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鶴說新語鶴說新語
盧賀

肇基之祖

新餘市渝水區的盧氏族人共有盧貞、盧錫、盧肇派下裔孫三支,計2200餘人,最早的定居新餘已有1100多年。

盧貞捷足登新喻。清光緒二十三年首修的《喻邑盧氏族譜·源流序》記載:因避黃巢起義,監察禦史盧煦七世孫盧恭和從貴溪徙新喻城東紅溪。公元880年,由於北伐計劃受挫,黃巢率大軍從荊門沿長江東下,攻克了饒州(今江西鄱陽)、歙州(今安徽黃山)共十五州。那麼盧恭和遷入新餘的時間應在879年至880年之間。這支族人在新餘活動的時間已達1130多年。今馬洪豐塘盧家為恭和公派下的後裔。盧貞與侄孫恭和同遷新喻。貞生三子:信臣、端臣、撫臣。信臣生三子:日光、日新、允文。日新生二子:長子淵、次子周顯。淵自新餘十六都(為渝水之南)遷峽江虹橋,周顯子啟亦自新餘遷峽江殷山定居。周顯十三世孫恭二,又自殷山遷吉水廬夏定居。盧貞的子孫在元明兩代,成為喻峽地區及周邊縣市聲勢顯赫的望族。淵五世孫明翰林院兵部主事永公曾孫玉璋,於明萬曆年間,複自玉峽虹橋歸居新餘鬆關門(西北門)內茶陵營。盧玉璋的後嗣爾後便成為新餘城北、西北三十裏外泉湖、後塘、荊溪諸村的開基祖。峽江縣虹橋的盧崇石於1465年遷入水北龍骨的井塘村。

喻邑肇基宗泰裔。盧錫,字緒寧,號縣尹,宋進士,世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先後任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令、安溪縣令,任滿歸裏,途經永定縣太平裏,辟土定居,為永定開基祖。盧錫十一世孫盧懋瑢於明末清初由永定遷居新餘之城北通瑞門鎮遠保,成為喻邑盧氏之始祖。這裏的喻邑盧氏,實則城中盧氏的一支,這支族人是現居住於袁河辦的尹家、賴家、送家橋的盧氏後人。

肇公裔孫遷渝北。盧氏族人在唐宋之際遷入新喻以後,高安盧氏也紛紛遷入渝北的鵠山、水北等地。1278年,高安田南東村盧勝的五世孫盧季三遷入鵠山鄉曉堆官路村。1486年,高安桂村盧暹遷入水北錢圩的白泉村。1765年,高安建山城門的盧傑遷入水北龍骨的太溪村。

整個新喻縣域是否就隻有以上三支盧氏族人嗎?民國十年《江西盧氏通譜》載,渝水隻有兩支盧氏族人,一支是城中的懋瑢,另一支是城北的鹹泉。懋瑢是植公四十五世,宗泰公二十八世孫,縣尹十一世孫,於清初由閩西遷回江西,至臨江府新喻家,為新喻城中基祖;鹹泉字文華,號海峰,山東臨清州知州,世居福建海澄縣,值明末兵亂,命子朝袞,另擇江西地方居住,卜居新喻縣為城北基祖。上述說法,與清朝光緒二十三年和民國丁卯年的首修、二修《喻水盧氏族譜》有重大出入。是《江西通譜》有誤,還是《喻水盧氏族譜》記載不準確?這個問題還是要依據有關的史實來考證。

一、懋瑢是宗泰公的後裔、縣尹十一世孫,於清初遷入新喻城中。《喻水盧氏族譜》將唐代宰相盧懷慎作為一世祖,顯然是族譜有誤。據宗親盧建斌考證,懷慎應改為宗泰。喻水清白堂族譜載:錫祖(縣尹之諱稱)十一世孫懋瑢於清初遷新餘。錫祖實乃宗泰公派下子孫,是二房人。懷慎是唐表四大房中三房人,從願(清白堂稱二世祖)是敬一之子,而懷慎的兩子為奐、奕。該譜前麵的二、三、四世祖皆有誤。這些在三修的渝水盧氏族譜中都已經得到了更正。從一世祖宗泰五世祖光稠到八世祖館延、九世祖世顯,十七世縣尹再到二十八世懋瑢,都與寧都宗泰公的世係一致。《江西通譜》有懋瑢清初入新喻的記載,與渝水盧氏族譜基本一致。這支確係縣尹公的後代。

二、鹹泉是盧貞的裔孫。據清白堂族譜記載,為避唐末黃巢起義,盧貞從貴溪同侄子恭和一同遷入新餘。盧貞是廣信府貴溪人,唐元和年間的進士,官至禦史。從元和到黃巢進入長江流域的880年,盧貞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盧貞到新喻後,他的曾孫盧淵因兵變自新喻縣十六都遷到了峽江縣三十六都的虹橋,成為虹橋的始祖。盧淵的孫子立道因子貴,誥贈承德郎車駕司主事,其夫人贈宜人。立道兩個兒子:盧永、盧遠。盧永在明永樂四年中丙戌科孫賢榜進士,皇帝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兵部車駕司主事。弟弟盧遠,也是當時的大學生。盧永的曾孫玉璋在明成化年間又從峽江的虹橋回到新喻城內的鬆關門茶陵營居住。盧玉璋的孫子盧懋功有五子:觀國、觀慕(後塘始祖)、觀現、觀凰(遷宜春彬江)、觀賢(許家始祖)。觀國移居泉湖,成為開基祖。他的孫子是盧鹹泉、曾孫是盧朝袞。清白堂譜載:觀國長子應爵,子一鹹泉,字文華,號海峰,明嘉靖癸亥年三月十五日辰時生,清順治丙戌年七月初五日歿。至於鹹泉任山東臨青州知州事,族譜上倒沒有記載。他的長子盧朝袞,譜上記載為候選縣丞。《中國盧氏發展史》《江西通譜》以及三修渝水族譜都將這支盧氏族人列為從福建回贛擇居的宗泰裔孫,這與曆史事實不符。

三、恭和是豐塘的開基祖,是最早進入新餘的盧氏族人的一支。恭和的祖父宗顯有三子:國用、國選、國章。譜載:國用因避黃巢農民起義,到浙江錢塘縣西湖冷泉亭盧家村居住;國選到了江蘇金陵(現南京)的鎮江。國章先是避兵於鄱陽(880年),立即遷往豐城,繼遷新餘城東紅溪。國章的兒子恭和,譜載從紅溪徙居新餘二十六都,定居於現在的馬洪豐塘盧家。這支與鹹泉代表的另外一支都是新餘最早的盧氏族人,到現在有1130多年的曆史。盧貞、恭和非宗泰公派下子孫。

禦史盧貞是元和年間(806—820年)進士,880年入新餘,而宗泰公為674—737年間人。中間已隔60年,實差兩代人。譜載盧貞為宗泰公十六世孫,是500年以後的一家人。

寧都麻田譜載,館延的兩子為世顯、世榮。而盧煦的父親為世英。寧都麻田譜,係記述宗泰公世係的權威譜本。渝水譜的世英,與麻田譜的世榮,僅雖一字之差,卻非同胞兄弟。因館延是北宋太常侍郎,長子為世顯,進士,曆官兵部侍郎至太傅。而世英卻是隋唐時期的禦史盧煦之子,世英與世顯遠非同朝同胞。貴溪盧氏子孫世英為世居山東濟南府濟陽縣西盧家莊人。綜上所述,盧貞、恭和這一支應是來自貴溪的山東濟陽籍盧家莊人,非來自寧都的麻田盧氏。

煦公的世係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渝水盧氏族譜》一修譜、二修譜列入先祖遺像的有:侍禦盧煦,江東節度使盧範,禦史盧立。譜中提及的煦公四世孫盧貞遷新餘。盧範、盧貞江西通譜載為廣信府貴溪人,唐元和年間進士,其仕籍檔案為貴溪縣南鄉盧坊人。貴溪的先祖盧東美,字西城,範陽涿郡人,世居山東濟陽盧家莊,後任信州使,大曆為吳令(770年),曆任太常博士、監察禦史,河南府錄參軍員外郎,是一位“通詩書、與群日講周公、孔子”的儒雅之士。永泰年間(765—766年)與崔造、韓會、張正則三人誌趣相投,僑居上元(今江蘇南京),好談經濟之路,並以王佐自許,被時人認為才德可與後夔媲美,稱為“四夔”。其夫人,隴西李氏。夫婦二人先後去世後,“其子暢命其孫立:起居丈有季曰愈,能為古文,業其家,是必能道父事業”。韓愈於是為他撰寫了《考功員外郎盧君墓銘》。德宗皇帝時特改升東美為都察院都憲禦史大夫,總督平蠻軍務,出鎮信州,在官舉其職,年六十六而終。東美的孫子盧立,字紹之,唐鹹通十四年(873年)中進士,888年任雄右鎮將,信州靜邊使,銀青光祿大夫,兼理軍民政務,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盧立以明經登丙戌科進士第,擇貴溪縣南七十五裏石港山,從盧坊遷石港山,成為石港地之始祖。盧貞出生早於盧立。從授予的官職和兒子盧暢的名字看,煦公有可能就是盧東美的別名。盧坊村是遠近聞名的進士村。北宋中進士的有盧承慶、盧君、盧航、盧正、盧先、盧同等6人,南宋時,盧氏中進士的有10多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盧孝標進士及第,官至太常少卿,後在盧坊創辦玉溪書院,貴溪盧氏成為“理學名門”“朱陸淵源”。

今天渝北的盧氏族人還有另外幾支。一支是白泉的盧暹,一支是官路村的盧季三(其始祖是高安東村的盧勝),一支是下村堂上的盧家虎(其始祖是清江泉港的盧土富),一支是井塘的盧崇石,除崇石是盧貞的裔孫外,其他幾支都是肇公狀元的裔孫。這些村莊在新喻的邊沿地帶,有的原屬高安管轄,後來劃入新喻。

總之,渝水盧氏派分三支,宗同一脈。一支為煦公,一支為肇公,一支為宗泰,淵源之悠長,開基之艱辛,耕耘之豐碩,實乃宗族之幸,後人之福。

(此文選自筆者編著的《渝水盧氏簡史》。)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