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學生活雖然波瀾不驚,卻是無憂無慮的,因為既沒有“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追求,當然也沒有上奧數班和各種興趣班的煩惱,而且由於信息閉塞,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遠,倒也少了當個什麼明星之類的貪婪,生活顯得十分輕鬆愉快。由此,小學生活倒沒有像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所勾勒的那般令人厭倦,也同樣少了“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三味體驗。有時倒還可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找到相似的幻覺:“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你說這樣的小學生活怎不使人天荒地老地留戀。
我的六年半的小學生活是在莊前小學度過的。 1949年春節剛過,在我虛歲7歲實則5周歲時,家裏要我上學了。那年頭,還未聽說有幼兒園或幼稚園之類的,我是從上半年級(其實就是學前班)開始的。我家是老實巴交的貧苦農家,年長我10歲的大姐很早就進城去紗廠當了童工,二姐在4歲時就被“好心”的阿姨領養去過“好”日子了,三姐也等著進學堂門。老天開眼,不知父母搭錯了哪根筋,橫下一條心讓我上學念書去!在這樣的家庭,上學那可是天大的事。清早,我被母親從夢中叫醒,擦了一把臉,吃過比往常稠了許多的粥,一隻噴香的麵疙瘩—這是母親拿手的卻隻有在農忙幹繁重苦力活時才出手做的貼在鍋邊上的一種麵食。母親從箱中小心翼翼地拿出我新年才穿過的一件花布長衫,讓我穿好,左看右看,覺得十分滿意。鄭重其事地向列祖列宗宣告,讓我跪拜後,她把一隻經過幾個晚上熬盡燈油、細心縫製的藍布書包遞給我。土得掉渣的書包裏麵是否有課本已記不清了,但好吃的東西是應有盡有的。有印有雲紋圖案的紅紙包裹的雪片糕,意為狀元及第;有幾隻烏菱,寓意聰明伶俐;有橘子,寄托吉祥如意;有梨,寄意讀書順順利利;還有花生、糖果、甘蔗之類,意為步步高升。原來上學竟是這樣天大的好事,令我一個貪吃的孩子比幹什麼都要開心。據說這些“上學用品”是要由外婆精心準備的。至於那時的文具用品,隻有一支粗糙的木質鉛筆,還有母親從店裏買來一大張白紙,裁成十六開,用白線裝訂成的練習本。
兒時的莊前小學的校舍是由陳家祠堂和宣化庵兩處湊合而來的。陳家祠堂坐落在高路上,祠堂門前一塊不到半畝的扇形空地就是我們學生課間的活動場地,上麵鋪著一塊塊小小青磚。一到梅雨季節,在磚縫間就會長出一些小草,青磚上蔓生出薄紗般的青苔,倒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美妙。緊靠操場的是一個不大不小的似圓形的池塘,池水終年清澈。池邊有幾棵柳樹和榕樹,樹上一隻隻麻雀嘰嘰喳喳地吵個不停。沿池邊小路往南步行八十多米就到了宣化庵,裏麵供養著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終年香火鼎盛,村民也稱其為“觀音堂”。宣化庵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尼姑主持,她收養了一少女在庵中陪伴誦經修道。宣化庵的後麵即是一片秧田,裏麵不時遊過幾條小魚、泥鰍、黃鱔、螞蟥、小水蛇等。在穀雨時節,伴隨布穀鳥聲聲鳴叫,可看到幾隻白鷺在秧苗上空回旋飛翔。一到求偶季節,青蛙們便奏起婚禮交響樂,沒多久,秧田中會遊出一團團黑色可愛的小蝌蚪。這個動物王國也成了我們兒時的樂園,那田園景色比起魯迅先生鐘愛的百草園毫不遜色。學校借宣化庵的大廳作為我們學習的大教室。陳家祠堂的東排平房為兩間小教室,西邊廂房為教師辦公室,坐北朝南的祠堂大廳為複式班的大教室。大廳北麵有孔聖人塑像,西邊牆上懸掛著一塊大黑板。大廳後連著廚房和教師宿舍,一到中午燒飯炒菜時,滿室彌漫著誘人的飯菜香味,學生們哪能專心聽老師抑揚頓挫的講課呢,一雙雙眼睛偷偷往廚房看,心早已飛出“三味書屋”。
我家離莊前小學並不太遠,不過約三百六十米的距離。等到學校悠揚的上課鐘聲“當當”傳來,跑步前去也不會遲到。走在短短的三四百米的帶有鄉土氣息、鄉土味道的村間小路上,我對難得的上學讀書的機會不免格外珍惜。莊前小學校舍是簡陋的,校園是簡樸的,更是沒有圍牆的,與現在學校用房的奢華、環境的秀美、設施的齊全、圍牆的森嚴相比有著天壤之別,但她卻屹立在父老鄉親的心中,一點也不顯得簡陋。那時的學校生活雖然平靜,但並不枯燥。記憶中的老師隻有黃舜忠、範孝兢、胡月蟾、惠文娟等少數幾個人。鄉下人對老師是尊稱為“先生”的,在他們心目中那是有大學問的人。對先生書教得如何大家不甚關心,關心的是先生的為人,以及對自己孩子的管束和訓導。當時學生上學交的學費叫束脩,我家裏窮,無法交學費,就向學校送去柴草,以充束脩之資。校長對我家是很照顧的,他唯一的希望是讓我不要忘記父母為我付出的艱辛,要百倍努力好好學習去回報父母和教師的良苦用心。隻要當個好學生,不讓老師煩心,就可用我家的柴草充作學費。為此我母親從不過問我在學校的學習情況,隻問學校今年還要不要我家的柴草?當我告訴母親學校仍要我們家的柴草時,我母親就會露出笑臉,高高興興地把柴草暴曬幾天,翻曬幾遍,然後把幹燥得嘣嘣作響的柴草捆好,挑送到學校廚房垛好。等我放學回家,母親總會微笑著告訴我,你明年上學的學費已經交了,你可以安心上學了。在當時,左鄰右舍的孩子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那是常有的事。
學校的音體美教育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固然,我們的課本隻有語文和算術,但對鄉下孩子來說,更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是唱歌、圖畫、美術手工和體育遊戲。一架手風琴在老師的手下彈奏出美妙的樂曲,伴隨我們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麵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麵吹來了涼爽的風”的兒歌,讓我們這些沒有見過大世麵的鄉下孩子陶醉其中;美術手工課,也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體育課和課外活動,那更成了孩子們的快樂天地,跳繩、踢毽子、鬥雞雞(腳鬥)、丟沙包、打彈子、老鷹抓小雞,追逐打鬧,玩個人仰馬翻;紮個風箏飛向藍天,折個紙飛機盤旋操場上空,折隻紙船到祠堂前的池塘上漂遊等,我們玩得不亦樂乎。農村孩子們是被放養慣的,這無憂無慮的充滿童趣的自在生活放飛著我們的童真天性,也悄悄滋潤著我們待以發展的潛力。
說到體育課,學校沒有像樣的體育活動器材,可我們的老師總有辦法讓我們動起來和樂起來。他讓我們這些淘氣包既作體育器材,又當運動員。如跳山羊,一人彎腰成90度做“山羊”,其他人排好隊,依次跑步從其背上分腿跨越而過,再跑幾步後自己也彎腰成90度做一隻新“山羊”,大家交替從“山羊”上跨越。對這種活動我們樂此不疲,跌倒了也不算什麼大事,拍拍灰塵又高興地活動起來了!還有拉網逮魚的遊戲,先由三四個學生手拉手組成“漁網”,其他學生成為要捉的一群“魚”,在操場裏“遊”,漁網隨著遊魚奔跑,張網逮魚,逮住的魚又擴大成網,這樣網越來越大,魚越來越少。這些活動既強健了我們的體魄,又培養了我們的靈敏性和團結合作的能力。
學校發生的許多事,隨著歲月的流逝,大多忘卻了,但有一些事卻曆久彌新,在腦海中時時閃現。
抗美援朝時期,有一年春節,楊巷上搭建了一個約一米高的講台。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校二十多個少先隊員登台做宣傳,齊聲高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的誌願軍軍歌。我個頭雖小卻被輔導員老師安排上台講話,鼓勵大家踴躍捐款捐物支援前線。散會後我回到家,父母直誇我:“學沒有白上,書沒有白念,懂道理得多了,人也聰明多了。”看父母這樣高興,我像一夜間忽然長大了似的。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兒時男女同學間的友誼既無“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浪漫,也沒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苦戀。憨呆的農村孩子在情感心路上有一道難以逾越的“三八線”。我們班的班花是兩位富人家的貌美如花的千金,我們曾一起在書海中邂逅美好的理想;在同一個屋簷下,看雨水變成涓涓細流順著簷溝滾落而濺飛青石板,書寫屬於未來的詩篇。時光交錯,暗生的愛慕在小學畢業後就不再“風生水起”了。或許這兒時小小的一點遺憾卻成了一生幸福的回憶:歲月蹉跎,我無力將明天留下;天涯路遠,我心常在君邊!
還記得一次有個學生犯了錯誤,教師把那個學生叫到講台前,讓他把手掌張開擱在桌上,把戒尺高高舉起,叫其他學生都閉上眼睛。我想這次戒尺落下去,那手一定慘不忍睹。隻聽“啪”的一聲響,我不知老師的戒尺是落在學生的手心上,還是落在講台上。這至今仍是一個謎!
有一件事在我腦海深處留下深刻印象。在臨近小學畢業前初夏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樣,在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後,拎起竹籃,拿上鐮刀,招呼幾個小朋友一起去田野割草。農家孩子生來就有著喂豬喂羊養雞養兔的習性。可這次母親卻叮囑我要早些回來,學校已帶來口信:校長要我今夜去學校值班。當晚我吃好晚飯匆匆趕到學校時,校長像父親一樣,慈祥地要我和他一起從教室搬出幾張課桌,在空曠的操場上拚湊成床,鋪上草席,仰臥在上,輕輕交談。他說:“因你年齡太小,按規定不能報考初中,但考慮到你的學業情況,學校決定將你的出生日期提前九個月填報,這樣就符合報考條件了。你可要好好努力,不要辜負了學校和家庭對你的期望啊,否則你將失去繼續讀書的機會了!”過了一會兒,他讓我仰望夜空,滿懷深情地指著滿天閃爍的繁星說:“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又指著西邊夜空中一顆明亮的星星說:“北方有北鬥星,隨著長夜鬥轉星移。現正是黃昏時候,你看那西方出現了一顆明亮的星,那叫昏星,又稱長庚星、太白金星,清晨它會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故又叫作啟明星。做人啊,就要像星星一樣綴亮夜空,即使做一顆流星,也要閃亮地劃過夜空以照亮人間。”我含淚默默記住了校長語重心長的話。那一夜,我覺得星星特別明亮,月亮特別美麗,教師特別善良!
小學,偶爾想你的時候,也許在夢中遊走,也許在命運中蹉跎……如今走過滄桑歲月,我的小學生活已漸漸被淡忘,原來的陳家祠堂及宣化庵早已成了現代民居和廠房,琅琅書聲也演變為村民的鼾聲和機器轟鳴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我童年時老師給我的諄諄教誨和細致關懷,已經不那麼清晰了。童年往事已成煙,人到無求不逾矩。書卷恩怨浮雲去,留得心頭一片藍。他們給我的隻是童年一個天真無邪的夢,給我的隻是風雨路上的一把油紙傘,給我的隻是長夜中的一盞小油燈,但有這些就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