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鶴說新語鶴說新語
盧賀

千年吟峰

新喻山川形勝,地靈人傑,大儒朱熹稱之為“五星奠位,宜有賢者出”。縣誌記載:“喻為江右望邑”,“斯地人文,宋為極盛,在江西幾罕與比倫,元明之代名賢巨卿亦複間見迭出”(清同治重修《新喻縣誌原序》)。崇教鄉(今下村鎮)的吟峰吳氏,就是新喻本土一個名聞遐邇的望族。其開基祖吳鸞為南唐進士,大宋初年,曾向朝廷建言設置臨江軍,由撫州崇仁瀟灘鎮巡使升為清江縣令。吳鸞致政後偕弟吳鳳卜居新喻,兄弟倆兄友弟恭、形影不離,經常在一起吟風弄月,將自己的村莊命名為吟峰。鸞鳳呈祥,其族永昌。與吟峰三世、大子中允吳拯同登進士榜的我國北宋名臣包拯,曾預言這個家族:“其德之厚積之久,宜其子孫必有興者。”(宋天聖五年《吟峰吳氏族譜·序》)

一個人才輩出的吟峰

正如包拯所言,吟峰吳氏世代仕宦、簪纓相繼,演繹了一個家族發展的傳奇。吟峰一世吳鸞任清江縣令,其婿王仲華初為新餘縣令,後因其子宰相王欽若貴,贈太師尚書令、晉國公。二世吳英傑任新安縣簿、新野縣令,入為大理評事。三世吳拯任權南城、石城縣令,虔州通判,入為太子中允加勳騎都尉。四世吳僉、吳介兄弟,在宋熙寧三年同登進士第,吳僉任吉州安福尉遷漢陽別駕,吳介任仁和縣令升國子監丞,吳廉任瓊州知府。五世止善、止敬為叔伯兄弟,同中進士,止善任江東提舉,止敬任藍田縣令,彥明任知縣。六世吳洞、七世吳憲可父子進士同榜,吳洞任安仁縣令,憲可任沅陵縣丞。八世聖符任大理寺評事,南一曆潭州司戶。九世吳燮任教諭。十世景伯、吳均分別任國子學正,伯壽任金川稅使,穉圭任教諭。十一世道源、鳳孫分別任許州通判、瑞州通判兼僉判知州。十二世智夫任袁州同知。十三世德永任長沙判衡州二守,立可任分宜縣學錄,吳誠任昭安教諭。十四世吳均曆官左春坊右中允,吳輗任廣西柳州知府,蒙正任新喻縣尉。十五世吳圭曆陝西臨洮府教授、湖廣沅州知州典河南試,永謙任刑部主事,立信任湖廣新化訓導。十六世用舉任金陵龍江提舉,吳彙授翰林院編修升國子司業。十七世方振任廣西賓州知州,吳泰任湖廣嶽州府平江知縣,吳猷任柳州、兗州通判,吳時任徐州府訓導,顯旻任湖廣監山教諭,方振任香河縣教諭升廣西賓州知州。十八世吳雯任貴州藩司使、吳雱任建安知府。十九世吳麒任訓導,進德任荊門州學正。二十世吳皋任南昌訓導。二十一世乾重任武陵教諭遷河南教授,吳調元任省祭選國子監。從一世到二十一世,可謂代代相接、從不斷層。整個宋元明清時代,吟峰有進士17人,舉人12人、貢生18人,堪稱人才搖籃、進士福地。建國以來,從吟峰走出的博士和博士後也不下7人。

吟峰人才文武兼備,赤誠奉獻,精忠報國,實為文武世家。十四世吳秉文,以功曆任山海衛正千戶,授武德大將軍,成為明初鎮守邊關的開國將領。同邑進士、禮部員外郎張韞稱讚他:“文章美乎儀表,韜略飽乎胸中。際世之傑,開國之功。”翰林張和美作詩《送秉文還官山海》稱讚:“少年盡道從軍樂,一旦還家理墓塋。白鶴青鸞成吉兆,丹山滄海促歸程。姓名早上淩煙閣,事業終期細柳營。”一個終生從戎、戰功卓著的將軍形象躍然紙上。明初朝廷設兩浙都轉運鹽使,掌兩浙鹽政,所產鹽行銷南直隸江南諸府州及浙江全境。十七世吳方大,由進士任刑部郎中,為人公忠廉謹、處事周詳,擢升兩浙都轉運鹽使後,方大竭忠盡智,敢於擔當,成為鏟剔蠧害、訾省缺失、役用有方、收支有度的從三品賢能要員,深得朝廷器重。景泰元年,方大彈劾巡鹽禦史林廷舉受賄一案,被譽為明代治理鹽場貪賄首宗案例。除了一批手握權柄、清正廉明的達官顯宦,吟峰還有不少愛親孝友、樂善好施的社會賢達,其中被舉為鄉飲正賓的12人,例授八品、九品官級者14人。這些鄉賢備受當地政府尊重,成為鄉村治理的中流砥柱。

一個文化厚重的吟峰

行走在南北兩宅吟峰的村道旁,筆者無意發現有三處雙口古泉水井,酷似三副鑲嵌在吟峰村莊地裏的水晶眼鏡。峙立雙井,出水量大,取用方便,這是吟峰先人高人一籌的智慧,也是氏族文化的神秘密碼。這是否意味著兄弟開基、弟兄同榜、父子登科,是否意味著兒女雙全、福壽安康,是否意味著陰陽協和、天地相融,是否意味著人神共處、天人合一?竊以為吟峰雙井,實非偶然,其中一定隱喻著某種對偶相成的定律,甚或關乎全體族人的興衰。

吟峰族人,不僅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也有自己的詩和遠方。吳淮七歲能讀千言,就博學宏詞科試,有司得其文驚服,以應格上之,將授館閣,命末下而卒,雖二十八歲英年早逝,仍留下文集二十卷。縣誌記載吳猷任兗州通判時,守庫小吏楊福以羨金千餘兩獻猷,猷堅拒不取,但他並沒有聲張出去,把這件事告訴別人。後來吳猷兒子運送朝廷賦稅時,在蕪湖水域船隻觸礁,賦金沉於江,兒子卻幸免於難。焦磯神有感於其父不貪財,附魂於家童告訴他:用綆係鐵鉤曳取之。他兒子按照焦磯神的提示,果然打撈到了沉於江底的金銀。兒子回家後把這件神奇的事告訴吳猷,吳猷說:“還真有那麼一回事。”後來有李洪作《天昭遺介歌》詩讚:“吳郎遺金而感神明,爰報於孫子者不淺。”在吳氏族譜中我們還能讀到吟峰先人留下的近百篇詩文。

北宋臨江同知陳斌有一首描寫吟峰的詩,詩中寫道:“屋上青山屋外田,長鬆茂竹自年年。靜中俯仰無他愧,明月清風共一天。”好一個清風明月、怡然自樂的吟峰。這裏象山環拱、川水縈回,南北兩宅、守望相助,確是個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村莊。十五世吳立信《耕樂詩》有雲:“自愛村居好,衡門接水田。扶犁春雨後,獲稻早秋前。日醉茅柴酒,寒燒榾柮焰。兒孫歡聚處,擊壤慶豐年。”春耕秋收的田園生活、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歡慶豐收的熱鬧場麵令人陶醉。

吟峰士子並非清一色的科考登第者,也有一批賡吟山水、瀟灑林壑、課耕遊息、潛德幽光的隱逸之士。吟峰五世吳叔元就是其突出代表。叔元號吟峰隱士,作為隱逸詩人,他的詩清新自然,意境高遠,頗具感染力。如《秀江亭夜坐詩》:“溪水無風夜更清,半規殘月掛孤城。撫軒危坐誰為侶,時覺漁翁撒網聲。”江映殘月,溪水無聲,正襟危坐,偶聽撒網捕魚的聲音,一派心靜如江、物我如一的曠世之境。元豐四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黃庭堅,在《秀江亭》詩中,對吟峰隱逸詩人吳叔元的灑脫人生羨慕不已:“因循不到此江頭,匹馬黃埃三十秋。舊舍隻今人共老,清波常與月分流。羨君瀟灑成佳趣,感我淒涼念舊遊。沽酒買魚終不負,何時相與泛扁舟。”叔元將其修建的堂屋命名為浩然堂。當時名人大家蘇轍、範梈為其寫詩作記篆額,以記其幽雅之勝。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為叔元所作《浩然堂記》,像他的老師黃庭堅一樣,更是表達了對這位隱逸高士的敬仰。“止則物莫之測,行則物莫之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憂,行乎夷狄患難而不屈,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蓋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餘將登子之堂,舉酒相屬,擊槁木而歌,徜徉乎萬物之外,子信以為能浩然矣乎。”這是蘇轍對隱逸詩人的禮讚,對吟峰風骨的觀照,也是一個文學大家對自我人格的追求!

元朝翰林供奉、新餘著名詩人範梈《題新喻吳氏浩然堂遺事》雲:“釣磯西畔問宜州,回首空山又數秋。曾見龍蛇飛敗壁,每疑魚鳥逐扁舟。風雲一變衣冠地,城郭重來水石幽。使得眉山遺記在,吳家子弟更風流。”盡管鬥轉星移,浩然之氣卻依然充盈吟峰的藍天碧水之間。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吟峰人的大智慧,也是他們的傳家寶。元末明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梁寅在洪武年間曾為其吟峰弟子吳子亮作《寶藝齋記》,由衷感歎他不以金銀珠寶為貴而以治學讀書為寶,“誌於藝文治一室而藏修其中”,“吾朝焉而潛心,夕焉而凝神,左圖右書,前箴後規,目與寶接,心與寶隨,吾心之樂果何待於外物之樂也。況世之寶者,人得而興亦得而奪,吾以吾寶養吾之性,性具於心,行成於身,孰得而奪之乎?所寶若是,雖萬鐘之富、五鼎之貴,吾不以易矣。子亮從吾受春秋,當不用之時而為待用之學,是其習於藝尤為知本者”。師徒一轍,心心相印。梁寅在考察吟峰科第簪纓相繼、實為他族所罕見的內在動因時,認為:“山水之奇秀鐘之於人,非偶然耶!”究其原因,主要是吟峰子孫能敦禮義厚風俗,性忠厚尚文學。“禮儀立身之楨杆,風俗化民之樞機。”“如是後人益勵於文學而不失其忠厚,其耀之遠也巨可量哉!”(梁寅《吟峰吳氏族譜·序》)

一個亟待拯救的吟峰

吟峰吳氏族譜第十一卷收錄了曆代名人所題寫的有關吟峰堂、齋、坊、軒11處散記,其中有蘇轍的《浩然堂記》,梁寅的《寶藝齋記》和《明複齋記》,周兵文的《正心堂記》,王英的《永思堂記》,李時勉的《陶然堂記》,習嘉言的《貧樂軒記》,鄒譽的《繼美堂記》,黎克挺的《牧伯坊記》,姚任道的《高吟軒記》,黃啟元的《懷古堂記》。族譜記述中的這些古建位於村中何處,尚待進一步考證。吟峰村北宅的官廳已於10年前拆除,後建的宗祠正門上方雖掛有“文武世家”的大匾額,但上麵的小字在過去的運動中已被鏟除。南宅古祠於去年被拆除後建起了新祠,今年又拆除了一批舊房,餘下的另一處南宅宗祠,跑風漏雨,野樹侵淫,牆體破爛,搖搖欲墜。建於明清的嘉會堂雖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年久失修麵臨倒塌之憂。《吟峰吳氏族譜》首修於北宋早期,曆多次重修,到民國初年,已形成十三大卷。現存老譜遭到人為損壞,僅剩四卷,麵臨著失傳的危險。但是,作為耕讀傳家的千年望族,吟峰古村千餘年來文脈連綿,且一直是新餘行政轄區內的一個典型村落,是新餘鄉土文化演變的一個縮影,其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極其珍貴,無疑是最具新餘特征的一張難得的鄉土文化名片。

保護古村,修複古村,當為目前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隨著環城路建成通車,吟峰將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古村振興需要地方政府、社會各界和全體族人共同努力。鄉村組織應進一步增強文物保護意識,鼓勵支持吟峰村民成立古村保護理事會,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凝聚社會力量,多渠道籌措資金,以建新村的決心保護古村,最大限度做到屋上不漏雨,地上不積水,偷盜有人防,古宅無危房。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大古祠古建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古村基礎設施建設,千方百計搶救瀕臨失傳的文物,把吟峰古村作為千年望族、進士福地來修複,作為文化旅遊特色村來培育,作為曆史文化名村來打造,為實現我市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2018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此文做過批示。)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