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是毛主席當年對在建的武漢長江大橋的讚美。如今,長江上已建有百餘座過江大橋及多條過江隧道,昔日的天塹早已成了南北通衢。雖然長江沿江各地的過江橋梁數量眾多,懸索橋、斜拉索橋等各式花樣層出不窮,一座比一座光彩奪目,但我隻對南京長江大橋情有獨鐘。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六朝古都,古稱金陵,又名建康,以秦淮河聞名,古色古香,是許多人理想中的古城。但這些,對我而言似乎隻是一些虛無縹緲的城市標識或地域符號而已,真正使我震撼的是我國自行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長江大橋—令我感慨萬千的南京長江大橋!
當年,當我從年過五十二歲的父親手中接過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行李登上西行列車時,雙眼不禁模糊起來。平時沉默寡言的父親那一句“你要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讓我暗暗掉下了眼淚。再次看清父親的麵容時,覺得他好像突然衰老了十歲。唉!我真不知道我考上大學能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什麼樣的命運改變。隨著列車漸漸遠去,月台上隻留下父親久久的凝望……到了南京站,我才第一次知道,去徐州必須先下火車趕到下關渡口,乘輪渡過江,再趕到浦口車站,轉乘火車北上。這讓我這個從未出過遠門,連東南西北方位都搞不清楚的農村孩子暈頭轉向,叫苦不迭。萬幸,出門在外好心人多,靠著不相識的人多次伸出的援手,隨著人流前行,在磕磕絆絆的“曆險”中總算在報到截止日的當晚趕到了學校。
後來,每到寒暑假我總會對南京站轉車的窘境心存恐懼,不過值得欣慰的是,不久我就知道了乘火車直接輪渡過江的辦法。南京鐵路輪渡位於南京鼓樓區下關地區,是中國最早的火車輪渡,如中國南北通道的咽喉,將長江南北的津浦線和滬寧線連接起來。1933年建成的南京鐵路輪渡是亞洲第一條鐵路輪渡線。它在南北兩岸各設一座引橋,南岸位於下關煤炭港,北岸位於浦口津浦10號碼頭下遊300米處。雖說這比人下車過江去再趕著乘車便捷多了,但火車車廂通過棧道引橋上輪船過江,既費時費力,有時還受長江風浪影響,為了保證安全不得不停航。那時,真的好盼望有朝一日南京也像武漢一樣,有座橫跨江麵的大橋,能乘火車直接過江,那該有多好啊!武漢長江大橋是1957年10月15日通車運行的,那是一座被譽為“萬裏長江第一橋”的公路、鐵路兩用橋,它的建成見證了中蘇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繼武漢長江大橋後,我國就計劃在南京也建設一座長江大橋。這可是長江上第二座大橋,它完全是由我國獨立設計的。在經多次考察選定橋址後,於1960年1月18日正式開工。但因中蘇關係突然惡化,蘇聯方麵背信棄義,拒絕供給我們訂購的質量合格的鋼梁,將那些不合格的鋼梁賣給我們。這一霸淩行徑令我們十分氣憤,於是我國政府決定全部采用國產鋼材。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個萬難不屈、愈挫愈勇、自強不息、不信邪、不怕鬼、勤勞勇敢、聰明睿智的民族,堅信“人有多大的夢想,就有多大的舞台”。南京長江臨近南岸的江水中有個四根圓柱支撐的橋墩,據說那是蘇聯搞的試驗橋墩,他們在搞過後借故“知難而退”,全部撤走。但是天大的困難,也絲毫動搖不了我國人民在南京建造一座長江大橋的決心。於是,我國決定留下這一個四腳橋墩以激勵人們矢誌不渝,一定要建造出一座“爭氣橋”來。不蒸饅頭蒸(爭)口氣,經過八年日夜艱苦奮戰,耗資2.876億元,終於建成了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流的南京長江大橋。1968年9月鐵路橋通車,同年12月公路橋通車。這座大橋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橋北之間,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和世界橋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又是中國橋梁建設的裏程碑,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它是繼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以後,又一震驚世界的奇跡,被稱為“爭氣橋”是實至名歸。它不僅是新中國技術成就與現代化的象征,更承載了中國幾代人的特殊情感與記憶。建成後的南京長江大橋成為中國東部地區交通的關鍵節點,上層的公路橋,全長為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兩側人行道寬各為兩米多。下層的雙軌複線鐵路橋,寬14米,全長6772米。大橋由正橋和引橋兩部分組成,正橋9墩10跨,最大跨度160米,通航淨空寬度120米,淨空高度設計為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過5000噸級海輪。
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不僅解決了南北交通的梗阻問題,而大橋本身也成了南京的標誌性建築,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中的著名景點之一。大橋南北各有一對橋頭堡,高為70米,橋頭堡上各有三麵紅旗,象征著20世紀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而上麵的5個人物塑像,代表著工、農、兵、學、商。他們共舉五星紅旗昂首向前,象征著團結一致的苦幹精神。大橋兩側整齊地排列著150對白玉蘭花燈。白天登橋遠望,不由人感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夜晚時分,150對白玉蘭花燈亮起,猶如彩虹降臨人間,裝點得六朝古都分外妖嬈。
1980年初春,江蘇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會議期間,主辦方組織安排全體代表集體參觀南京長江大橋。這次活動除了上公路橋領略江麵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豪邁氣魄及近距離觀看大橋雄姿外,還讓我們進入不對外開放的橋頭堡的神秘內部參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從電梯進入橋頭堡內部,發現每層都有相應的房間,裏麵是那麼寬敞明亮,特別是南岸兩側的一對橋頭堡內有一層是東西相連相通的,料想北岸的橋頭堡內部設計必也相差無幾。橋頭堡內設有辦公室、貴賓接待室、展覽室、史料室、文物室、珍寶室、名人字畫室等,價值連城的珍寶讓人嘖嘖稱奇,珍貴的史料和實物翔實地反映了南京這個六朝古都的興衰,祖國的壯美河山和江蘇各地的優美風景,以及南京長江大橋建設的過程,新中國及江蘇湧現的有關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業績和英雄模範人物的動人故事。從橋頭堡內透窗遠望,滔滔長江水奔騰不息,真是眼前有景道不得,自有天工巧裁剪。堡內堡外相映生輝,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浮想聯翩,既震撼於前所未有的海量文化信息,又享受了一場難得的思維盛宴。
,金陵有幸開新篇。如今,南京作為長江流域為數不多的跨江發展特大城市,已建成5座過江橋梁和兩條過江隧道,即南京長江大橋、南京八卦洲長江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南京棲霞山長江大橋、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南京應天大街長江隧道和南京定淮門長江隧道。這些具有方位性的過江通道,傳承著南京的曆史文化與地域特色,對南京經濟的跨江發展和擁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六朝古都,自有它的霸氣;揚子江流,自有它的底氣。曆史底蘊,文化內涵,人文情懷,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風情。也許這樣的城市有其獨特的魅力,“想今年燕子,依然認得,王謝風流”。至今,南京長江大橋的點滴情愫依然活躍在我心間揮之不去!我想:因其傲然挺立在滾滾東流的大江之上,俯仰天地,所以她才足夠動人,足夠有韻味吧!
南京長江大橋,我為你驕傲!祖國,我為你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