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幕阜拾零幕阜拾零
盧曙光

一斑能識武鄉風

“寧州八鄉”稱譽最早的出處,見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江南西道觀察使李巽向朝廷呈送的《奏置分寧縣疏》,其中有“臣等伏見西八鄉有常洲亥市居其中,於八鄉道裏均適,臣請即市建縣,西八鄉即隸之”之說,此說證明唐之前就有“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八鄉”之說。而其中的武鄉,即現在的山口、漫江、桃坪、征村,加上何市部分,八鄉之中,它算是個小鄉。但在近代,武鄉總是讓人刮目相看,它是寧紅茶的原產地和主產地,是修水三大集鎮之一山口市所在地,這裏有“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的寧紅茶,還是“修水八賢”之一莫將和古琴大師查阜西故裏。

武鄉的“武”字,與武術是否關聯,不得而知,但這裏有崇文尚武的風氣,很早以前的事無法得知,但近代流傳的故事比比皆是。說起打師傅,民國時期,山口的黃倫才赫赫有名,青年時不辭千裏,赴福建龍岩拜師學藝,師從黃濟達、黃道武兩位武林高手,學成之後,在山口開門授徒。後來名垂鄉裏的李莊新、程作雲、匡俊甫、餘香如,均出自他的門下。田鋪戴先家也是享譽地方的打師傅,還有聞名修水的傷科“四大金彪”,武鄉有其二,即山口的賴金彪、何市的王金彪。民間傷科醫家大多都是武術高手。

在此,不贅述尚武的故事,而是要采擷片鱗,管窺秀才舉人們的班筆之才。黃水清先生是山口地方耆德,也是人文曆史的活字典,民間尊稱“黃秀才”,筆者曾有幸聽他講述地方掌故。於是根據黃水清先生講述和我手中資料,聊聊武鄉才子。

武鄉地處修水南部,武寧水流過全境,這裏山林茂盛,水運發達,是修河上遊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古以來這裏人才輩出,黃筱山、陳古隣、楊蔚哉、莫和碩、鐘祝山、查阜西、查次孟、徐寄陶、黃植南等至今為人們所稱道所敬仰,個個聰明曠達,熟讀經史,能詩能賦。他們或終老田野,或潦倒一生,或閑雲野鶴,但各具風采,常常成為朱門陋巷、田間渡口、圍爐夜話的主角。筆者將搜集到的點滴,呈示到讀者麵前。

山口秀才黃筱山為地方碩望,童年喪父,秉其遺誌,敏而好學,漫江崇實高級小學就是由他首倡而興辦,其品學受人尊敬,有“太夫子”之稱。他是黃植南的前輩,黃植南曾為其作《族筱山太夫子略傳》。當時郭敏生的義泰祥茶行所產寧紅茶,1910年榮獲南洋賽會大獎。1922年郭敏生去世時,其中有兩副挽聯都以此榮譽展開,引人注目,作者分別是黃筱山和莫和碩。莫和碩是漫江人,有秀才功名,在崇實高小教書。

黃筱山挽郭敏生:

感鮑叔分金,效季子掛劍;

羨南洋得獎,荷東海題褒。

此聯拉人作襯,切事切人,用典嫻熟,難怪後人評價時有“精通八股文、古詩文、詞賦佳妙,兼宜夫芥拾青紫也”之美譽。

莫和碩挽郭敏生:

數卷書饑不可食,寒不可衣,早經崛起市塵,九合夷吾真不朽;

萬貫財積而能分,聚而能散,況複榮頒國典,五湖範蠡竟能追。

郭敏生是個讀書人,曾是州衙小吏,士途不暢時,卻在茶葉經營上獲得成功,他的義泰祥茶行與羅坤化的厚生隆茶行,是清末漫江最負盛名的茶行。從聯中不難看出,他是繼羅坤化之後,茶界的翹材,家資巨富,仗義疏財。而莫和碩的文筆不落俗套,上聯前兩個分句,看似可有可無,但為“崛起市塵”做了有益鋪墊,一句“九合夷吾真不朽”足見逝者的非凡才幹,郭敏生儒商形象呼之欲出。

莫和碩與鐘祝山都是崇實高小的老師,有一年為學校各題大門嵌名聯一副,也有暗暗較勁之意。

莫和碩聯:

崇拜古英雄,香在心頭花在手;

實行新教育,德為堂奧智為門。

鐘祝山聯:

崇山後峙,秀水前環,形勝本天然,任是智仁都合性;

實以秋成,華從春發,韶光真轂若,旋看桃李又增榮。

兩聯一出,各有千秋,難分伯仲,但多數同人認為鐘祝山聯略勝。鐘祝山是征村橝坑人,熟讀經史子集,也是性情中人,有一首打油詩膾炙人口,至今傳為佳話。話說有次在河邊遇上一女在洗衣,他即興作調戲詩一首:“貓思春,貓思春,口口聲聲動人心,老夫也有貓兒意,不敢人前說半分。”令人捧腹。

秀才陳古隣是桃坪人,著有《桃源詩抄》,可惜今已失傳,但有兩副對聯出自他手,至今流傳。

題大門聯:

愛此地風景自然,可以怡情,可以陶性;

吾之廬天地有別,半是流水,半是桃花。

竹子坳唱戲要他出副對聯,他隨手寫出:

竹音從嶰穀傳來,和寡曲高,想古調至今彈不得;

子弟自梨園散後,宮移羽換,問新妝比舊較如何?

這兩副聯都清新可喜,句式變化自由,語調生動活潑,真不愧才子手筆。

楊蔚哉曾是漫江梯雲小學教師,該校是客家人所辦,學生多為貧困子弟。楊蔚哉家境貧寒,懷才不遇,經常要人接濟。有一次在街上聽說有個學生病故,但囊中無餘錢,聞訊後急急便去悼念,在學生靈堂祭拜後,到禮房信手寫挽聯一副:

新民民國,新國國民,君去竟無聞,極是傷心事;

先生後死,後生先死,我來真不幸,燒此斷頭香。

此聯一出驚動四座,莫不為他才華折服,心生敬意,主家將他奉為上賓。還有悼姑母的挽聯,可謂才華橫溢,請看:

我曾祖我祖我父,享壽皆九旬有奇,姑娘寶婺騰飛,居然光焰連南極;

其夫子其子其孫,持家資一臂之助,此日金萱失影,留有徽音駐北堂。

羅坤化去世後,武鄉秀才紛紛作聯,不甘落後,構成風景,摘抄三聯於後。

漫江黃祖蔭題:

智足興利亦足散財,看境內橋梁成,育嬰設,學校興,義舉玉成多,不徒茗業,擅長為中華巨擘;

寬能容人更能服眾,憶昔時絕嗣繼,遺嫛配,饑粟糶,仁心恩及遍,豈獨親朋,蒙惠慰一己私懷。

來蘇查利亨題:

本闊大以居心,好義急公,允矣梓桑稱盛德;

矢精勤於商戰,出奇製勝,賢哉中外仰芳名。

來蘇查家楫題:

君是奇才,當年心究茶經,貢物爭傳輸露國;

我懷知己,今日神遊華表,招魂何忍讀離騷。

漫江黃植南在幾位前輩麵前,出道稍晚,他賦性聰明,曾師從鐘祝山、楊蔚哉、徐寄陶等飽學之士,各種文體信手拈來。他為羅坤化寫過一篇像讚,可謂文采斐然,才氣逼人。關於他與羅坤化的關係因緣和那篇像讚,我在《今人誰識羅坤化》一文中做過介紹。當年漫江人民公社幸福院(敬老院)懸有黃植南先生嵌名聯一副,現收錄於後,以饗各位:

幸何如之,同享受蔽體暖衣,飽腹香飯,居身安宅,散步坦途,此外複奚求,終老恩情蒙黨政;

福斯備矣,最欣慰投懷明月,趨庭落花,娛目遊魚,承歡啼鳥,這般饒真趣,長期供奉勝兒孫。

這副七十字的長聯看似漫不經心,上下聯四個自對,散而不亂,十分工整,尤其是結句大放異彩,畫龍點睛,同時虛詞用得十分得體,可見其造詣之高。他的詩學功夫也很深厚,有《哭次女品梅》二首收錄於《九江當代詩詞選》,讀來催人淚下,此收錄其一:

猶思當日誕生期,賜爾嘉名且詠詩。

何意今朝成泡影,正逢老我已衰時。

情關骨血悲難禁,病到膏肓始悔遲。

二十年前曾買木,用來埋爾有誰知。

著名詩人盧象賢在評價黃植南先生時,如是說:“我們這一輩,於詩於聯於文,其實沒幾個能超過黃植南先生。”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