禮樂的奠基人,成為推行禮治德治的一尊偶像。泰伯廟至今矗立在東吳大地上,受到人民的崇仰。2008中國(無錫)吳文化節世界同宗祭祀泰伯典禮《祭泰伯文》說:“至德風範,萬世景儀。卷阿飄風,南沐此地……且建城池,名邦乃立。吳地文明,由是開啟。三讓高義,世罕侔匹……敦親厚誼,和風習習。贍民富國,輝光熠熠。流恩遺澤,百代永繼。”

吳敬梓高祖吳沛是仲雍的九十九世孫,先世發脈於東浙(東甌,故址在今浙江溫州一帶)。《移家賦》敘到祖父輩時又提到“羨延陵之季子”,延陵季子是仲雍的第十九代孫季劄,他也以“讓國”著名,而且也是“三讓”:公元前585年壽夢即位吳王,經十五年的努力,吳國成為春秋中期的重要國家。壽夢有四個兒子,晚年他想傳位給賢明知禮的第四子季劄,而季劄卻以按禮法應傳位嫡長為由,一辭讓國。壽夢的長子諸樊於公元前560年即吳王位,記著父王遺願,臨終前要傳位給四弟季劄,季劄又以兄終弟及要按順序為由,二辭讓國。按順序壽夢次子餘祭於公元前549年即位後又於公元前530年傳給老三餘昧。餘昧即吳王位僅四年,臨終前要按父王遺命、兄王遺願傳位給老四季劄。季劄再無理由,卻仿祖先仲雍出走躲避的方式,三辭讓國。

《史記·吳太伯世家》:“餘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延陵是今常州地區在春秋時期的古地名,像無錫人尊泰伯一樣,常州人尊季劄,以“延陵世澤,讓國家風”而自豪,在紅梅公園內建造了“嘉賢坊”紀念季劄。

司馬遷說:“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吳敬梓於此深有領會,自己的祖先,從泰伯、仲雍,到延陵季劄,都屬“荊蠻句吳”,仲雍又稱虞仲;而《儒林外史》中主祭泰伯祠的“上上人物”虞育德博士,則已屬“中國之虞”。

儒家的“讓”與道家的退讓精神相通。泰伯、仲雍、季劄是“讓國”“棄軒冕”—棄置最高的功名富貴!對待功名富貴的這種態度與老莊道家相通,老子講“不爭”,莊子講“無己”“無功”“無名”,都主張不受功名富貴的束縛;與許由、巢父等逸士高人之棄軒冕趨草野相通,《儒林外史》以如何對待功名富貴為主旨,其來有自。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