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幕阜拾零幕阜拾零
盧曙光

山口老街憶從前

“武鄉山口,是一方雄鎮,百年群族。閱盡滄桑寒暑景,曆數煙雲篁竹。往日繁華,邊陲形勝,兵甲常相逐。舊圩商旅,每談豪傑爭鹿。丁卯暴動槍聲,菁英熱血,忍看千家哭。萬壽宮前鐮斧舉,從此周天翻覆。紅色軍旗,飄揚湘贛,喚醒青山木。彈痕依在,猶言牛耳誰屬?”這首無名氏的《念奴嬌》,以簡潔的語言,真實反映了山口的滄桑曆史。

山口古稱三十二都,位於修水縣南部,武寧水穿境而過,這裏青山聳翠,良田萬頃,市井繁榮,人煙稠密,水陸運輸發達,上可船通銅鼓大塅,下可揚帆彭蠡,與寧紅原產地漫江相鄰,是舊寧州重要茶市之一。多條古驛道,南達銅鼓、宜豐,西達平江、瀏陽,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從黃州往高安看望其弟子由,就是經山口來蘇村,過何市、帶溪到達高安。來蘇渡口至今保留蘇公亭、蘇公渡等遺跡和相關文字記載。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義寧州誌》載,為“以製橫暴,以弭盜賊”,山口為義寧州六大哨之一。1927年8月下旬,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和平江、瀏陽農民自衛軍等負責人在此召開會議,組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1939年10月初,黃沙橋戰鬥失利的日軍退往何家嘴,有竄擾山口、與大塅附近之敵會合動向,王陵基部新14師奉命進駐山口秣馬厲兵,以防堵敵軍,部隊駐守山口河背王家。

山口老街曾稱武德鎮,也稱山口市,建鎮有較長曆史。曆史上修水除縣城外有四大名鎮,即山口、渣津、三都、馬坳,山口名列首位。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見其曆史原貌,可惜因1973年的一場特大洪水,古街受到一定損害,但基本建築保留完好,昔日輝煌尚能見證。山口老街總共有八段,所謂“八街裏”應稱為“八甲裏”,不知者多有誤解,細究才知不讀“街”,應是保甲製度的“甲”。保甲製度是宋代以後國家的一種建製,“山口”這個街道稱呼是義寧州所僅有,說明曆史由來已久。山口老街為東南、西北走向,長約1500米,呈Y字形,中間有五條巷子橫過長街,四甲裏、五甲裏最為繁華,最熱鬧的公館巷就在此,是全鎮中心地帶。甲是最基層單位,約二十戶一甲,山口老街總共八甲,如果人口以一戶十人計算,山口鎮常住人口應有兩千左右,加上流動人口,山口可說是義寧重鎮,也可見當時閭井之興旺。

石板路,合麵街,青磚黛瓦,天井廂房,贛西樓台之古色,徽派建築之真傳,在這裏表現得最為完美。從一甲往南,到五甲再分出兩支,一往千工陂,一往八甲裏。發源於上桃坪的關山水,由南往北,從街背流過,與武水幹流和街道走向平行,流過一甲後,彙入武水。千工陂的來由無法考證,從字義上說,應是勞動力集散地。這是條內河,可以行船,沿途停泊淼排與船隻,水上人家搗衣洗菜,為千工陂增添不少景觀。河水從觀音橋沿街背流過,約500米長,再彙入大河,街後清一色的吊腳樓相互連接,途中橫跨五座木橋呈半弧形,古樸典雅,真正的小橋流水人家。街道距武水幹流也約500米,沙洲、水井、灌木、垂柳、虯龍般的楓楊樹隨處可見,遮天蔽日。成群結隊的小孩則在河邊,捉魚摸蝦,追逐嬉戲。市井炊煙,歸舟楫棹,細語黃鶯,晚霞夕暉,構成了一幅迷人的水鄉畫卷。

鎮中有名的古建築當數萬壽宮、天後宮、百記棧、石門框、山口義學、觀音橋、梅花殿幾處。萬壽宮從年代考證,應建在明朝前後,《義寧州誌》記載的萬壽宮多達53處,標注始建年代的多是建於清朝,山口萬壽宮沒有始建記載,應在之前就有。萬壽宮一進四重,蔚為大觀,黨史上著名的山口會議就在這裏召開。天後宮坐落在千工陂附近,是福建移民寧州的懷遠紳民捐建,是紀念媽祖的地方。百記棧則是複原雙港財主陳仲華所有,是山口最大的建築,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區工委、糧站及倉庫所在地,陳仲華樂善好施,做了許多好事,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原在修水二中的王蓋凡先生說,他在義寧鎮有雜貨鋪、布鋪和寶慶銀樓三間店鋪;原在縣科委的陳沾偉先生介紹,縣城黃土嶺到王亞橋街道維修,鋪的石板是陳仲華提供,每塊石頭上刻有“山”字,至今還能辨認。

而山口石門框則是龔滿堂先生父親、高安人龔經友所有,信記裏南雜店、大昌生布鋪都是他經營。抗戰爆發前他來到山口,通過十幾年努力,成為山口有名的富戶,而石門框則成為他的代稱,可謂無人不知。山口義學坐落在千工陂,建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前有講堂,後有齋舍。調查中,肖家厚先生提供了一個線索,使我感到十分驚訝。原供銷社老商場也稱城牆下,一甲裏有修水門,八甲裏有銅鼓門,也就是說山口曆史上有過城牆。而在老商場旁邊,有個萬民祠,原稱難民祠,是南昌會戰、上高會戰時,大量難民湧入山口時的收容之所。他們中很多人就在山口做老板,所以山口開店鋪的老板中,來自樟樹、高安、奉新等地的移民占相當比例。

山口老街店鋪林立,行客南來北往,永生祥米鋪、德和仁南雜、大昌生南雜、保泰和藥店、茶行裏、協昌南貨店、祥南廣雜店、好古齋等字號,彰顯一時輝煌。至今鎮中故老談起當初往事,回憶山口上街頭到下街頭二十四家水酒鋪、四十八家肉鋪時,仍然津津樂道,眉飛色舞。山口傳統集市非常有名,吸引了周邊市縣的大量小商小販和農家小買小賣在這裏交易。二十世紀一個時期,自由貿易受到限製,商業以國營為主體,自發形成的每月兩次趕集分別是在1號、15號,為了阻止交易,供銷社、食品站遵上級指示放假,而大家則自動延遲一天,改為2號、16號,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修水乃至全省有名的集市,是山口亮麗的名片之一。

山口老街,至今為很多人所念念不忘的有:陳運新的理發店、塗益堂的彈匠鋪、鄒師傅的肉包子、帥老板的三鮮湯、黎錫匠的補搪瓷、老藥店的加工坊、老供銷的聶皮匠、十八歲的小吃、李進朋的鐵匠鋪、觀音橋的銀匠、釆奶奶的膏藥、厚水的肉鋪、祥觀的紮花店、祖清的紙傘、黃倫才的傷科、程作雲的打師、祥雲的醬幹、茂祥的茶幹、利晃的紅案、利昆的白案、祖運的草鞋、周氏的炒貨等等。

隨著歲月的推移,老街已是漸行漸遠,步履蹣跚。看到不遠處升起的幾縷炊煙,目睹許多的建築遺存,細數滿是屣痕的青色石板,傾聽老樹發出的喃喃風語,這些像在向人敘述一個遠古的故事,抒發一段濃濃的鄉愁,展現一幅底蘊深厚的人文畫卷!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