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梨莊中學坐落在錫澄路250號梨花莊。梨花莊的曆史可追溯到南宋,在當時鹹淳《毗陵誌》“古跡”中就已有記載。在元代《無錫誌》“總村”條目下,梨花莊被列為無錫第一都第八保,屬天授鄉。清代以後演變為街鎮。清代《無錫縣誌》記載梨花莊為沈萬三別圃,廣五十畝,中有天繪樓,最勝。沈萬三,昆山周莊人,其妾名貞香,性愛梨花,遍植焉。沈萬三為何在梨花莊築別圃,說不定是其妾貞香為無錫人,又愛梨花的緣故。這不由讓人想起梅葆玖所唱的委婉動聽的《梨花頌》一曲中的歌詞:“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隻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癡。天生麗質難自棄,長恨一曲千古謎,長恨一曲千古思。”想必沈萬三也是像唐明皇一樣的情癡。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盛極一時的梨花勝景在梨花莊這裏早已蕩然無存了。
不過,無錫市梨莊中學的校園雖然沒有梨樹及千朵萬朵的梨花,卻依然十分美麗。進入校門,環視四周,映入眼簾的是一清澈小池,可稱之為墨池。池西邊長有茂密的竹林,俊美的太湖石兀立其間,池中架有小橋直抵行政樓,小橋兩旁各生長著一棵蔥鬱的女貞樹和羅漢鬆,再往東則植有美人蕉等觀賞草木。憑此幽雅環境,行政樓底樓不僅冬暖夏涼,還不時飄來陣陣沁人清香。墨池往南,壘有低矮假山,題為“書山”,沿小徑而上,可抵山頂小亭。在亭中俯瞰全校,北有古色古香琉璃飛簷的行政樓;南有充盈著書卷氣息的文化櫥窗長廊;西邊為教學區,教室、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圖書室錯落有致,一覽無餘;最西邊是運動場地;200米的跑道北邊是小小的花圃,暖房內四季花草飄香,倒顯得別有洞天!教室南邊有幾塊籃球場地,不知何故,此處卻鬆柏林立,一座碩大的白色雕塑矗立在那裏—一粒滾圓的露珠安靜地躺在兩片新葉中,或許寓意孩子在老師的愛撫中詩意般地成長。
梨莊中學的校園不大,但校園生活卻是豐富多彩的,教學質量堪稱一流。這得益於教師的敬業、精業、樂業。這裏可是藏龍臥虎之地,絕不容小覷,各學科都有一批才學品行兼備的教師,即使校園文藝節也可到大眾劇場演出,得到各界人士的青睞。
校園生活是平靜的。春華秋實,日複一日,花開花落,雲卷雲舒,歸於自然。但有兩件往事卻讓我至今未能忘懷。那是1996年初夏,學校在建造兩層食堂樓的同時,在原行政樓上再加蓋一層樓房,以緩解辦公用房緊張之急。在挖掘食堂的地基時,意外發現這裏原先是一段古河道,挖出了大量破碎的古瓷片,還有大量古陶罐。當有人告訴我這一消息時,我十分驚喜。可等我趕到工地現場,卻見古陶罐大多已被民工砸碎,可憐剩下的幾個也已殘缺不全。我急忙叫學校曆史老師前來研究。雖然不是專業考古人員,但憑這不完整的陶罐和奇特造型,有人推測這是一種類似“胡瓜”的行軍壺。 有人甚至懷疑這些30厘米長似紡錘的陶罐可能是宋、元時軍隊士兵行軍所用的水壺。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梨花莊還曾是一個軍事要地。有據可查的是:1916年4月,江陰要塞官兵發動反袁起義,發生錫澄戰鬥,一度占領梨花莊。1925年1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宣布獨立的蘇州軍隊總指揮為阻擊齊燮元軍隊,曾在梨花莊設第三道防線,並在梨花莊延聖殿駐軍。(梨花莊的延聖殿裏供奉著西漢張騫像,人稱“茭白大老爺”。因這裏地勢低,多為荒地,後種茭白而出名。百姓在茭白田裏築殿敬奉,相沿成習。)
令人十分惋惜的是,原本這些古瓷片和古陶罐或許可以成為珍貴的文物,或許可以勾勒出一段曆史文化場景,甚至或許可以作為學校的鎮校之寶。可這些物品在沉寂百年甚至千年後,在重見天日之時,卻因愚昧之手的一擊而毀於一旦。
另一件事則是關於行政樓前池邊那棵女貞樹,其命運也讓人扼腕歎息。為確保行政樓加蓋一層後的安全,就必須加固整個行政樓,具體做法是在走廊南邊添加六根立柱。這就要將學校這棵唯一的女貞樹移走。雖說它算不上是古樹名木,卻是遮在池邊小橋上的一片綠蔭,更加誘人的是當它開花時散發在校園內讓人由心底舒暢歡喜的幽幽清香。生物老師周偉萍向我介紹了女貞名稱的來曆,傳說是古代魯國一位女子的名字,因其“負霜蔥翠,振柯淩風,而貞女慕其名,或樹之於雲堂,或植之於階庭”而得名。女貞耐寒性好,耐水濕,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耐陰,適合生長於肥沃、深厚、濕潤的土壤,對土壤的適應性強。女貞是深根性樹種,側根擴展,抗風力強,生長慢,壽命長。更惹人喜愛的是女貞四季婆娑,枝葉扶疏,樹形整齊,是常用的觀賞樹種。女貞對氣候環境的適用範圍廣,可吸塵防汙染防噪聲。且女貞木材細致,供作細木工用材。其果實女貞子,是傳統中藥材,有補肝益腎之功效。聽到她介紹女貞樹有這麼多優點,當時又正值夏季,不利於樹木移栽,我遲遲下不了決心。最後因擔心耽誤工期影響新學期開學,不得不狠心剪去這棵七八米高的女貞樹的上部枝葉,再在其向陽麵記下標識,然後盡力保全其根係,十分小心地挖出後將其移栽至實驗室旁的一側空地上,且保持原先的向陽方向。盡管我們日夜精心守護,防暑澆水,這棵女貞樹還是在眾人依依不舍的淚水中凋零。
這兩則故事給人以深刻啟迪:教育絕不僅是傳授書本知識那麼簡單,教育既是傳統文化和曆史底蘊的發掘和發揚,更是對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珍愛生命精神的弘揚、謳歌和激勵。堅守心中這份師愛,作為教師與生俱來的執著應永不停息。
隨著無錫市梨莊中學的遷出並與社橋中學合並,無錫市梨莊實驗小學的遷入,昔日校園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建設。那些鬆柏和陳舊的雕塑悄然消失,嶄新的教學樓、圖書樓、風雨操場、塑膠跑道、樂寫樂讀樂傳的“三樂”朗讀亭等一批建築,讓校園充滿書香韻味,顯得愈加美麗。這裏真正成了孩子們讀書、生活、幸福成長的樂園。
此情可待成追憶,誰說當時已惘然。劉方平在《春怨》中曾歎“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唐寅在《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中曾思“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梨莊中學的曆曆往事常憶常新,思之愈深,愛之愈切。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但願梨莊莘莘學子不斷奏響蘊藏在中華悠久曆史篇章中的鏗鏘旋律,延展華夏千年文明中的瑰麗畫卷。
真希望有朝一日,沈萬三的五十畝梨園別圃在校園重現,到那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師生漫步其間,其樂融融,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