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文化
從記載和相傳來看,湖口清廉文化首推名宦祠第一位的千古真士陶淵明。他在擔任彭澤縣令時(當時湖口隸屬彭澤縣),以“重名節、輕五鬥”不折腰而名垂千古,因懲惡鋤奸、不受禮物而流芳本地。
“不折腰”不僅是一種氣節,也包含了今天人們所說的“不能腐”的道德自覺。他不折腰的高風亮節為後世樹起一座豐碑,其風範在湖口極大地影響熏陶了一批批達官顯宦、文士庶民。曆朝曆代無數的名人達士曾來憑吊。九江知府童潮感慨作詩曰:“先生已歸來,遺此折腰地。不見督郵人,祗聞解印事。”狀元王十朋曰:“愧過淵明五柳灣。”由此可見湖口清廉文化的底蘊特色。
寧死而不屈,淡泊以明誌
劉慧斐:蕭梁朝,本縣人,博學能屬文,起家安成五法曹,行參軍,隱居東林,構園山北,號離垢(遠離塵世煩惱),謂“離垢先生”。
徐竹居:宋名士,本縣人,朝廷屢詔不赴,退而創尊經、明經二閣,潛心學養,老於其上,淡泊明誌。
柳敕:宋進士,其先祖籍河東人,娶了王安石的侄女。其上疏徽宗,勸諫不要迎佛骨。不納,便辭官職,解甲南遷廣信弋陽,途經湖口訪淵明故址,慕先賢高風亮節,定居此地。
羅彥輔:宋朝湖口知縣,卻酒洗白,人們以當塗姑溪之水清喻他為仕,被列入湖口縣誌名宦傳。
鄒逢吉:明進士,本縣人,任武昌縣令時,正值呂瘦子聚黨作亂,親友勸其緩行,但他不違君命,臨危不懼,平定動亂。崇禎末升兵科給事中,聞懷宗殉社稷,他痛苦自縊,家人救醒。他的恩師派人對他耳語:“降清易節,許以高官。”鄒逢吉稱:“門生不敢,非望於老師也。”不從。後鄒逢吉被賊黨挾去索金,他回答說:“吾廉吏,安所得金。”遂被殺獄中。
李一恒:明崇禎副榜選貢,清順治初,征召不就,後再征胄監(最高學府),亦不赴,自甘削籍,杜門著述,罕與人事,為人沉靜寡言,取與不苟,時人莫不高其行雲。
陳伯佑:明湖口縣主簿,亂兵圍城,自知必死,身穿公服,端坐於庭。城破,亂兵擁至跟前。他大喝道:“國家養汝將以靖亂,何意反為亂我朝廷命官也,汝不知乎?”亂兵拿出繩索準備捆他,勒索交金。他又喝道:“冰署(冷水衙門)也,何金可索! ”亂兵戕其胸而死。
洪篤材:本縣縣民。1938年日寇入侵湖口,竄到白滸塘洪篤材家裏,殺其豬,宰其牛,飲酒作樂。侵略者酒興正酣,要洪篤材繞著桌子裝狗叫。其子見日寇侵奪家財,無禮至極,欲拚命。洪篤材急忙製止。他痛斥日本侵略者:“你們侵略中國,奸淫擄掠,橫行霸道,辱我老漢,你們連強盜都不如,你們注定要失敗!”他堅決不裝狗叫,罵賊不止,撞桌而亡。
為仕不求田問舍,不殖財
湖口為真儒過化之地。風化所及,本籍在外宦遊的以不求田問舍、不殖財為榮,甚至有的家族家規中都有明確的規定:凡是貪墨者,即貪汙犯,不得載錄宗譜等。湖口曆史上三品和五品以上的官員不少,沒有過貪墨事跡者的記載,倒是有不少官員不求田舍不為貪官。
許汝魁:明進士,宦曆常山、上海縣令,行取除南京吏部,六年不受私謁;官掌成鈞;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兵部尚書。上下交譽:公持己樸茂,有古大臣風,鄉國無閑言,家無殖一畝田地。
段孟賢:明進士,任溫州通判。征收糧餉時,除上繳數外,不加一錢,當地人民非常感動。在仕途二十年,家中還是破舊老屋,不增一椽。
吳尚友:明進士,官至刑部曹。有邑侯懷數百金暮夜來賄,既而卻之。指揮使以海物相贈,悉皆明珠,召還之。自縣令至郡守,清操如一。
秦駿:鄉賢,任弋陽縣訓導。他深得弋陽縣令劉臨器重,再考升清江教諭,不久又升撫州教授。秦慨然曰:“諭未期遷授。授未期遷丞,奈何苦折腰。”
周厚轅:清進士,官至翰林,辭世時僅書籍幾箱。
吳庭芝:官至太史、知府,辭官時僅一卷府誌而已。
儉約習為常,詩書養家風
湖口多數鄉民奉行的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不僅本縣子民如此,而且本縣官員也奉行此風。
陸鬱:明正德湖口縣令,浙江衢江人,在任八年,廉靜寡欲,嚴於自治,每食蔬素,時人呼為“陸青菜”。
任天爵:明天啟由舉人任湖口縣令,平易近人,因俗為治,減贖輕刑,民甚德之。天啟七年,三王舟泊湖口,到處索要,驛裏俱困,天爵破衣草鞋與隸卒同奔走,一切需要必造王舟親啟,矯偽不行,居民無擾。
王必逑:清朝人,少輕財樂施,喜談忠孝節義,明崇禎末中舉,見時事日非,決誌隱退。築室武山之傍,以著述為事。飯蔬服垢(舊衣服),自甘終身。其子歲貢王子經遵父訓,謹於禮,坐終日不欠伸,步不逾尺寸,衣冠必整,與兄弟妻子見必揖也。詩書傳家,清風如舊。
楊大鯤:清時署湖口事,江蘇武進人。縣衙無辦公場所,其自搭鬆棚處理公事。百姓感動,上級嘉許。
蔡潮:清歲貢,十二歲補弟子員,二十歲食餼(國家補貼),參加鄉試十二年未遂舉,從不見其得失之意,臨訣無私語,訓子繼誌砥行而已。子、孫皆秀才。
蔡鳳翀:清歲貢,讀書以感情深沉入理為主,所寫文章,時人作為示範,後考取福建同考官,因未入闈,後揀選知縣,赴禮闈屢薦不受。而翀好學益篤,無一語怨及當事。知縣趙作霖聘其為義學主講,出入縣公署,絕口不談公事,趙甚重之。
周之會:清時由邑附生入國子學,性聰穎好學,常與妹丈黃河昆等講學家塾,久而不疲,積書籍遺學田以勵後嗣,生平守分安命,持躬製行,以樸誠為本,裹足不入城市。此後,夫妻相敬,壽逾耄耋,縣裏之眾望也。
蔡浩:讀書有慧性,其文受到來湖口的巡撫、中丞、學憲的賞識,補弟子員。其做學問主張學務樸誠,教人以革除浮華為要,一秉公直。他在縣城擔任汪氏兄弟的家庭老師時,對其倆構訟數年未放棄之事,曉以大義。兄弟倆感動改過,和睦如初。有吳姓夫婦不和睦,自願和離,而蔡浩極力周旋,始複完聚。生平愛人之德大多如此,八十餘仍勤學益篤,著《聞可集》五卷,皆是經典之言。其子孫“皆能以詩書繼其誌”。
孝義文化
從記載和相傳來看,湖口孝義文化首推鄉賢祠首位北宋的第一個狀元馬適。他孝聞三江,事母篤孝。風化所及產生了不少辭官去職侍奉雙親,舍身舍己為雙親的典型人物和曆史事件。而義的方麵,有公道正義之人,有忠臣義仆之士,有兄弟友義、朋友信義之輩,有貞節恩義之婦,形成了代代相傳的清廉文化。
純情感天地,至情傳古今
吳學成:明萬曆麻城人,任湖口訓導,因家貧困,母親年邁,不忍任職。老母勸了又勸,他才赴任,不忍離開母親即返回。老母再勸複任,他任未半年,又思母欲歸。知縣陳啟明等同僚勸留,吳喟然曰:“母倚門久矣,與其別母遠且久,而以升計之祿養,孰如旦暮膝下,以清苦養也。”遂不告而去。
伍子孝:明朝人,幼讀詩書,能知禮義,兄嫂貧乏,獨養父母。萬曆年間,母患病危,割股和羹。母病以痊,八十歲才得以終年。
葉富春:明崇禎進士,以母老請求歸養,並言“違親而甘進,雖顯奚榮乎”。母親眼睛已瞎,他朝夕視疾,親洗馬桶。等母親故世,哀毀成禮,葬之宅後,日終不忍遠離親。清順治初,屢辭征召,定居深山,磨煉節操。
張孺子:與其父割蘆洲中,有虎突出,掠其父而去,孺子迫及之,以荷杖連擊虎首,砰然有聲,虎遂脫其父。父以救故,不致重傷,療治月餘而痊。
潘啟允:清朝人,母親患病,湯藥無效,割股療之,遂痊。
清《湖口縣誌》還記錄了吳一哲、吳之達、張存心、周澤宗、沈俊繁、周仁經、董家修、梅音五、鄒思賢等孝子,割臀部或臂部上的肉和藥、代藥,讓親人服用療疾。
忠正友恩,相沿成風
王恕:明進士,曆官廣東右參議,時有騷動。朝廷派韓雍為師,韓推薦廉潔又能幹的王恕擔任副帥,督軍往捕賊。王恕親征曆萬山、冒霜露,論以利害,曉以道義,撫順賊逆,樹立了朝廷權威,又惠恩融洽了少數民族的人,使之改正,歸化朝廷。
沈必瑛:明朝人,家富多積穀。南直饑荒,他裝載一千五百石前往賑災,有司降敕旌為“義民”。
郭業瀚:清優秀學生,屢試高等,鄉薦不第,遂授徒講學,吸引後進,遊其門者多科名。他生平正直,遇事排解,通族三百餘戶都畏服而訟自無。鄉裏有爭吵,他往質之,片言可折。逢年歲歉收饑荒,他力勸本家殷實戶量力捐穀,自董其事,按戶給口糧。數十日,族賴以安。其餘各公事,倡首勸捐,督工集費成事,不勝枚舉。
伍訓:祖先至他七世未分家,一鍋吃飯,訓益家法,撫侄、孫若己出,教誨成就,恩義盎然。知縣汪明,對他尤為禮敬,修建公署等悉數委托於他。
徐心樂:清朝人,少年父母俱亡,對待兄長像父親一樣,一鍋吃飯五十餘年。兄嫂逝世後,他撫養五個侄子就像撫養兒子一樣,逐個幫助婚配成家,生活非常拮據。內嫂病危時,付給他金一封,並囑後事。他料理嫂子喪事後,待侄子成人,將原金奉還。
李光鐸:幼失親母。庶母一人、繼母四人,他侍奉五位母親,周旋庭餘,無愧子職,喪妻二十六年獨宿。
這一係列的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了湖口全縣推崇孝義正直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