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咖啡心語咖啡心語
王子佑

心 碑

記憶中的故鄉,是二三十戶聚居的一色整齊的低矮平房,村前一條小溪日夜流淌著清澈見底的溪水,岸邊自由生長著柳樹、柚樹、楝樹、榕樹和榆樹。小溪上架著兩塊寬厚的長木板,這是唯一能讓人歡快過河的橋,橋旁豎立著一塊微微向東南方向傾斜的石碑。

常說鄉愁是一彎月,鄉愁是一杯水,而我的鄉愁卻是那一塊碑,是夢中也揮之不去的那塊豎立在村前橋頭的碑。當思鄉的情緒一天天滋長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豎立在那裏頂風冒雪日曬夜露的那塊碑。它不知從何時為何事就來到這裏,也不知是誰因何而立碑於那裏。隻要你外出返家,遠遠看到熟悉的村莊時,它會同時進入你的視野,甚至是首先進入你的心坎,讓你聞到彌散在空中久違的家鄉氣息。因為有了這塊碑,我們村與周圍四鄉八村迥然不同,那些村莊是找不到任何一塊碑的,唯獨我家鄉的村頭屹立著這塊碑。這使我們村的人心中有了驕傲的理由,似乎也有了炫耀的資本。不是嗎?不知是否因村莊前有了這塊碑,這村就叫莊前村,就連在碑隔河對麵的那塊地也獲得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碑昭裏,亦叫碑照裏,寓意為讓碑照耀家鄉,昭示鄰裏!今天想來,這名字也挺時尚的。

這碑由一塊完整的青石雕刻而成,碑身上座呈弧形,弧長0.6米,下方為長方形,長約0.9米,寬0.6米,厚0.2米,總高約為1米。碑身前麵經受漫長歲月的風吹雨打,坑坑窪窪,顯得有些蒼老,其後麵則不然,倒多了幾分青春氣息。其弧形上部,由於父老鄉親的日常撫摸,油光中透出黑色,亮堂如漆,猶如頭上戴了條黑色頭巾,十分惹人喜愛。

這碑最為神秘的是上麵已無一字可尋。按常理,有碑即有文,除武則天的無字碑外,是碑總會銘刻上立碑的理由,或村規民約警示,或家風族訓流芳,抑或重要記事傳世。可歲月卻無情地將這一曆史信息悄無聲息地湮沒了。查一查這村重修的王氏家譜,竟是北宋與南宋時抗金名將王皋的後裔東沙一支從無錫南方泉遷移到此地的,在此耕種四百五十年了。這碑既非杭州靈隱寺的飛來石,又非賈平凹筆下的“醜石”,也不是從那九天外飛來的隕石,到底為啥坐落在這莊前村呢?因年歲久遠已無從說起,當然也不知誰能解開這個謎了。

碑文是無法考證了,但是有關這碑的趣事卻屢屢發生: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新嫁到村裏的媳婦,抱著新生兒興致勃勃地到村頭閑逛,無意將孩子抱坐在碑頂,不意尿溺碑身。這被認為是辱沒祖宗的大事,令當時族裏的長輩大怒,責令該家打掃村巷一月以護碑。“文革”期間,別有用心的人欲以破“四舊”為由,提出將碑推倒,移到集體養豬場廢物利用。這無疑激怒了村民,說這碑上無字無句,怎麼也沾不上“封資修”的半根汗毛,誰狼心狗肺,吃了熊心豹子膽,想打這塊碑的主意,這是打錯了算盤,我等“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不惜以命相搏。據說那幾個囂張跋扈的不肖子弟隻得偃旗息鼓。僥幸躲過那場劫難後,不知哪天清早,村民開門一看,碑的四周地麵已澆上水泥,那碑就牢牢立在水泥地麵上了。村民自此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生活恢複了平靜,這碑也過上伴隨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田園生活。鄰居的大爺更是經常到此歇息,從容地從袋中掏出一根黃銅煙頭、玉質煙嘴的煙槍來,熟練地按進幾縷劣質煙絲,點燃後,就著玉質煙嘴長吸一口,繼而舒心地從厚厚的嘴唇中慢慢吐出一個個淡濃不一的煙圈,就像他家房頂升起的嫋嫋炊煙一樣,隨風輕輕散去,留在空中的隻有略微嗆人的煙味;偶爾鄰裏大嫂大媽也會到此東家長西家短打探一番;孩子放學回來,在這裏追逐嬉戲那是最開心不過的事。那時年幼,聽長輩講,撫摸碑頂,人就會腦門洞開,念書聰明絕頂,說不定將來考個狀元什麼的。我對此是深信不疑的,時不時把整個書包放在碑頂,祈求夢想成真。這碑印證著莊稼人對祖宗的敬畏之情和光宗耀祖的心願,這碑也守護著一方鄉野的寧靜和全村男女老少的歡樂,這碑更安撫著人民心靈深處的傷痛,慰藉著遠在異鄉謀生者的思念。

生活猶如泉源,幸福猶如溪流,隻要泉源豐盈,溪流自己就會活潑地晝夜不息地流淌,幸福自然不會缺席。這碑就是我與鄉親們心中的永不枯竭的泉源和奔騰歡快的溪流。

如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故鄉的村落開始動遷,不知那碑將流落何方,隻有心心念念的童謠記憶猶新:摸摸青石背,九個小孩乖。一塊無字碑,忠孝節義在。

“桃李不語,下自成蹊”,碑雖無字,仰慕思汝!我愛無字碑,我心中的碑,我心中的愛。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