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聲科第從來美儒風逸韻熏少年
曆史跨進18世紀,清朝也迎來自己的繁盛期,把它說成“末世”未免太簡單了,我寧可選擇較複雜的一句作比喻:晚霞明處暮雲重。
公元1701年,康熙四十年,當安徽全椒一帶火紅的石榴花燃紅江淮大地之時,“哇”的一聲,一代文豪吳敬梓風風火火地降生了。
隻過十來年,另一位大文豪曹雪芹也降生了。他們一個捧著《儒林外史》,一個捧著《紅樓夢》,共同構築了中國小說史的又一座高峰。如果說李白、杜甫是盛唐詩空耀眼的雙子星座,那麼,吳敬梓、曹雪芹就是康乾盛清小說星空明亮的雙子星座。
吳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幼名學栻,號粒民,遷居南京秦淮河後自稱秦淮寓客,齋名文木山房,及老稱文木老人。他降生在什麼樣的家族呢?1733年吳敬梓移家南京之後作《移家賦》,曆述家世、生平、移家原因和當時情景,是極重要的詩作。全賦包括標點符號共3876字符。除賦序696字符外,正文3180字符中,前頭超過一半以上都是曆述家世,敘到吳霖起逝世為止已占1727字符。這是了解其家世的最重要文獻,在詩人自述他所理解的家世中,也就顯現了他所受家世的影響,既反映客體,又體現主體,故將此1727字符移置於此作卷一家世,並分節句釋。《移家賦》後半述其父逝之後的情況,仍置於寫作該賦的1734年,在本書卷四,務請讀者互見。
中國人之尊重祖宗固然基於血緣倫理,其實,敬祖之中包含著敬賢的內蘊。被挑選出來代表家風祖德的總是賢者。古人講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可以說,“三不朽”起碼能在各自家族的傳承中有體現。被《移家賦》敘述的祖先代表,都是吳敬梓認可而加以彰顯讚頌的,也是熏陶過他的。家庭、家族環境、家風、家教,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和第一本課本,這對於少年吳敬梓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奠基的意義。以下分節句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