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鶴說新語鶴說新語
盧賀

武學傳承

提起雷曉軍,當地太極拳愛好者幾乎無人不曉。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從新餘開車去南昌有兩條路:一條從樟樹、豐城過,一條從上高、高安走。從樟樹走,汽車在贛江碼頭要擺渡,頗費時間;走“兩高”更方便,但一出新餘地界就要經過一個臭名遠揚的“卡脖子村”,當年新餘好多司機都在這裏挨過打,這些夥計們一想起來,至今還不寒而栗。一次,雷曉軍隨當時的市林業局領導去南昌開會,晚間返回新餘路過這個村時,司機與路邊一幫人(七八個人)起了衝突,對方不分青紅皂白,見人就打。情形萬分危急,隻見雷師傅像從泥地裏拔蘿卜一樣,隨手抓起衝過來的兩個青皮後生,一下就把對方鎮住了,事態頓時平息下來。事後這位在場的局領導逢人便說:“四毛(雷曉軍小名)一出手就解了圍!”雷師傅這個傳奇故事,我是聽一位已退休的老領導跟我講的。

師出名門

機會往往喜歡光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雷曉軍師傅是個好純粹的人,他唯一的愛好就是打拳。一年365天,他每天都在心無旁騖地打拳。他的第一個老師,是當年新餘縣體委的武術教練平誌剛。平老師如今是上海精武體育總會的副秘書長,前年他到新餘走親訪友時,還特地為雷曉軍帶了把龍泉劍。令平老師意外的是,雷曉軍不改初衷,依然還在孜孜不倦地練拳,人還是當年的那個厚道人,可拳早已不是當年的那種簡化拳。雷曉軍現在主修孫家拳,他的拳形神兼備,爐火純青,這一點讓平老師喜出望外。跟平老師學拳不久,雷曉軍就參了軍,在某師偵察連當偵察兵。在部隊,他的功夫日益精進。1982年,他代表師偵察連參加軍裏組織的偵察兵尖子對抗賽,他表演的八極拳,得到首長和戰友們的一致好評。

有緣千裏來相會。天如人願,雷曉軍有幸成了孫家拳法第三代傳人吳興嶼的弟子。孫家拳創始人孫祿堂,是中國近代著名武術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聖武神”“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他在汲取傳統形意、八卦、太極拳精華的基礎上,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孫祿堂有個弟子叫鄭懷賢,是著名中醫骨傷科專家、大學教授,後人稱其為“武醫宗師”,曾任中國武術協會主席。吳興嶼是鄭教授的嫡傳弟子,為孫家拳法第三代傳人。雷曉軍當兵退伍後回到了新餘。那是改革開放前期,新餘製革廠每年要從四川請一位製革專家到廠裏做技術指導。這位專家就是吳興嶼,是孫家拳在西南地區的主要傳人。那些年吳興嶼在新餘期間教雷曉軍練拳,雷曉軍奉其為恩師,時常晚上帶些酒菜到廠裏孝敬師傅,完全是執傳統的師徒之禮。1994年得知恩師誤診動了手術,他特地去看望老人。練拳先挨打,雷曉軍跟吳興嶼學拳,也挨過不少打。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師傅傳授的那些拳理到最近幾年雷曉軍已完全領悟。

看淡名利

學拳,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坐得了冷板凳,雷曉軍不僅經住了考驗,而且幾十年來一直樂此不疲。

對待武學他是那樣癡迷。雷曉軍退伍後一直在政府機關從事財會工作。隻有高中學曆的他,憑著一股學習上的鑽勁,1992年通過全國專業技術統一考試取得會計師(企業)資格。2007年參加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師培訓,考試成績合格,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授予從事非國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師資格。憑著這兩本證和幾十年的業務經驗,雷曉軍到社會上謀個兼職,賺點外快,那不過是小菜一碟。可他從頭到尾壓根就沒有動過這根腦筋。與他的本職工作相比,他對武術、對孫家拳法有著更為持久的熱愛。他的心思和業餘時間全部用在練拳上。早在1999年中國武術協會、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就授予他武術陸段稱號。但他覺得,這輩子做得最不夠的事,就是打拳。到後來,他幹脆來個一不做、二不休,以至於產生了提前退休打拳的念頭。前幾年,他根據政策,辦了提前離崗手續,專心從事孫氏拳法研習。很多朋友和同事覺得難以理解,一年少好幾萬元收入,感覺他虧大了。誰知他自己卻是這樣想的:多虧自己退了下來專心練拳,才有這幾年武學素養的精進,幾十年前師傅傳授給自己的那套東西,現在終於弄明白了,學問本事不能完全用錢來衡量。每每想到這裏,雷曉軍總是欣喜不已。

對待功名他是那樣淡泊。太極拳協會的廖金香會長,看到雷師傅這幾年在一門心思打拳,沒有其他方麵的羈絆,幾次都來遊說他,誠心誠意請他擔任市太極拳協會的會長。對廖會長的誠意,曉軍師傅總是婉拒。他與市太極拳保持著一種特殊的關係,他無意入會,也無意主會,卻經常去給協會舉辦的培訓班講課,或在舉辦太極拳大賽的時候為他們當總裁判。有一年,市太極拳協會的楊道靜要去河南陳家溝參加一個全國性的太極拳比賽。新餘那時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為了這次比賽,雷曉軍就陳氏太極拳的理法及關鍵性動作對楊道靜進行了精心的輔導,這讓楊終身受益。後來楊在這次比賽中一鳴驚人,獲得了金牌。主持賽事的陳家溝師傅十分好奇地問楊道靜:你是哪裏的大師指導的?楊道靜實話實說:就是我們新餘的雷師傅。真是高手在民間啊,陳家溝人對此驚歎不已!雷曉軍常說,時代不同了,現在練拳主要是養生,學拳不光要有悟性,更要有德性。凡是無德之人,抑或心狠手辣之輩,就教不得。

對待體弱多病的拳友他是那樣慈善。在雷曉軍的弟子中,有幾個特殊的拳友。她們曾得過重病、做過大病手術甚至化療,來的時候,大都臉色蠟黃、目光呆滯、精神恍惚、氣虛體弱,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拳術康複訓練,卻收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效果:武術從零起步、渾身氣力增長、精神煥然一新、度過暗淡時光,有的人從此跟孫家拳法終身結緣。能幫別人度過劫難,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對於這種師徒情分,雷曉軍甚是珍惜。

實至名歸

習武幾十年,讓雷曉軍嘗遍酸甜苦辣,也體悟到拳的味外之旨。打拳是一種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從世俗的眼光看拳,有很多認識上的誤區有待人們去消除。

練拳是一種境界。雷曉軍遇到前來要求拜師學拳中最多的一種人,是把拳當作操來學的那種急性子。他們一來,就提出:雷師傅,多長時間教我一套拳。似乎學會了動作,就學會了拳。這種簡單的體操思維,已經嚴重地影響了武學的傳承。現在有的太極拳愛好者刻板追求動作姿勢和華飾奇特,恰恰丟掉了最重要、最靈動的部分。內家拳是形神兼備、心意相通、氣力相合的一種運動。筆者跟隨師傅學了幾年,連基本的五形拳、老八掌都還沒有練好。你乍一來,就要學會一套拳,那不是異想天開嗎?其實,練拳就是練心。打拳是一種修為,打的是心態、格局、毅力,修的是精神、意誌、品質,養的是人的宇宙、乾坤和根基。從這個意義上說,拳學是人學,拳學是哲學,拳學也是大成之學。

練拳是一門藝術。拳學來源於生活。一招一式,不管起鑽落翻,還是起承轉合,都是生產生活實踐的提煉和總結,都或多或少折射出生產勞動的原始動作。這方麵,形意拳是最典型的仿生藝術。特別是在練習的過程中,利用力學原理或類比假借的方式來練拳,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拳的最高境界是完善良知良能。心到意到形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像流水一樣,隨物賦形,隨心所欲,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有板有眼,就像書畫家揮毫潑墨,出乎本能,宛若天然,形散神不散。

練拳是一種積澱。幾十年來,雷曉軍每每有練功心得都會及時記錄下來,與吳興嶼當年親授的筆記相互印證,融會貫通,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武學理論素養。近年來,他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整理這些練功體會,開始有10多萬字,後來他刪繁就簡,取其精華,最終壓縮到五六萬字,對於幾十年的練功心得,他精心打磨,精細校勘,準備編印成冊,送給弟子們參考。談及將來,雷曉軍說:“勞動創造人生,勞動創造幸福。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勞動的人,勞力不減;讓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恢複其勞動力,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去。”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成立孫家拳法研究會,動員更多的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宣傳、研究、推廣孫氏拳法,為傳承國學精粹、護航健康中國貢獻綿薄之力。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