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前六件是管飯的,隻有最後一件是管茶的,但也足以證明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這裏所指的“茶”,自當區別於廣東、香港、澳門的吃早茶和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喝酥油茶。所謂“飯後茶餘”,古人飯後是要喝點茶的,這既是養生之道,也是待客之道。江南吳越等地有“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說法,即江南農閑時節一些人早晨進茶館喝茶、晚上進澡堂泡澡的生活方式。當然,這該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過的生活,對一般勞苦民眾來說,是難得有此享受的。記得小時候,路過茶樓,看到老虎灶爐膛裏噴吐熊熊火焰,一隻隻銅壺內熱水上下翻滾,肩搭著一條毛巾的小夥計拎著水壺,在茶客中來回穿梭,一碗碗熱茶讓茶客喝得頭冒熱汗,那才叫個爽!但有一種“吃茶”就大相徑庭了。舊時,一旦族裏有人惹是生非或在外肇事招禍,則由族長或有名望之人出麵主持,招來矛盾雙方或犯事方到茶館吃茶,評理判決。理屈詞窮方當場認錯賠禮道歉,一桌茶錢及賠償損失當場論定,矛盾由此化解。時過境遷,如今這類事倒是鮮有所聞了。至於老舍先生在《茶館》中演繹的北京各階層三教九流人物出入茶館的言談舉止,以及新中國成立前敵我雙方利用茶館掩護展開生死搏鬥的故事自然比這精彩多了。
“袖裏乾坤大 ,壺中日月長。”先是吃茶,進而發展為茶文化,這是泱泱中華禮儀之邦對世界的一大貢獻。不必說福建武夷山大紅袍岩茶、雲南普洱茶、西湖龍井茶、安溪鐵觀音、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廬山雲霧、黃山毛峰、君山銀針、祁門紅茶等各種名茶,就說那泡茶的水質取舍就十分講究。唐代茶聖陸羽品評過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單中,廬山康王穀穀簾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而把鎮江揚子江中心的中泠泉(又稱南泠泉)列為第七品。我常為無錫惠山寺石泉水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而對茶聖陸羽心懷感激之情。至於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所著的《茶經》,更是我國茶文化劃時代的重要標誌。“人”在“草木”間為“茶”,“天人合一”是自然之道,陸羽曾在《六羨歌》中說:“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茶成為中華飲食之一和擺脫束縛的精神寄托。
酒色亂性,山門是絕對禁止的,茶則理所當然就成了主角了。相傳,鄭板橋一次途經一禪寺,方丈見其衣著簡樸,其貌不揚,於是對他冷淡,隻說:“坐。”吩咐小和尚:“茶。”交談後,見其談吐不俗,不像平庸之輩,請鄭板橋入廂房:“請坐。”命伺候人:“敬茶。”後知來者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連忙將他請入清雅內室:“請上座!”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談話結束後,方丈請鄭板橋賜字。鄭板橋隨即寫下一副對聯,為: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這副對聯絕妙地嘲笑了僧人前倨後恭的世俗心態。上述故事在《古代笑話》中則說是蘇東坡遊莫幹山遇主持老道的故事,這些就無從考證了。
《紅樓夢》中關於喝茶的故事頗多,其中一次發生在賈寶玉生日宴會後,林黛玉和賈寶玉在花下遙遙致意,襲人送來兩杯茶,沒想到林黛玉和薛寶釵在一起。寶玉喝了一杯茶後,讓襲人把另外一杯茶給兩人端過去。襲人見到兩人說:“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寶釵笑道:“我卻不渴,隻要一口漱一漱就夠了。”說著先拿起來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遞到黛玉手內。襲人道:“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這病,大夫不許我多吃茶,這半盅盡夠了。”說畢,飲完,將杯放下。當著襲人之麵,把薛寶釵喝剩的半杯茶水,坦然地一飲而盡。林黛玉用自己的委屈襯托了薛寶釵的無禮,表現出極高的氣度與修養。
至於說到那被稱為茶道的功夫茶,連小小的紫砂茶具也沾上神秘的色彩。看演示茶藝的茶藝師獻藝:第一泡茶水是用來清潔及暖和一下茶具的,倒去後再添加熱水。看到茶水澄清,綠葉嫩碧如新,聞之清香幽幽撲鼻,細品之,入口微微苦澀,稍後就覺絲絲甘醇柔綿。
茶,堪稱國際友誼的使者。其實古代絲綢之路也是茶路。同絲綢一樣,瓷器和茶葉同樣受到外國人的青睞。瓷器為那些歐亞富商貴族珍藏,而茶卻是歐洲宮廷達官勳爵的奢侈品,也是那時皇室高貴的象征。
我總不習慣於慢條斯理、溫文爾雅的茶道文化。有時那種小如牛眼的茶盅,細細品味,竟不知其妙在何處,哪有“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那種豪爽和痛快!尤其是在口渴時,最欲舉杯豪飲。一次炎夏,我們趕到廈門雙十中學參觀學習,主人搬出幾隻小茶盅,來個功夫茶,真似折磨人般。礙於主人情麵,我們不敢妄提更盞換杯之議,隻能耐下心忍受“渴”望之苦。事後,一次書海泛舟,才知夏天喝茶的道理。據書中所說,有位青年在炎夏趕路,口渴難熬,匆匆趕至野村,見村婦在水井提水,喜出望外,當即向村婦乞討井水喝。可那老婦偏進屋倒來一碗熱茶,其人正欲端起一飲而盡,卻見婦人向碗中撒下一把麥芒。那人隻得耐下性來,吹開浮在上邊的麥芒,慢慢喝茶。原來渴熱時,喝冰涼井水或吞下滾燙熱茶,極易引發急病,甚至危及性命。每念及廈門之行,我總感到雙十中學的領導深諳喝茶之道。
我見過一茶室門前懸掛一聯:山水精華一口碧茶難得品,乾坤雅趣半壺甘露當能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現在的茶室是座無虛席,它既是人們休閑暢想之地,也是品味美好生活之地,更是謀劃發展之地。在節假日,全家幾口一起趕往吟園或惠山直街等地的茶室,圍坐在茶桌邊,嗑嗑瓜子、剝剝橘子、嚼嚼花生、吐吐煙雲,再呷口涼茶,談談人間冷暖,聊聊人生追求,把眾多的生活片段在此連綴,把家庭的悲歡離合盡情宣泄,把事業的興衰漲落細細掂量,把個人的名利榮辱泰然排遣。平時也可邀三兩同事,聚七八友人,花十幾元小鈔,泡幾杯西湖龍井,聽一曲采茶舞曲,談街頭巷尾,論壯懷激烈,抒胸中情懷,像《沙家浜》裏阿慶嫂所言:“壘起七星灶,。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不亦樂乎!
常言道: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以茶代酒,不如改為“勸君更盡一杯茶,西出陽關有知己”。因為生活的暖流在一杯清茶中感受,勸君更盡一杯茶,細細品味,慢慢回味,沁入心中的將是對美好未來的幸福憧憬,我們將在茶文化中收獲更多的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