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幕阜拾零幕阜拾零
盧曙光

飽經離亂老袁家

民國二十八年(1939)農曆二月,袁文發與妻子閔有麗攜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從奉新赤田村一路逃荒來修水。雇了一輛獨輪車裝家當,自己則挑擔籮筐,一頭小兒子一頭正在哺乳期的女兒,妻子背個包袱牽著大兒子。同行的有兩個表兄弟及其家人。當時逃荒的人太多,時不時有倒斃路邊的死人和啼饑號寒的婦孺,這是南昌會戰期間,南昌、高安、奉新、分宜等贛江以西地區成為主戰場後,百姓逃荒避難的真實場景。原本在老家虯嶺做點轉手生意,日子過得還算平靜的他,麵對炮火紛飛、兵荒馬亂的時局,隻好跟著滾滾人流背井離鄉,朝九嶺山深處逃亡。沿途銅鼓、靖安等地政府與紅十字會等團體,設有臨時接待點,他們且行且歇,一路風塵。九嶺山脈深處山高林密,成為難民的首選,老袁選擇了茅竹山方向。在逃難的過程中,與他同行的小舅子閔邦士卻走散了。

從西塔進入茅竹山,道路崎嶇,蜿蜒曲折,常有野獸出沒,還有原始森林,這給人安全感,因為日本人的輜重馬匹很難行進。但是肩挑背馱的他們也行進緩慢,到沙堝裏後,進入郭城,這時隻有兩歲的女兒卻患上傷寒,在路上滯留了幾天,終因缺醫少藥,女兒還是不治。全家人忍痛在何市安葬之後,又踏上行程,過田鋪、越上下嶺、走洪坑源,艱難跋涉一個多月後到達修水縣城,見到了早就聞名的義寧州。因為太過疲勞,距槍炮聲也遠了些,決定不繼續前行,就在這裏安頓下來,有情況變化再做打算。老袁後來回憶說,在到達修水的那兩個月裏,每天都有從樟樹、清江、高安、南昌逃荒的人湧進縣城,好在修水人熱情,政府也積極安置,投靠親友的投靠親友,沒有親友的政府出麵安置在祠堂、學校等處歇息。

老袁沒有手藝,但腦子靈活,寫算歸齊。在老家時曾與兩個表兄弟做過屠夫,把家安置好後,就操起了老本行,在西擺街口擺了一屠杌。修水是禮儀之鄉,又是千年舊邑,雖然遠離省城,但南來北往的人多,湖北、湖南的生意人都看好這裏,不少人還在此定居,對嶺背來的逃荒人,不僅不歧視,還提供方便。但戰爭氣氛還是很濃重,川軍駐防修水,總部就設在南姑橋鄉的下路源,其他幾個師分別駐防三都梁口、馬坳、山口各處。日軍的飛機不時掠過上空,轟炸聲時有耳聞,義寧這座老城時不時處於驚恐中,但是他們很快適應,比前線的奉新、高安要平安多了。之前就有很多奉新老鄉在修水建有同鄉會,在衛前街有奉新會館,館主叫劉文輝,同鄉會會長叫鄒宜功。奉新是個小縣,一說起來大家還沾親帶故,這樣互相有個依靠。嶺背人有經商頭腦,祖祖輩輩不缺生意人。所謂“一個包袱一把傘,來到修水做老板”就是他們精明的寫照。同時奉新出過宋應星、張勳等名人,奉新人很自豪。有個小段子是這樣說的,一個奉新人正得意揚揚地在大庭廣眾下擺龍門陣:“做官做府,都是阿裏奉新,打銅打錫也是阿裏奉新,討米叫花沒有一個奉新。”剛好一個乞丐要飯,有人聽見口音問他是哪裏人,乞丐說是奉新。這下扯破牛皮,那奉新人尷尬地說:“操膿操血就操到這一個。”引滿堂大笑。

這年冬天,老袁的生活基本安定下來,三兒子兆禹出生,給他們的家增添了許多快樂。而走失了的小舅子也在銅鼓找到了,他妻子與老袁又把他一家接來修水定居,小舅閔邦士是個讀書人,老袁四個兒子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按堯、舜、禹、湯取名,多有氣派。他還與在樊家試館前擺個小攤做掩護、從事地下工作的樊湘林(樊山)關係不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樊山後來任修水縣副縣長,此是後話。擺上緊靠西門口,是崇鄉、武鄉、仁鄉與湖北、湖南方向進城的要道,又是水運碼頭。修水做樹子生意的多,九江、安慶、南京、上海等長江沿線水運方便,民國時期樹老板很有名氣,他們經常出入這些大都市,派頭十足地在十裏洋場、秦淮河邊吆五喝六,那可是為修水贏得了麵子的。而擺上也成了那些外地口音的人出入頻繁的必經之路。有道是“擺上擺半邊”,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它是繁華的象征。西門口的王亞橋周邊是青樓集中之地,外地客商與富家公子久居鬧市,一睹小鎮花街柳巷,且有幾分秦淮風味,也津津樂道,樂而忘返。老袁在這裏擺個肉攤,不僅解決了衣食之憂,兩年下來還有點積蓄,日子也還算過得可以。

也許是心誌太高,一件小事促使他改開糖鋪,並且遇到了一個發財的機會。民間有個傳聞,做屠夫的遇到黃邊豬、五爪豬是一種忌諱。這件事被老袁遇上了,不僅這肉賣不出去,而且使他幾個晚上睡不好覺。夫妻倆毅然做了個決定,不賣肉了,改行經營他業,畢竟手上有些積蓄。於是他們在黃土嶺租了個店麵做起了糖生意,取名裕隆糖鋪。1944年太平洋戰爭期間,時相往來的寧紅茶行莫老板找到了老袁。因為長江水道被封鎖,布滿了水雷,軍艦之類的大船很難行駛,但帆船比較靈活,可以繞道勉強通過。莫老板多年做茶葉生意,也是知名富商,賺得盆滿缽滿。有錢人惜命,他要老袁幫他跑一趟上海。老袁沒做過茶葉生意,又沒去過上海,根本不敢接應。莫老板見老袁為人誠信,又吃苦肯幹,也有心照應他賺點錢,就跟他說:“你隻管去做,我會教你怎麼去弄。”錢是個好東西,有了它便可吃香喝辣,王子去求仙,要的是幾個錢,畢竟太有誘惑,老袁決定冒一次險。他遵照莫老板的囑咐,做了一身行頭——一件藍士林長褂、一頂禮帽、一根文明棍,而這根文明棍頭上是六邊形的銅頭,看上去金光閃閃,很有氣派,鼻梁上架著一副金框眼鏡,一看就像個腰纏萬貫的大老板。載著八船寧紅茶,戰戰兢兢過柘林、經湖口、入長江,直奔上海。當時中國海軍力量比較薄弱,缺少軍艦大船,為對付日軍艦艇等,在湖口、彭澤、馬當、小孤山、安慶、江陰等沿線布滿水雷,帆船可以通行,但有風險。船工都是多年航行在這條水路上的老手,熟諳水路,遇到水雷就繞道走,如果繞不過去,就用竹篙撥開。幾多次老袁後悔接這趟生意,但開弓沒有回頭箭。

走了半個多月水路,船隊終於停泊在十六鋪碼頭。寧紅茶名氣大,有“茶蓋中華,價高天下”“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的美譽。歐洲人生活節奏快,喜歡這種速泡茶,平素喜歡喝奶,吃牛肉之類的油膩食物,紅茶是必不可少,英國等歐洲國家是寧紅的主要出口地。船一靠岸,滬上洋行就到碼頭等候接貨,見到老袁便打躬作揖,使得久居鄉裏的老袁倍感榮耀,兩眼放光,一掃半個月來的頹唐。一輛黑色的小汽車把他接到大飯店供著,平生第一次坐洋車,真是開了眼界,歎自己命好。點過貨後,價格都按慣例,第二天就結了大洋。寧紅信譽滿天下,不開箱不驗貨,都是老主顧老字號,知根知底。寧紅貨真價實,每個箱子50厘米見方,用皮紙裱好內層,加刷桐油防潮,上等寧紅條索緊結、形態秀麗、湯色鮮豔、香氣濃鬱、爽口回甘,大受青睞。戰爭使長江水路不安全,貨物流通受到限製,寧紅茶能如期進入上海,自然緊俏。老袁也感意外,覺得這個生意好做。真如笑話所說,運氣來了門板都抵不住。

這時幾個船工又出主意,考慮到放空回去不劃算,建議帶點回程貨。老袁錢多了便一身是膽,一不做二不休,就到上海帶了幾船哈德門、金字塔香煙返回。進入鄱陽湖之後,就直達南昌,考慮到修水地方太小,先看看南昌情況再說,果然順利,沒有幾天就銷去大半,還剩部分帶回修水。老袁的糖鋪邊上有個五福樓麵館,川軍官兵常在此吃麵,老袁他妻子抽煙的,那些川軍一問而知老袁家有哈德門香煙,很感意外,更十分驚喜,戰時物資緊張,他們把剩下的煙全部要了,還說老袁生意做得好,如果擔心路上安全,他們可以派人護送。這下發財了,夫妻倆關起門來算賬時,眉開眼笑,當時就合計把生意做大,決定盤下旁邊的寶慶金子鋪。因為金店蔡老板要回漢口,正急著轉讓。從此老袁的那個長竹布托裏就經常穿著,文明棍也妥善保管,有重要社交活動,也在手上擺弄擺弄。錢多起來了,又拿出1700塊大洋到老家買田40畝,真正成了財主。但有趣的是老家的田委托兄弟管理,自己也沒時間多關心,到土改時他家都懶得回了,因為有點燙手。

太平洋戰爭的關鍵時刻,日軍做垂死掙紮,飛機經常飛臨修水上空,每次都要扔幾顆炸彈。一天老袁與妻子正在經營生意,聽見飛機來了,街上行人四散奔逃,突然一聲巨響,在房子後院地方,炸彈爆炸了,妻子嚇得躲到了桌子底下,而奉新會館的一個店鋪被炸塌了。後來館主劉文輝找到老袁:“靠你的糖鋪近,你把它修修,就歸你用吧。”老袁隻好把它管理起來。抗戰勝利後,老袁與很多嶺背人有了返老家的機會,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選擇了留下。因為修水有他們的辛勤汗水,很多人在本地開親結義,老家也是今非昔比,什麼事都要重新規劃,更何況對修水也有感情了。轉眼就解放了,他們看到了解放軍進城,看到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緊接著老袁響應政府號召,參與了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把自家金店與糖鋪合營了,自己也成為公私合營商店這個大家庭裏的一員。不過那件竹布托裏被有心的夫人偷偷拿去納了鞋底,那根六角銅頭文明棍,見證了他初闖上海輝煌的得意物件,也被夫人用作了燒火棍,搞得慘不忍睹。老袁欲言又止,雖然心疼,但也無可奈何!

民國時候的鸚鵡街,除了有奉新會館外,還有高安、南昌、樟樹、湖北、湖南等十多家會館,又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同鄉會,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們相逢在這個城市,互相幫助,互相關照。也通過會館與同鄉會出麵協調與政府部門和本地人的關係,他們得以與當地居民一樣,安居樂業。一晃就幾十年,像老袁這樣的嶺背移民,來到修水已經有了幾代,與二百多年前從福建、廣東遷徙來的客家人一樣,在這裏娶妻生子,開枝散葉。“藥不過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清江藥商遍布修水各個集鎮,萬載的煙花夏布、奉新的火紙、高安的豆豉、豐城的凍米糖在修水隨處可見。嶺背人已成為一個符號,是勤勞聰明的象征,而修水則浩蕩東流,以它的博大胸懷,彙涓流而滔滔。

老袁的兒子兆禹,現在也由小袁變成了老袁,七十年過去了,他精神矍鑠,站在寧紅大橋上指點青山綠水,灰白的頭發在風中搖曳,但聲音洪亮。他指著王土坑說,那裏有奉新山;指著西擺天爐坑說,那裏有南昌義山;指著安坪港小水的方向說,那裏有湖北山。還有樟樹山、高安山等等。這些都是逃荒來修水的移民,湊錢買的安葬之山。

曆史的一頁,已輕輕翻過,嶺背人逃荒的那段往事可能會因時間久遠而淡薄,但絕對不會消失,因為這種記憶,已深深地融入這方土地的血脈之中。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