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修水縣城內,年代久遠的古橋所剩無幾,現存的有南宋西擺渡口橋、明朝西門口跨鼇橋(現稱為王亞橋)。西擺渡口橋是修水以東通往湘鄂方向的主道,始建於1256年,拱底陰刻“大宋寶祐四年丙辰太歲建”十一字,清時為滿足不斷增加的來往需求,同治年間加寬,前者稱為北橋,後者稱為南橋。隨著現代修水大橋、寧紅大橋、秋湖裏大橋的興建和千年西擺的沒落,古驛道已淡出人們視野,渡口橋幾近荒廢。跨鼇橋則不同,自明朝天順年間以來,曆經近六百年,一直是老縣城之西門通衢,擔當著便利居民來往、商賈行走的重任,可謂飽經滄桑,任勞任怨。跨鼇橋以前也稱望衙橋,現稱“王亞橋”是諧音誤傳,至於始於何時,則無從考證,此是近代之事。
令人高興的是,《義寧州誌》留下了舉人蔣俊、知州陸統的兩篇記,為這座橋的來龍去脈留下了寶貴資料。誌載:“州治西通遠門外,跨鼇坑之水,長四丈,廣一丈五尺,下有數石崛突若鼇頭故名。”這是誌書對橋的簡要描述。但仔細查閱得知,自明朝天順年間始建到清朝嘉慶年間,共五次建修:天順年間知縣朱永安始修,成化年間知縣鄭惟楠重修,萬曆十三年(1585)洪水衝廢,封君陳汪源重修,康熙六年(1667)橋石傾圮,橋屋火焚,知州徐永齡捐俸重修,嘉慶六年(1801)重修。清嘉慶最後一次重修,到2018年此次維修,間隔217年。天順年間始修時,蔣俊的《跨鼇橋記》做了詳細記錄,原來有簡易橋,但修江水溢則沉浸於橋,鄢港水溢則衝擊於橋,所以經常被水衝走,知縣朱永安到任,親往查看後認為,寧州八鄉除泰鄉、安鄉外,其餘六鄉進城辦事都必經此橋,漲水時不僅百姓奔走受阻,公家急務也因此延誤。於是他聯絡僚友章華人黎君、判簿西蜀人袁君、幕賓淮南人朱君各捐己俸,倡議當地富戶右族以及官吏協力重修,以利百姓之便。興修之後,土岸改成石砌,新橋“蟠結其頂,構屋其上,以間計者五,而修袤其廣總約千尺,橋開一門形如半月,體製規模視昔壯偉宏麗,卓然雄一邑之美觀。砥柱狂瀾,障川東注,往來者皆以手加額”。寥寥數句,可見大觀。
從記載中可知,這時的跨鼇橋已今非昔比,它按廊橋式樣建設,不僅可避風雨,供來往行人歇肩歇腳,還加固了兩岸堤防。落成之日,四方遊藝之士絡繹不絕,麗景良辰,騷人墨客眺覽徘徊,觀新橋之屹屹,瞻流水之泱泱,呈一時之盛,這都得益於出身於“芝田之士族”的朱永安之參與倡議。蔣俊在記中寫到百姓奔走相告時,用“皆朱侯之光霽所披拂也”給予這位地方長官充分的讚美。這是跨鼇橋始建落成時的真實寫照。後來跨鼇橋幾經重修,雖經幾百年雨打風吹,但所幸還巍然屹立,為附近居民來往提供方便。隨時間推移,功能大不如前,也難有昔日風光,但作為曆史見證,它目睹潮起潮落、時代更新。現在的西門口,以前叫通遠門,橋就在通遠門外,與始建於宋的古城牆朝夕相伴,在幾百年的曆史變遷中,它見過白蓮教由楚進入州城時的恐慌,見過太平軍與湘軍的廝殺,見過北伐軍攻門時飄揚的旌旗,親睹過工農革命軍的威武雄壯,聆聽過解放軍入城的嘹亮號角,它親曆了近代修城的每一次風雲際會,滄桑巨變。
跨鼇橋的名字離不開鼇水,鼇水是呈南北走向流經縣城的最大溪流,鼇嶺離鳳凰山陽數裏之遙,“盤踞磅礴,驕扈嵯峨,成一方之聳特,山有檻泉觱沸,紺寒清冽,涓源不竭,合穀澗眾流經鳳凰之麓,鉤盤於郭西,而南會於修江,曰鼇溪水”。今天的鼇溪,進入西茗坑後,已經被城市的喧囂所淹沒,但以前可是無限秀美,真正風姿綽約、儀態萬方,為州城增色不少,深深融入人們記憶。宋詩人王炎寫過一首五律,描寫了修江河畔自西門至西茗坑一帶的景色:“山靜天同碧,溪流月影遲。緩行聊問俗,小立卻支頤。樵斧寒尤響,漁舟晚更移。老夫無伴侶,稚子獨追隨。”這就是近千年前的修水晚景,可謂美不勝收,溪流月影、青山樵斧、漁舟唱晚、稚子老夫構成一幅和諧動人的美麗圖畫。宋時的分寧縣治依山傍水,亦城亦鄉,既無車馬喧囂,又無歌聲噪耳,極盡寧靜端莊。位於通遠門內的鼇峰書院,也是以“鼇”命名,這棟書院依然屹立,並得到有效保護,它是同治八年(1869)高鄉賓興捐戶所建,也是廢除科舉製度後,縣立高等小學堂所在地。這裏曾芬芳桃李,蕩漾賢風,為鼇溪平添美談。
初秋的晚風吹拂,徜徉在鼇溪水畔,看到新維修過的老橋,以及黃土嶺老街正在搶救修複的古老祠堂,浮想著百年前老城景象,禁不住感慨良多。老城輪廓已逐漸模糊,來來往往的行人中很少有人關心這座橋的斑駁蒼顏,隻有不停的流水還在嘮叨著往日的故事,不厭其煩地述說著它曾經的輝煌。不遠處的茶亭燈火每每亮至子夜,建成濕地公園的馬家洲已成為居民休閑的好地方,但是又有誰知道,宋時資政殿學士文及翁在他的《馬洲山穀祠記》中留下過“大江以西,山水之秀甲天下,洪州分寧縣鐘秀居多。縣有馬家洲,與白鹿洞、象山、鵝湖、鷺洲相頡頏”之句,將馬家洲與當時名滿天下的理學宗派學府相提並論?這既是對“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先賢黃山穀的景仰,也是對馬家洲這一文化聖地的肯定,它與跨鼇橋、八賢祠、“九井十八巷”等一起,構成了義寧州獨有的人文景觀,而令天下刮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