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合食製不大與衛生相宜,分食製又頗不經濟,這正是各有短長。但所謂不經濟並不隻是在要多置器具、多費洗濯這些上麵,分食的結果是菜有浪費,不是嫌少而是怕多餘,試看吃客飯的與吃西餐不同,它總不免有什麼餘剩,雖然同時在吃的人可能也有不足之感。為什麼呢?我想還是由於中西餐性質上的不同,是無可如何的,西餐的麵包類是主要食物,其他是副食物,如雞魚肉也都可以單獨的吃,可以果腹的,中國則主食是飯,包括細糧粗糧,其他是菜,雖然酒席上的菜大抵空口吃,在平常乃是“下飯”的,我們鄉下便稱作下飯,喝酒時吃的叫作過酒胚。因為這個緣故,菜須得同飯配搭了吃,一人分給兩小碟菜一碗湯,結果湯可以勉強喝幹,菜不免多少有剩,因為這不像西餐的可以空口吃的。其中一碟或者吃了還不夠,卻也不好要加添了。
中國菜的這性質不變,分食總有困難,比較可行的變通辦法乃是雙筷或公筷製,這隻要使用的人漸漸習慣了,就可以通行,其中雙筷似乎又比公筷好些。這在公共地方,正是必要的,別的不說,至少防止有些病的傳染,有很大的好處。至於家庭裏似乎還無此必要,雖然用湯瓢舀湯直接送往嘴裏之後,再來舀一瓢這種習慣,當然不必保留了。北京賣豆汁的擔上有一大盤水疙瘩(鹽水醃蕪菁)的絲,本來買主可以自由取用,後來因為有的太多吃,所以改為分給一小碟了,這分食製是例外的、很有趣的另一件事。
原載《亦報》一九五二年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