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名字的出處,最早見於兩晉風水學鼻祖郭璞的一句讖語:“有水名修,有魚名倏,天下大亂,此地無憂。”修水在寧州西60裏源出黃龍山,納眾水東流入鄱陽湖,以其修遠而得名,也俗稱西河。明張岱《夜航船》中說“天下大亂,此地無憂”,可見其山川深重,物阜民殷。修河幹流總長357公裏,流域麵積為14797平方公裏,在永修吳城鎮注入鄱陽湖。民國初年,修河上遊的義寧州改名義寧縣,兩年後又改名修水縣。修河在義寧州境內長達百多公裏。因此在千年運輸史上,大多是肩挑背馱和水上航運。
境內主要支流有:杭口水、北岸水、司前水、渣津水、東港水、東津水、武鄉水、奉鄉水、安溪水、洋湖港及船灘水。其中可行船的支流有:北岸上水(全長49公裏,可通鳥筏、劃子,全年可通蒲口)、渣津水(全長49公裏,渣津以下全年可通鳥筏、劃子,洪水期可通木帆船)、東津水(全長107公裏,程坊以下可通鳥筏、劃子、木船)、武鄉水(全長50公裏,大塅以下可通鳥筏、劃子、木帆船)、奉鄉水(全長65公裏,何市以下可通鳥筏、劃子)、安溪水(全長51公裏,洪水期劃子可達黃沙)。修水是個水運大縣,清朝晚期,寧紅茶大步走向國際市場,每年出口量猛增,帶動了水上運輸的繁榮。船隻除修水本土的外,上饒、贛州、南昌等地的也陸續進入修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王陵基的第30集團軍在修水駐紮長達七年,修水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民用商品集散地。修水航運空前活躍,水上人家成為修河的一道景觀。為此,我與冷賀於2015年12月19日,拜訪了原修水車船廠冷雲生先生,聽他講述修水航運的昔日往事。
冷雲生1938年生,月塘人,原修水車船廠廠長,冷雲生父親名冷述龍,冷述龍姑父名劉賢通。祖父兄弟姐妹七人,六男一女,祖父是長子,德字輩,按“金玉滿堂牡”取名。劉賢通是湖南人,學造船專業,與冷家妹妹結婚後,在修水西擺與良塘間辦有一造船廠,帶侄冷述龍學藝,同時學徒還有張待寬、冷德滿、冷德富及司前鄭居恩幾個。前三年沒有學到東西,煮飯打雜。有次早晨天太暗,淘米時把頭上三星燈打潑在飯甑裏,師父不吃,幾個徒弟吃了幾天,學徒期滿後,其餘幾個沒出師,成為“打鼓道士”(未學到真本事的俚語)。冷述龍未離開姑父,再幫工三年,學到了本事,姑父也悉心指點。
三年後,姑父給點本錢讓他另開船廠。中醫院停車場邊有個肖爺殿,在城牆內。城牆外以前有個歇馬社,是個社壇,在贛北商城附近,廠址就設在此。現在的澄江花園以前叫“黃狗戀窩”(音)(修水話),也有家造船廠,老板是易繼芳,他的師父是上饒人細寶師(音),河對岸是烏江殿。當時冷述龍很有魄力,技術水平很高,曾為何宗發老板造過一條大寧船,達60噸,漫江馮子發定做了一條40噸的寧船。修水以前造船大多是小船舶,包括劉賢通都是造小船,一般也就是20—30噸的,他可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易繼芳與冷述龍創辦造船社,後組成國營修水車(三輪車、獨輪車、板車)船廠,易繼芳任副廠長,冷述龍任廠長。
冷雲生子承父業,學習造船,在贛南進修三個月,江西船廠進修一個月,九江水泥船廠進修一個月,成為修水當時的造船助理工程師,所造100噸的木船遠銷上海崇明島、長興島。冷雲生後來任船廠廠長。退休前,也帶過不少徒弟,有黃敬德、周紹文、黃宗甲、楊木生、周衍富。說到修水的船上人,是指在船上居住的船民,來自上饒的占百分之八十,來自贛州、南昌的占百分之二十。贛州沙排比較寬,吃水淺,上饒刁子船兩頭尖,修水寧船吃水深。關於他們的故事,我在《九曲修河船上人》一文中有專門介紹。
說到龍船,冷雲生記得修水有四條龍船,年年如此,烏江殿一條紅的,良塘一條黃的,西擺一條綠的,南門頭一條黃的。縣城紅龍船的龍頭平時放在肖爺殿供奉著,節日要點燭上香。其他幾條也分別放在廟宇神殿香火供著,端陽再請下來。曲子船也叫花船漁劃子,每年由各參賽船幫輪流裝點,負責準備彩布、點子鼓、小曲。縣城紅龍船上有個四川人,姓彭,點子鼓打得特好,一躥一跳,船一衝一衝,劃手順著船動和著節拍,特別有勁,這位彭先生打點子鼓譽滿寧州。西擺的樹老板中最有名的叫張雪堂,西擺的龍船就是他負責。
冷雲生說,造船要有三次隆重儀式:第一次是排底栽梁;第二次是正方上,左木右,意思是把梓木從中間劈開,加固船體以增加縱向強度;第三次是下水,那是最隆重的,打爆竹慶祝,由造船人帶著老板,用雄雞雞冠血到船上沾一下,丟到船艙,然後買主撿起,用托盤裝著跟紅包一起獻給主持人。造船人接紅包後,便繞著船開始呼祝。呼祝詞如下:
此斧不是非凡斧,王母娘娘賜我開山斧;
此雞不是非凡雞,王母娘娘送我報曉雞;
雄雞祭船頭,恭喜老板發大財;
雄雞祭主梁,老板夥計好商量;
雄雞祭火艙,老板一生一世吃不完;
雄雞祭中梁,這邊未到,那邊在叫(生意好);
雄雞祭困艙,老板娘子生個狀元郎;
雄雞祭船舵,左攔左轉,右攔右轉,不攔隨舵帶著轉;
雄雞祭船尾,江河順遂,水流護平安。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木帆船已經逐漸被淘汰,用材也被鋼筋水泥代替,船上人也融入到城市居民生活圈中。隨著橋梁公路建設的發展和1972年柘林水庫大壩關閉導流涵管蓄水,對外水上運輸漸漸退出曆史舞台。今天,隻有水上遊樂場所和個別偏遠渡口尚能見到一些木船,修河沿岸百舸爭流的場景再也無法一見。但是這段曆史,曾經的水上人家,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永遠不會在記憶中被抹去。清朝遼東人、義寧知州徐永齡曾作《修江舟子》詩,道盡船家千辛萬苦,詩曰:
修江舟子最為難,山是奇高水是灘。
青纜時須牽絕壁,赤身冬亦浸狂瀾。
朝炊脫粟臨風咽,夜枕輕簑帶露幹。
似此生涯寒到骨,也知義命自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