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千年湖口  清風拂麵千年湖口 清風拂麵
湖口縣紀律檢查委員會、湖口縣監察委員會

第二節 不趨奉

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是勢利小人的行徑,在政治仕途上則是腐敗分子的捷徑。在政治清明的環境中,這種現象滋生甚少;而在政治黑暗的時代裏,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文人士子處在這種環境裏,能做到潔身自好,不去阿奉權貴,剛直自立,保持氣節,忠於職守,為民辦實事,更是難能可貴。湖口籍人不乏這種文人士子。

蕭朝鳳:宋淳熙進士,官至侍郎。他不願趨奉權臣,在禦史位上差點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堅礪守節,解甲歸田,名聞鄉裏。

鄒益友:宋開禧進士,由刺史任參政,官至翰林院學士。皇上有問必直言,不阿從,不曲意。明知皇上不喜,也依理而諫,奉守良臣的節操,頗得時人稱頌。

方叔高:元泰定進士,考試中選後,目睹朝政腐敗,他不願趨奉禮部做元朝的官,並作詩雲:“銅駝荊棘自興亡,不見昆明灰半點。”借古喻今,指天下將潰亂。

謝敬:明朝人。他按照製度作為歲貢生,選入南京國子監貢院繼續學習,被引見給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賞識他的樣貌,測試其對時代事務的看法。他對答既有條理,又切中要害,後被任命為四川道禦史。他擔任禦史巡察地方官吏及事務時,不避權勢,堅持正義和公道,旁人勸他照顧關係,注重交換感情。他卻十分自信:王道蕩蕩,公道炳炳。洪武二十九年,他回家鄉發現朝廷苛政造成當地十一人受追究,立即寫好奏本,回京麵君,請求從寬處理,不怕觸怒龍顏,果得允準。

張科:明嘉靖進士。他書寫工整,中進士後擔任中書舍人(秘書),抄錄《冊府元龜》寫本。由於他工作認真負責,不久晉升為陝西道禦史,巡視中城。在巡視過程中,他發現地方官員亂作為、不作為,為不少的平民查證了重大冤情,並將諉過卸責的官吏繩之以法,受害百姓對他感恩戴德。

當得知張禦史解歸時,當地百姓千裏迢迢從陝西走水道運來兩對石獅和牌坊,贈給張禦史,以表達他們的愛戴之情。

由於張科執法如山,肅風紀於官場,一時聞達朝野,也受到皇上的重視和委托,尋掌七道印,按視山海關畢,複命巡視兩浙(浙東、浙西)。時逢倭寇接連不斷地騷擾,入侵沿海,張科根據地情、時政之緩急輕重,召集軍隊和地方官員商量大計,破除軟弱、散漫陋習,革除腐敗無能的官員,組建精幹隊伍,充實軍需物資,並提供糧餉,使軍隊取得重大戰績,逐倭寇歸。

後接到聖旨,勘察趙、阮二將侵吞軍餉一事,而這二人是相臣的得力幹將,但他還是堅持原則,不奉迎相臣,按事實奏報彈劾二人,因而得罪相臣,反遭彈劾告歸故裏。後來朝廷弄清事實想起用他,屢召不前。

段孟賢:明嘉靖進士。在任都勻知府時,都勻府有一鄉官名宋儒,一直不遵守國家法令,並且與朝廷大官有不正當來往。宋儒曾陰謀陷害了前任太守等數名官員。段孟賢深入調查研究,獲得宋儒殺人犯罪的確鑿證據,依法要將其處死。宋儒一麵拿出巨金賄賂段孟賢,一麵派家人向上報信。

這時候上司打算對宋儒減輕處罰,意見傳到段孟賢這裏,段孟賢知道夜長夢多,他不僅當麵退回宋儒家屬送的巨額黃金,且張榜告示,曉其罪狀,次日依法將宋儒處死,百姓慶賀稱快。因這件事他被貶貴州擔任副使。他走時,都勻的百姓聽說,哭聲滿巷。

吳尚友:明萬曆進士。他父母雙雙因病去世,他遵循規矩,俱在家守孝三年,搭一茅廬於父母墓旁,哀思篤孝。他先後擔任三個縣的縣令,深受三縣百姓擁戴。他為官清廉,不惜抗上護民。皇帝知道後,升他為刑部曹。他曾自己立誓:廉潔一生,在宦海中做一中流砥柱,激濁揚清。

外籍人任職湖口也有不少事例。

向文敏:明宣德辰州人,由舉人任湖口訓導(九品)。按照舉人出身做一個訓導,是有所委屈的,可是他不求人,也不走門路。他的家鄉有人在朝中做大官,他也不去拜訪,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湖口學子在他的培養教育下,都有成就,有的後來考上舉人及進士,學子們都非常感激他。

胡麗明:明萬曆吉安舉人,任湖口教諭。他的誌向是理學,行動都按先賢規矩。教育湖口學子時,首經術節義,次文辭修養。講課開場白曰:“讀書人須有春風童冠襟袍,才不為世累所染;又須有泰山壁立氣概,才不為世態倒折。”他的價值觀深得文人士子賞識,大有一種“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曠懷。當時的知縣聽過他的講課,深為湖口慶幸。

任天爵:明天啟湖口縣令。明天啟七年,皇室瑞王、惠王、桂王因天氣等原因泊船湖口。“三王”下令要求湖口地方官員提供這、供應那,接待的驛站和裏長按原本預算接待費用已大大超支,十分困難。這時任天爵,穿著破衣和草鞋,接待“三王”,說明有些特產需要等待季節時令才有,有些是要經過一段時間加工製作才成,沒有半點奉迎的姿態和想法。

晏成玉:清乾隆臨川舉人,任湖口教諭。他性格恬淡,不樂趨奉,不願意結交上司和權勢之輩,忠於職守。他每月給學子們上課,都做好充分的準備,非常認真投入,且每一次都不鬆懈,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業時,從來沒有偏見或私意,深得學子們的愛戴和家長的稱讚。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