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代以來在蘇州兩千多年的曆史上,有很多名垂青史的太守和知府,但多數是因為他們或詩詞或歌賦有建樹,真正以治理蘇州成績斐然而留名的,在我看到的資料中隻有況鐘一人。他任蘇州知府期間除奸革弊、勤政廉政,堪稱一代廉臣。數百年來,他的流風餘韻在讓人們長久景仰的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不盡的思索。
後來我知道這位廉臣是我們靖安高湖人,知道了他在蘇州三次離任三次被留任的故事。他在蘇州為官十三年,替當地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在任上。再後來我又看到了以況鐘為主人公的昆曲《十五貫》。劇中那委婉動人的唱腔,引人入勝的表演,使得我們這位鄉賢嚴懲貪吏、扶助良善的形象在心目中愈發鮮活起來。時至今日,依然被它的藝術魅力所感染。
昆曲是一門古老劇種,代表了我國古典戲曲藝術曾經達到的最高藝術成就和品位。它那細膩的音樂線條,悠遠的精美樂章,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隧道,走近古老文明的深切感受。後來興起的任何一個戲曲劇種,包括被稱為國粹的京劇無不以它為宗。文學史介紹說,我們中華民族在藝術文化充分成熟之後曾經有過幾種群體性的癡迷現象:一是詩歌,二是書法,再就是昆曲了。詩歌和書法的群體癡迷現象雖然興盛,但不會出現萬人空巷的場麵,而昆曲卻做到了,因為它優雅、從容與高貴。它圓潤柔媚的唱腔,悠揚徐緩的笛聲,給人們留下一種淡定從容和清雅婉麗的美,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希臘人有悲劇,意大利人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一樣,中國誕生並成熟了昆曲。為了紀念況鐘這位聲譽卓著,將畢生精力、智慧和汗水播撒在蘇州大地上的知府,蘇州人在用傳統形式祭祀的同時,還用這種代表著最高藝術成就的昆曲來頌揚他。劇本被譯成了多國文字,這位品德高尚、操守穩健、智慧不凡的清官廉吏伴隨著沉穩、渾厚而又悠揚的長笛餘韻留在了人們心中,走向了世界。
《十五貫》的劇情並不複雜,說的是賭棍婁阿鼠因偷盜十五貫錢而殺死肉店主人尤葫蘆,無錫知縣主觀臆斷尤的繼女和同路人是凶手。時任蘇州知府的況鐘在複查這起案件時發覺罪證不足,決意微服私訪,為民請命,伸張正義,最終案情大白。全劇緊湊有趣,雅俗共賞。在劇中,藝術家們通過對人物性格塑造,將廣大觀眾的思考和人物命運緊緊地交織在一起,傳遞出一種對濟世安邦的政治理想的追求,對民本意識的堅守以及對腐敗政治和無序社會痛恨的傳統人文精神。
我們現在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當時的蘇州卻被認為是明朝最難治理的一個地方,豪強汙吏相互勾結,百姓賦稅繁重,生活困苦,流離失所。況鐘剛到蘇州知府任上的時候,當地經濟極度蕭條,百廢待興。當時他麵臨著三種抉擇:一是以保官為先,吟詩把酒逛花樓,做一個圓滑世故的官員;二是辭官歸家,安守田園,免得“為五鬥米折腰”;再就是身在朝堂,君子本色不改,殫精竭慮為蒼生謀福利。他選擇了後者。是植根於儒家文化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浸透了他的心靈,還是躊躇滿誌的況鐘一時衝動,答案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況鐘已經把他的音容笑貌和身影深深地印在了蘇州大地上。
出身貧寒的況鐘,自幼就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念內化於心,建功立業的價值觀念更被他視為人生最大的追求。到任後他從整肅吏治、端正風氣著手,清理冤獄,懲惡揚善。資料顯示,況鐘到蘇州後,當地的官吏態度傲慢,巧言惑眾,很看不起他。況鐘佯裝不懂,暗中訪賢士、查隱情,把豪紳滑吏相互勾結之事摸清楚後即對不法官吏予以堅決打擊,民眾拍手稱快。他上任伊始就排了一個工作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情,周而複始,從不間斷。幾個月下來,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據說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他在任蘇州知府期間敢於擔當,開展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其中他積極推行的賦役製度改革,在抑製豪強兼並和均平民眾賦役、擴大貨幣流通領域、削弱人身依附關係、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等方麵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他這項行之有效的改革,為後來張居正實施著名的“一條鞭法”提供了樣板。晚於況鐘一百多年的張居正是明朝內閣首輔,針對明朝積弊,張居正在朝廷上下極力推行“一條鞭法”,從一定意義上總結推廣了況鐘當年治理蘇州時的經驗。今天,我們以一種曆史的視野來看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改革,毋庸置疑,它在我國賦稅製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裏程碑意義,而作為此項改革的先驅,況鐘當之無愧。怪不得許多國外漢學家都把況鐘列入改革家的行列,評價他是“幹練的行政官和財政專家”。顯然,這樣的評價比僅僅從他個人的品德來評價更能體現況鐘治蘇的曆史功績。況鐘在蘇州還做過一件有影響的事,就是清理漕運。所謂“漕運”,是通過京杭大運河把江南生產的糧食運到京城,除食用外,當時朝廷官員薪俸和士兵供給也主要是靠這些糧食,因而又叫漕糧,這是曆史上一項非常重要的經濟製度。當時京杭大運河是朝廷的交通命脈,而恰恰那時漕運管理狀況十分混亂,民眾負擔十分沉重,漕運能否及時暢通事關朝廷大局。經過認真考察,況鐘提出的應對方案使整個漕運很快進入了規範管理,由亂變治。此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興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鐘以其精敏幹練的作風革除了當地時弊,促進了蘇州社會經濟向好發展。
況鐘所處的時代,東西方文化開始交流和融合。出現在意大利的文藝複興使歐洲社會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而此時明朝的傳統工商業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新的經濟因素已開始萌芽。況鐘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蘇州府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條,不僅糧食豐收,絲、棉等手工業也日益興旺,進而帶動了周邊一些小城鎮的逐步形成,促成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發達。當時蘇州所創造的財富總量遠遠超過了周邊州府的規模,成為明朝經濟最活躍、商業最繁華的經濟文化大都會。在此期間,有一種最能體現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富庶程度的私家園林建築悄然興起,遍布蘇州古城內外。當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蘇州園林中,即有那個年代建造的。這些園林設計精巧別致且文化內涵豐富,曲徑通幽,給人一種溫婉與寧靜的感覺,成為今天蘇州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靚麗名片。
況鐘在眾多文藝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代表著一種清廉正直的道德力量,體現了我國古代社會中清官懲惡揚善的人格智慧和精神品質,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在明朝官場上先後有兩位贛人很有名,一位是況鐘,另一位是嚴嵩。況鐘出身貧寒,雖然做官多年卻沒有添置過田產,死後財產也僅是書籍薄產而已。嚴嵩同樣出身於寒士家庭,幼時聰慧,為官權傾一時,在被朝廷抄家時僅黃金就抄出3萬多兩。況鐘、嚴嵩兩人雖然都在朝為官,而形象卻截然相反,一個清廉一生,流芳百世;一個享盡富貴,卻令人不齒。兩人一清一濁,一正一反。古往今來,曆史上許多有作為的官員都是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從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於謙的“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都充分體現出一種強烈的民本思想和務實精神。他們或恪盡職守,廉儉自律;或敢於直諫,不計名利。雖然政績各有不同,但他們的胸襟抱負、濟世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都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與褒獎。作為一個正直清廉的封建官吏,況鐘力圖興利除弊,力求百姓安居樂業,被老百姓稱頌為“清官”。所以每當他任滿離開蘇州時,百姓都自發地攀轅臥轍。況鐘病重期間,當地百姓為他祈禱,去世之日郡民罷市如哭私親,靈柩歸葬時蘇州城裏萬人空巷,長歌當哭,百裏相送。況鐘身後,蘇州的府縣都先後建祠祭祀。
況鐘不僅勤政愛民,而且生活儉樸,廉潔無私,不斂財、不聚財。那個時代的地方官進京朝見勢宦權貴,都要帶上當地的珍寶和特產,而況鐘卻是兩袖清風。他的下屬念及他一貫清廉,主動替他準備好土特產進京,況鐘知道以後賦詩相拒,“檢點行囊一擔輕,長安望去幾多程”,“兩袖清風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這裏所說的“綿”是“絲綿”,蘇州是絲綢之鄉,綾羅綢緞和各色絹紗在當時的市場上隨處可見。這裏還有一種叫“雲錦”的紡織品,絢麗多姿,燦若雲霞,用於製作衣物極其高貴,是京城皇親貴族喜歡的奢侈品。然而貴為知府的況鐘卻是一擔行李,兩袖清風進京城,這是一種何等的清廉與正氣啊!寥寥數語,一股滲透於況鐘性情、彌漫於他眉宇的凜然正氣躍然紙上,令人肅然起敬。
況鐘的後人全部在老家耕讀為生。他堅守“非財不可取,勤儉用不竭”的信念,身後沒有給兒孫留下什麼物質財富,這些在今天一些人看來似乎都蘊含著一縷淒愴。他曾以一首《勉子侄詩》來表明心跡:“存心立品貴無差,子孝臣忠兩盡嘉,惟有一經堪裕後,任貽多寶總虛花”。這首詩通俗易懂,言辭懇切,引起不少人的共鳴。晚清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一句類似的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給子孫留什麼,的確是一門學問。“播下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那種對一餐飯、一杯茶的美感陶醉,對一爐香、一塊玉的摩挲把玩,對內心欲念不屑於節製的逸樂,以及對自己弱點與缺陷的寬容等等,值得天下為父母者深思。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殊不知,把簡樸、簡單、簡潔乃至簡陋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讓兒孫擁有一種自立自強的精神和能力最重要,“造財不如造才”“留錢莫若留賢”。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對事物的不同態度,從一定意義上說,遇到問題時謙虛的人會選擇謹慎,衝動的人會選擇感情,聰明的人會選擇長遠,不同性格的人處理問題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從而產生出不同的人生境遇,或精彩,或浪漫,或沮喪……
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用浩如煙海來形容史料的繁雜,用往事如煙來感歎歲月的流逝,然而並非所有曆史往事都會如此輕易地如煙消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一代廉臣況鐘的流風餘韻就像昆曲中的胡笳長笛,既輕又柔且餘音繞梁,不絕於耳,那似遠似近的悠揚笛聲伴隨著時光的流淌,久久溫暖和滋潤著人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