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周作人談美食周作人談美食
周作人

紹興的糕幹

今年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有在北京的一家報館當編輯的友人往紹興去參觀魯迅的故家,回來送了我一包紹興土產“香糕”。友人的盛意固然可感,特別是那多年久違了的故鄉特產,引起我懷舊之情,幾乎已經忘記了的故鄉的事情不免又記憶起來了。

老實說,我對於故鄉是沒有多少情分的。第一是紹興的氣候不好,夏天熱煞,冬天冷煞,因為那裏沒有防寒設備,在北京住久了的人,都感覺很困難,特別是一年三季都有蚊子,更是討厭。紹興的山水總還是好的,但也不見得比江浙別處好到哪裏去。那麼可以一談的也就隻是物產這一方麵了,而其中自然以關於吃的為多。

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曾雲:“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這些蔬果本來都是很好的,但是我所記得的卻是糕團。我在十年前所作《兒童雜事詩》中有一首雲:

嘉湖細點舊名馳,不及糕團快朵頤。

艾餃印糕排滿架,難忘最是炙麻糍。

這裏所謂糕團是指“濕”的一類,與“嘉湖細點”那些所謂“幹點心”有別。那友人送我的一包“香糕”是屬於幹的,可是它與糕團有一脈相通之處,即是都用米粉所製,而不是用麥粉的。這在紹興統稱“糕幹”,明說是幹的糕類。據範寅的《越諺》卷二“飲食門”內,這一項下注雲:“米粉作方條,焙熟成幹,極鬆脆,為越城名物。與紹酒通市京都,故招牌書‘進京香糕’。昔多黃色,今多白色,其粉更細而佳。”

紹興香糕店很多,最有名的是“孟大茂”,據說創始於前清嘉慶十二年,即公元一八零七年,已經有一百五十年的曆史了。據他們印發的說明,與《越諺》稍有不同,或者更可信憑,亦未可知。其“過程”一節原文雲:“紹興鄉村農家,每於農曆年底自舂年糕,備來年農忙時期作田間點心之用,然總覺食時有加糖蒸煮之麻煩,後漸有以粉及糖火炙烘焙者,蓋利用糖受炙後粘性作用而成香糕之雛形也,簡便不煩,乃為廣播。香糕俗稱糕幹,實取義於上述情形,其後陸續改進,色、香、味遂臻上乘。加以前清舉行科舉,浙東一帶應試赴考者,均以香糕為途中之點,香糕受當時知識階級傳播,名聞益遠,蹤跡及於京畿,故亦有‘進京香糕’之稱。”

“進京香糕”的名稱,從文義上看來,的確以“孟大茂”之說為長,因為這是舉人們帶了進京,供路上的食用,與酒的稱“京莊”不同。又說這是從年糕改良出來的,也很可能,即使它不是純粹屬於農民的東西,至少也總是點心中最大眾化的一種。過去的老百姓看望親戚,照例要帶點禮品去,最普通的乃是“糕幹包”,較好的是“蛋卷包”,每斤不過幾十文錢罷了。

講到,又使我想起楊村糕幹來了。以前在北京常有小店專門賣這食品的,它的製法與紹興大概總是一路,隻是味道並不怎麼好,所以不很去請教它,但是它的大眾化的特色與紹興香糕是一致的。又在楊村糕幹店裏多售代乳糕,或者那糕幹即可用以哺兒也未可知。紹興的香糕,特別是黃色的一種,大人嚼了哺給小兒,往往可以代乳。它以前在鄉間大量銷行,這大約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原載《工人日報》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