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千年湖口  清風拂麵千年湖口 清風拂麵
湖口縣紀律檢查委員會、湖口縣監察委員會

第二章 風骨勁節

第一節 不折腰

做人可以低頭,但絕不能折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的安能折腰,是不能折腰、不願折腰來阿諛奉承權貴們,使自己受到屈辱。看別人的臉色來行事是做不到的,這也表明李白的骨氣和超脫。

彭澤縣令陶淵明先生在迎見州督郵時說:“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陶公那種決然斷然的硬氣和操守,開創了為仕清高自重、清廉自律、清白自許,“重名節、輕五鬥”的千古高風。

陶淵明:東晉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義熙元年(405年)八月任彭澤縣令。當時的彭澤縣治所在今天的湖口縣均橋鎮小凰山下,縣治範圍包括今湖口、彭澤、都昌等縣。

秉公除惡。進入湖口,陶淵明裝扮成一個卜卦先生,一路深入體察民情。這天中午,他來到一張姓村民家,隻見倆老人相對哭泣,忙上前問道:“二老有何傷心之事,說出來待在下卜個吉凶如何?”老媽哽咽著回答:“在這天日無光的人世間,我等黎民百姓隻有凶,哪有吉啊?我二人都已年近花甲,隻生一女,昨天隨我進城,被何三都碰見。他不問青紅皂白,指使家人,把我女兒搶去何府,至今不知死活。我可憐的女兒啊……”說完,哭泣不止。

陶淵明問道:“你們為什麼不到縣衙門去告狀,請縣令大人做主?”

老漢答道:“先生想必是外鄉人,你哪裏知道,這何三都仗著其兄長在朝廷裏做官,才這樣為非作歹。再說,官官相護,我們去告狀,就是不丟性命,也少不了要挨板子。”

陶淵明說道:“最近要來一位新縣令,三天後到任,你可在新縣令到任時去告狀,說不定新縣令能為你做主。”

老漢老媽聽了雖有些猶豫,但救女心切,還是聽進了陶淵明的話。

陶淵明離開張家,路過一處山坡時,看到一位老漢,彎腰弓背,捧著一把泥土痛哭。經詢問得知,老漢姓王,原來是何三都家的佃農。前年因疾病,被驅逐出何府。今年開春身體稍好,在此山坡上開了一片地,種上了莊稼,何家管家見地裏長出的粟粒粗大,帶著一幫人把糧食搶收走了。臨走,還跟王老漢說,奴才開的荒地,理應歸主人所有。陶淵明問明情況,也相約老漢三天後到縣衙去告狀。

第二天,陶淵明路遇一位遍體鱗傷的農民在路邊呻吟。他上前問道:“這位兄弟與何人鬥毆,受此重傷?”

那人答道:“我叫陳武,住在山裏,采藥為生。昨天挖到一顆何首烏,長約五寸,酷似人形,想到集市去賣,碰到一位少爺,他問我這是何物,我回答說是何首烏(對方誤聽成何三都)。沒想到那少爺勃然大怒,說我膽敢辱罵他,當即指使家人,把東西搶走,還把我暴打一頓。”

陶淵明問道:“你可知道那是誰家的少爺?”

陳武答道:“事後聽說那少爺叫何三都。”

陶淵明氣憤地說:“又是何三都!”他問陳武兩天後敢不敢去縣衙向新縣令申冤。陳武爽快地回答說:“敢去。”

兩天後,陶淵明到縣衙正準備升堂理案,就聽衙役稟報:“何少爺備禮求見縣令大人。”

原來,每逢新縣令到任之時,何三都都要備禮進見。他深知隻要拉攏官府,自己就可肆無忌憚地為非作歹了。

陶淵明聽說何三都備禮求見,便吩咐左右收下禮物,後堂請見。一會兒,縣吏陪著何三都進入後堂。這位縣吏叫何包五,是憑著何家的關係才當上這差事。此人雖目不識丁,但善於阿諛奉承,深得上任縣令寵信,讓他專管抓人和看守犯人。凡來縣衙告狀,不管原告被告,都要先用金錢打通他的關係。何包五仗著權勢敲詐勒索,得了不少的“好處費”,百姓暗地裏對他恨之入骨,叫他“何爆肚”。

何包五一進後堂,就向陶淵明介紹說:“這是何家三少爺,他的兄長在州……”

陶淵明未聽下去,向他看了一眼說:“你下去吧!”

陶淵明與何三都剛剛寒暄幾句,就見衙役連連稟報:“堂下張老夫婦喊冤!”“堂下王老漢喊冤!”“堂下陳武喊冤!”

陶淵明傳令即刻升堂。何三都正要告退,陶淵明很客氣地對何三都說:“何少爺乃當地名士,定能洞察民情,不妨一同上堂聽審。”何三都隨著陶淵明來到公堂,公堂下張老夫婦、王老漢、陳武等人看到何三都坐在堂上,心裏一怔!但見縣令就是那位卜卦先生,也就大著膽子訴說冤情。何三都聽到他們告的都是自己,如坐針氈。但是,他想到兄長在府為官,管著縣令,膽子又壯了起來,心想諒你們也不敢把我怎麼樣。

陶淵明聽完申訴,轉向何三都問道:“何少爺,他們說的可是實情?”

何三都傲慢地回答:“一派胡言,這些刁民,不打不知厲害。”陶淵明心想這何三都在人證俱全麵前,還敢耍橫,真是個惡棍,不嚴加懲處,不足以平息地方民憤,不是為官秉公之道。他喝道:“何三都,你欺騙縣官,能欺天欺地欺百姓嗎?還不從實招來。”一聲令下,把何三都押在堂下,並派衙役將張老漢女兒從何家解救出來,在陶淵明嚴詞正理和確鑿事實麵前,何三都不得不招供畫押,鋃鐺入獄。

依法清田。東晉實行“口稅法”,即按人口收稅,每人每年繳米三石。對有權有勢的大戶官吏難以如數收稅,眼皮底下的百姓負擔更重,紛紛逃匿,多數淪為大戶人家的奴仆。當時名門望族占據大量土地,控製大量依附人口,割據兼並,形成一股“士族求田問舍”潮流。朝廷多次下令地方官吏清田清口,完成稅收上繳任務。

陶淵明上任月餘,就開始了此項工作。經過調查摸底,本縣戶口三千餘,地域二千多平方公裏,近兩萬人,有不少的大戶,占取公田,燒山封水,隱瞞了不少應稅人口。其中何家是本縣大地主,何老太爺仗著兒子任州官,根本不把朝廷政令放在眼裏。陶淵明決心拔掉這顆釘子,推動全縣清田清口工作。

這天他帶領一行十名精幹吏員,來到何大地主家,在申明朝廷詔諭後,何家也不敢阻攔。經過逐人清查,共有成年男丁兩百人,隱瞞應稅人口一百八十人。經過丈量鑒實田地,侵占的公田竟達總數一半。拔掉這顆釘子後,全縣的清田清口順利進行,交回公田,補足稅款也及時到位。

熱心公益。冬天到了,縣城門前的港灣露出了淤泥,陶淵明看著這縣城城郭,連個城牆都沒有,就請教江橋當地老農王老頭。王老頭出了一個主意:縣門口土質硬爽,港灣裏淤泥軟遝,可以開鑿池子將池土與淤泥用模子壓成土磚,曬幹後可做城牆之用。陶淵明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他本身喜愛勞動,讓部下帶頭,發動大家,趕製土磚。這樣城門口就開了九個池子,後名九曲池,港灣也深闊了,可以泊船百餘艘,城牆也壘起來了。

次年春天,他來到武山邊,隻見一條羊腸小道,路靠陡壁,旁有山崖。那些自祁門販茶來的,從武山賣米去的,相碰時側身難讓,挑夫顫顫栗栗。看到此景,他即刻找到當地陳家嶺耆老,商量開辟一條茶馬行道。陳家大戶與當地的佃農受到陶淵明的鼓動,熱烈響應,出米出力,不到一月就修通了五尺寬三裏長的人馬行道。

陶淵明一日尋訪到桃花源,從溪港返回途中,不小心轉錯了港汊,順著南北港來到了酒坊嶺腳下港。人未下船,就聞到遠遠飄來的酒香,他忍不住酒癮,泊船登岸。上得嶺頭,一店家酒旗飄飄,“酒坊嶺廖記”躍入眼簾。走進店門,隻見桌翻凳斷,杯盤狼藉,酒缸破碎,酒流滿地。廖掌櫃一見縣令到來,滿臉流淚訴說原因。原來是州裏的一位督郵(監察和考核官員政績的官),到他的上司何州貮家做客,帶著一幫隨從,路過此店,聞到酒香,不喝個夠他們不走。結果店家要他付酒錢,他反怪酒太入口,把他喝多了,撒起酒瘋,指使手下,掀凳砸缸,揚長而去。

陶淵明憤怒地說:“這些官吏,借職權能量,竟如此橫行霸道,欺壓鄉民,實在可惡可恨!”接著,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官惡如虎,民何聊生!”

回到縣衙,釋慧遠、陸修靜來訪。釋慧遠勸陶淵明皈依佛門,加入白蓮社;陸修靜則勸他一同學道,功成之日,平地成仙,快樂逍遙。陶淵明則曰:“富貴非所願,帝鄉不可期。我既不神往長生,也非心歸淨土。我心中的願望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待到水稻收獲後,再也不以心為形役(違心之事)。”

到了十月,州督郵來做年終考察。部下告訴他,按慣例這時要給督郵好處,要束衣整冠迎接。當他得知這位州督郵是酒坊嶺撒酒瘋的,還與何三都兄長有交情,他非常憤懣,要向這種人低頭彎腰,做不到。他決定不要這五鬥米了,將官印交給部下,辭官歸田。後征回京任著作郎,不就。

狄仁傑:唐朝進士。天授二年(691年),他任地官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宰相),後遭陷害,貶任彭澤縣令(湖口時屬彭澤縣範疇)。

狄仁傑上任的第二天,百姓就擁進衙門,訴說疾苦。春夏連旱為災,田地顆粒無收,役卒吏員上門催征租賦,請求青天大老爺為民請命。狄仁傑回想路過的情景,民訴情實,遂擬奏疏朝廷,疏曰:“彭澤九縣,百姓齊營水田。臣方到縣,已是秋月,百姓囂囂,群然若歉。詢其所自,皆雲‘春夏以來,並無霖雨,救死不蘇,營佃失時。今已不可改種,見在黃老草萊度日,旦暮之間,全無米粒’。竊見彭澤地狹,山峻無田,百姓所營之田,一戶不過十畝五畝。準例常年縱得全熟,納官之外,半載無糧。今總不收,將何活路?……謹以奏聞!”

武則天嘉許狄仁傑憂民之心,特下旨給江州,豁免彭澤縣的賦稅。百姓聞之歡呼雀躍。

時近年底,狄仁傑將前任拘捕的包括死囚在內的三百人逐一審問,辨析案情,全部放回家中過年,約期五日之內返獄。到期僅二死囚一因大風所阻、一因母死治喪,遲兩天趕到,其他囚犯均如約返獄,並每人懷土一兜,堆放獄側,巍然成一小土丘,後人稱為“縱囚墩”。

此情此景,令狄仁傑感慨至深,遂提筆奏請恩準將囚犯免死開釋,理由是既可明朝廷恩德,又可增本縣勞力,還可安家庭幸福。武後特準開釋。囚徒們獲釋回家,無一不慶幸再造。

廖凝:五代十國後梁開平年間出任彭澤縣令(湖口隸屬彭澤縣)。彭澤九鄉之民皆言其清白。

藍淦:明湖口知縣,素性清苦,約己愛民,任職四年,守正奉公,為百姓減輕繁重負擔。

張紀:明萬曆舉人,任湖口知縣,敬士,愛民,廉明。法不必盡,情不必窮,予以無事之福。當年內監李道征稅湖關,氣焰囂張,莫敢誰何。商人痛苦萬狀。張紀則不懼權貴,密告撫、按兩台,為商旅請命。後稅關被撤,首推其功勞。不久,他被提拔為鹽運判。

李升:明萬曆任湖口教諭,為人正直,不畏避,以守己、不阿曲以從人。人們都認為他是文人真、直、剛、節中的佼佼者。

姚士豸:明萬曆司理江州時,湖口已設關收稅,影響通商。他日夜焦慮,與知州鄒誌隆想法罷此稅關,一時不能達到目的。時值李監召回,奉檄代征。他見過去征斂無規矩,派遣差役繁多擾商,立即淘汰多餘衙役,解除苛雜稅項,立新規買田者不增稅收。日常生活,他不在商家取一棵菜。後因性格耿直,不願應酬上級來客擾民之差,發生意見衝突,遂浩然解歸。

範誌琦:明萬曆舉人,任湖口縣令。他在細化管理方麵,除惡杜惡,便民惠民。民間雞犬桑麻怡然無擾,民亦相忘於暖日清風中,習為故常。不久調升四川。他離任時,將辦公用品及雜用品一一交代裏民,以留後令。

曹天瑾:清朝人,少穎悟嗜學,八歲失父,九歲能文。他的業師以神童相看,二十歲補試得冠軍,後任河南遂平知縣。任上平定匪害,殲其匪首,感化餘黨,賴以安民。

潘和鳴:清嘉慶舉人,任東鄉縣訓導,十八年中轉了三個縣還是訓導,而樂於自甘,秉承祖上“文翁遺風”,視功名如曇花柳葉,視氣節如青鬆孤竹,並繼續堅守不動搖,外任不染塵,久坐出家風。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