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九八·九江九八·九江
葛羽哲

3.誰來縛住“蒼龍”

8月7日13時許,九江大堤上沒有一絲風,悶熱得使人發狂,無數蜻蜓低飛盤旋,遍地都是爬坡的螞蟻。

“指導員,有泡泉!”九班長劉意疾步跑向指導員胡維君,神色既疑惑又顯得有點慌張。

有點防汛知識的人明白,防洪守堤最可怕的就是遇到泡泉,它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功力,潛伏在幾米乃至十幾米深的堤腳下,悄無聲息地把堤壩一點一點地掏空,進而發展成管湧。泡泉是潰壩的禍根之源,神出鬼沒,防不勝防。

胡維君所在的反坦克連,隸屬駐浙江金華的陸軍第三師。該師由紅軍第二軍團在山西境內組建,以“中國工人旅”為主體,起初叫120師獨立第一旅,後來在20世紀80年代因培養軍地兩用人才聞名全軍。因為江西省沒有野戰軍部隊,而該師是離江西最近的一支拳頭部隊,又緊靠浙贛鐵路。江西境內一旦有險,該部隊必將衝在前頭,所以南京軍區就把支援江西方向搶險救災作為該師的重要任務。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相當英明的,在關鍵時刻起到了關鍵作用。

反坦克連的任務是負責九江城防大堤3-8號閘口,也叫官牌夾的江堤巡查排險,連隊就駐守在大堤百米開外的一處民房裏。

胡維君急急抵近一看,在4號閘口以東約200米處,堤壩內側底部雜草中有個泡泉,直徑為3—5厘米,差不多雞蛋那麼大,正在咕咕地往外冒水,水有些渾濁。憑著這些天積累的防汛知識和軍人的敏銳直覺,胡維君感到這是一個重要險情,必須馬上上報和處理!

他迅即命令戰士劉鬆波到離現場最近的炊事班駐點,向在連隊蹲點的團副參謀長王耀報告,並讓炊事班人員停下手中活計迅速趕來,又命令戰士徐俊跑到4號閘口向負責守護這一堤段的地方責任單位—九江水泥造船廠防洪辦公室羅主任報告險情。

險情很快上報到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和九江軍分區作戰值班室。而這邊,長時間泡在高水位的大堤早已不堪重負,險情的升級速度遠遠超過常人的想象。最早趕到現場的是副參謀長王耀和反坦克連連長賀德華帶領的70名官兵,時間是13時13分。兵貴神速,一直在駐地蓄勢待發的官兵們,趕到出事地點僅僅用了3分鐘。

王耀當即命令連隊分成3個小組:第一組由他自己帶隊,在大堤內側用沙袋堵泡泉眼,減少江水穿越堤壩的衝擊量;第二組由賀德華帶領13名戰士跳入江中,在堤外側尋找泡泉口;第三組由胡維君帶隊,組織人員裝運沙石,配合第二組堵住泡泉口。數分鐘後,九江水泥造船廠的工人們也陸續趕到險情現場。

矢在弦上,一觸即發。

波濤洶湧的長江中,連長賀德華和13名突擊隊員,與造船廠的10名工人一道,冒著隨時被洪水衝走的危險,在水中手牽著手摸索著尋找泉口。突然,一名隊員在離防浪牆五六米的水中呼叫:“這兒有吸力!”賀連長馬上遊過去,但穿著救生衣無法下潛,他把救生衣一脫,就要往3米多深的水底下鑽。見賀連長這樣不顧死活,旁邊的一名群眾忙抓住他:“救生衣不能脫,脫了更危險!”賀連長掙開他的手,毅然向江底鑽去。可是,由於江水渾濁、水流湍急,江底全是淤泥,賀德華根本無法確定泉口的具體位置。無奈之下,隻能指揮岸上的官兵朝他的身體方向,大致瞄準快速拋擲沙袋,試圖通過高密度大麵積的覆蓋實現堵口的目的。渾濁的江水濺得賀德華全身是泥水,眼睛裏也進了水,又酸又痛,而這些酸痛賀德華此時已完全顧不上了。

江中的突擊隊員在拚命堵漏,堤壩內側堵壓泉眼的戰鬥也在緊張進行。5名戰士在王耀副參謀長指揮下,先築起了一個小圍堰,然後往裏倒磷礦石,試圖壓住泡泉眼。開始還有點效果,水逐漸變緩,正當大家認為可以鬆口氣的時候,突然有人喊了一聲:“不好!壩上噴水了!”隻見大壩腰部冒出一個直徑約一米、高六七十厘米的水柱,江水夾雜著泥沙向外噴湧。情況危急!王耀又急忙帶大家衝上去用沙袋封堵。

逆水堵口,如果在內外高差不大的情況下,可能還有點作用,現在高差懸殊已起不到任何作用。頃刻間,水柱越來越高,水流越來越急。

“快回去拿被子!”王耀一邊命令幾名戰士們回駐地抱被子,一邊果斷地揮揮手:“跟我跳!”說著,第一個冒著生命危險跳進齊腰深的管湧中。劉意、陳誌輝等5名戰士也緊跟著跳了下去。岸上的群眾急得直跺腳:“太危險,快上來!”實際上這時壩底已被江水掏空,一旦塌陷,6個人都將被埋進壩底。但是突擊隊員們早已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心裏隻想著:趕快將管湧堵住!堵住!堵住!

很快,40多床軍被抱來了。突擊隊員們拚命用自己的身體堵壓水流,使勁把沙袋、棉被往腳下踩。就這樣與激流搏鬥了六七分鐘,忽然一股強大的洪流猛地噴射出來,把6個人翻滾著衝了出去。然而他們誰也沒有退縮,奮力從激流中遊回爬上大堤,準備向管湧展開新一輪衝擊。正在此時,壩頂出現直徑約兩米的塌陷,探頭往裏一看,裏麵的空洞已有一間房子那麼大,像一個直立的紡錘形溶洞,上小下大,洪水在洞中發出恐怖的回聲。

駐紮在九江市農業學校的炮兵團指揮所接到九江軍分區作戰值班室的求援電話後,團長洪永生和政委王申東一碰頭,決定帶一營和二營兩個營,拚命跑步前進。13時50分,400名官兵到了現場。官兵們從附近找來一塊大篷布,4個人拽著一邊,另一邊拋入江中,然後拚命向篷布上丟壓沙袋,再拉著篷布一步步朝洞口移動。距離越近,拉力越大,眼看著可能連人帶布就要被拖入洞中,王耀隻好命令鬆手。篷布轉眼就被卷入黑洞。

在洪永生、王申東的指揮下,戰士們連續往洞裏投床板、扔棉被、拋石料、填沙袋,但一切都已經無濟於事。王耀向剛趕到現場的師長裴曉光、政委鄒海清和九江市副市長呂明建議:一是迅速增加搶險兵力;二是調船到附近水域,增加土石備料。

13時56分,尚克忠副師長率領剛從永安大堤撤下來的步兵第七團官兵上來了,他們一出門就遇到了齊腰深的洪水,全團官兵用翻越400米障礙高牆的速度翻圍牆衝上堤壩。邢勝利副政委把在家的炊事員、駕駛員全部集中起來,奔赴12-13號閘口處理另一個險情。

13時58分,堤壩外側突然出現一個巨大的漩渦,打著順時針的圈,發出有些刺耳的囂叫聲。不一會兒,壩體開始出現整體塌陷。為防止發生意外,王申東命令大壩兩側的突擊隊員們撤離上岸。戰士們剛剛上岸,幾乎在同一瞬間,大堤中央突然下陷,洪水咆哮著從洞口向外噴湧。

緊接著,“轟隆隆……”一聲雷鳴般的巨響,長江大堤混凝土防洪牆轟然斷裂,江水夾著泥漿、水泥塊,傾瀉而下,濁浪翻滾,驚濤拍岸。正站在水泥堤壩上指揮部隊上岸的王申東,眼看不對,說時遲那時快,奮力一躍跨上了東側大堤,但右腿還是被斷裂的水泥牆刮出了一道14厘米長的口子,鮮血直流。

險情發生後,九江的電視、廣播連續發出警報,要求住在24米水位以下的居民必須全部撤離。離決口最近的七裏湖火車貨運站,聞訊後把一列貨車開到江邊,用來緊急轉移災民。

反坦克連通信員王曉,立即奔向附近居民區報警,順手撿起一塊鐵皮,使勁地敲打,大聲呼喊:“洪水來了,趕快撤離!洪水來了,趕快撤離!”

小車班長鄭誌國這時正在洪永生團長身邊,一看情形不對,跳上自己開的吉普車,拉響警報器,向居民區疾駛。鄭誌國一邊大聲呼喊讓大家撤離,一邊開著車在沒膝的洪水中穿行拉人。忽然,一堵幾米高的圍牆轟然倒塌,濺起的泥浪迎麵撲來,一個泥塊重重砸在他的額頭上,頓時鼓起了一個大包。他沒有理會疼痛,繼續邊開邊喊。待撤到安全地區,鄭誌國一清點,小小的吉普車竟然走出了5名婦女和5名小孩。

反坦克連官兵們在大堤決口麵前,臨危不懼,英勇奮戰,想盡了一切辦法,盡到了最大的努力,但因為決口下麵曾是一條古河道,壩基不實,所有的努力並沒有挽回大堤潰決的後果。然而由於官兵們及早發現、及時報告和奮勇搶險,不僅使大堤下的群眾無一傷亡,而且使大部隊能迅速投入堵口搶險,首功應該記給反坦克連,記給炮兵團和三師。

誰又能想到,這支從7月26日晚上緊急趕赴九江,晝夜奮戰在大堤上的部隊,正麵臨著撤並降改的命運,有相當一部分官兵要在這次調整中脫下軍裝,但官兵們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而是以對祖國的絕對忠誠,履行著保衛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神聖職責。

決口越撕越大,情況萬分危急。

此時長江第5號洪峰即將來臨,九江段水位處於23.03米的曆史最高位,超警戒線3.68米,超曆史最高水位0.98米。在內外高差壓力的引領下,洪水如脫韁的野馬,裹挾撕扯著兩側的防洪堤,肆無忌憚地向九江城區狂奔猛泄。這個最初僅3米左右的決口,如洪魔的血盆大口,越張越大。6米、10米、20米、40米……長江大堤很快被洪水撕出一個60米寬的大豁口。

渾濁的洪水,轉眼間吞噬了九江水泥造船廠和田比鄰的九江市國棉一廠等幾家企業,漫過了鐵路涵洞,停在路邊的大小車輛頃刻間被淹沒,衝得七零八落。

看著狂歡奔騰的洪水,九江市代市長劉積福和九江軍分區政委馬永祥心急如焚:人算不如天算,兩個月的嚴防死守、日夜操勞,最終還是沒有換來九江的平安。

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留給劉積福和馬永祥的隻有一條路,就是盡快堵住這個決口,不使九江城區失守,不使京九鐵路中斷,不使長江主流改道。

電波劃破長空,迅速地將決堤的信息傳報給了江西省委、南京軍區,驚醒了中南海的紅機電話。

當天晚上,黨中央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專門聽取國家防總的工作彙報,並作出《關於長江防汛抗洪搶險工作的決定》。《決定》指出,要把長江抗洪搶險工作作為當前頭等大事全力以赴抓好,並指示中央軍委迅即調遣更多部隊支援九江搶險。

中央軍委首長專門給南京軍區陳炳德司令員打來電話,傳達黨中央指示,下達增兵九江的命令。陳炳德和政委方祖岐迅速趕到軍區作戰值班室,通過電話實時了解一線災情和部隊搶險情況,就地緊急召開黨委常委會,學習領會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號令指示,決定把抗洪搶險作為當前軍區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向全區部隊下達緊急動員令,做好隨時出動的準備;先後派出董萬瑞副司令員、雷鳴球副政委率前指加強九江地區抗洪搶險的指揮,其他常委分片到江蘇南京、鎮江和安徽安慶、銅陵等重點地區檢查指導。是夜,董萬瑞帶著精幹的指揮小組乘坐軍區值班飛機先行抵達九江。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