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鶴說新語鶴說新語
盧賀

版畫大師

前段時間,為答謝我市各界人士對“新餘三本書”編輯出版的支持,我特地驅車到城南沿江路“四眼井”居民小區,拜訪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研究員、“新餘版畫”開拓者、83歲高齡的胡知敏先生。

洪流滾滾練真功

說起與胡老的相識,首先還得感謝新餘學院的周劍老師。去年夏天,根據市委主要領導的倡議,我著手主持編寫“新餘三本書”,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精簡本)、《天工開物》(選讀本)、《有“鋰”走遍天下》。作為新餘的文化名片,“新餘三本書”的外觀設計無疑要注入新餘元素,體現新餘風貌,彰顯新餘特色。新餘因鋼設市,是江西的工業重鎮,在構思《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封麵設計時,我總覺有些力不從心。怎麼辦?古人雲,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於是向我省知名女畫家曹麗雲請教,曹老師不僅獻計出力,還把新餘學院藝術學院的副院長、副教授周劍介紹給我。聽我把緣由一說,周劍便不假思索地向我舉薦了他的老街坊版畫家胡知敏,他說:胡老那幅《洪流滾滾》的版畫倒是很切題。真是踏破鋼城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洪流滾滾》是一幅反映鋼鐵工人煉鋼場景的大氣磅礴之作。這幅版畫創作於新餘複市的第二年,那時的新餘百廢待興,藝術家們個個精神振奮,主動擔當作為。為了創作這幅版畫,胡知敏先後24次深入新鋼體驗生活,經常一天到晚蹲在車間裏,主動跟工人師傅交朋友,細心體察他們勞動的強度、不凡的氣度,用心觀察勞動場景變幻的色彩、爐前工人飛揚的神采,將新時期鋼鐵工人的信念、現代鋼鐵之城的信心,水乳交融地呈現在《洪流滾滾》這幅木刻作品之中。

時間是驗證大師及其作品最好的試金石。時隔6年之後的1990年農曆大年初一,《人民日報》以顯著版麵發表了這幅作品,同時見報的還有範曾、廖開明(中國美術館長)等知名畫家的力作。中央電視台電視節目對此還做了介紹。胡知敏這幅作品,當時有一深一淺兩種顏色,資深的老畫家認為淺色的好,當年發表時也是淺色的,而《人民日報》這次發表的是深色的。

在編輯封麵配圖時,我們則從三本書的不同色彩效果出發,做了些微調,大膽使用了深色。當我拿到剛出版的新書時,再一次為這幅30多年前的版畫作品所散發的曆久彌新的時代光華深深折服。

初衷不改見真心

論胡知敏的畫作,我自然不敢評頭品足。但是要說胡知敏的精神氣象、美學理想、藝術追求,我卻不怕有班門弄斧之嫌。為慶祝胡先生八十大壽,市文廣新局、市文化館特地為他編了一本個人版畫專集。這次我上他家奉送“新餘三本書”時,老畫家百感交集,潸然淚下,跟我談起了他的從業經曆,他的木刻人生,他的代表作品,他的個人夢想。臨走時,胡老送了我一本親筆簽名的《胡知敏版畫集》。

胡知敏是新餘羅坊人,祖祖輩輩都是貧苦農民,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木匠。胡知敏從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親學得一手好手藝,梳板、刨光、打眼、對榫,樣樣都通;桌椅板凳,樣樣能打;草木蟲魚,樣樣能刻。他後來搞版畫的基本功就是這樣無意之中打下的。

中學時代,有個叫嚴盧的美術老師發現他有美術天賦,經常帶他外出寫生,安排他出牆報,還送給他兩幅版畫作品,這讓他對版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世紀50年代在萍鄉師範讀書時,美術老師劉競生慧眼識珠,不僅讓他當學校美術隊的副隊長,還把自己珍藏的一副版畫刻刀送給他,勉勵他好好刻畫。工具的使用帶來了創作的革命。靠著自己的大膽嘗試,胡知敏硬是搞出他的版畫處女作《萍鄉煤礦》。版畫在《萍鄉師範周刊》刊登後,被師生們譽為全校第一幅。從此,胡知敏一發不可收。

畢業後,胡知敏分配在家鄉隔壁鄉鎮的一個村小教書。1964年,宜春地區組織參加全國第四屆美展。初出茅廬的胡知敏,連中三元,一鳴驚人,一時傳為佳話。《重飲家鄉水》後來在《江西日報》發表,《稻香千裏》被江西出版社單張發行,《山區水電站》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後即被收藏。

“文革”期間,人們普遍受到“左”的思想禁錮和壓抑,作為畫家的胡知敏卻另辟蹊徑,化危為機,將自己的滿腔忠誠和熱血揮灑在紅色題材的版畫創作上,這期間胡知敏先後創作出了《毛澤東同誌在羅坊》等和以革命搖籃井岡山為題材的係列版畫,被譽為“新餘的紅色版畫家”。1972年胡知敏將自己創作的10幅版畫,作為“宜春地區群眾版畫作品”送上海展覽,一經展出,便轟動整個申城。

風雨不動安如山。從在萍鄉師範讀書發表自己的處女作,到北京上海參加展覽好評如潮,胡知敏敢於有夢,勤於追夢,從一個土生土長的美術愛好者,憑著組織的栽培、師長的鼓勵和自己的奮鬥,走上了一條成功的藝術之路。胡知敏從事美術創作50餘載,創作的美術作品有幾百件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多次參加全國美術大展並被中國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胡知敏先後成為市群眾藝術館副研究員、市美協首屆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鑒於其傑出的版畫創作成就,國家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授予他“中國傑出人民藝術家”稱號。

丹青難寫是真情

縱觀胡知敏的藝術創作,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濃鬱的鄉土情。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謳歌農村、讚美農村,與父老鄉親有著天然的血脈親情。著名美術家謝牛說:“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激勵他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去謳歌,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擷取生活中的生動場麵,加以藝術處理。”如《劈山引水》《迎水》《年年豐收》《銀花朵朵》,這一組版畫表現的是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為修建袁惠渠逢山開路、引水築渠的火熱勞動生活和旱澇保收、糧棉豐產的曆史巨變。《重飲家鄉水》,描繪的是水稻收獲季節,一片廣袤的農田,一擔清水,一個喝水用的茶缸,一個挽起褲腳、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從部隊退伍回來的年輕人,重飲甘泉時的快樂、興奮、喜悅、自信,讓人備感農村天地廣闊、大有作為,充滿希望。

二是震撼的創業史。新餘是工業強市。胡知敏挺立時代潮頭,把握工業的脈動,為工業崛起立傳,為鋼鐵工人畫像,創作的靈感源源不斷。《沸騰的新鋼》《鋼城晨曦》《新廠區》《鐵水奔流》《氣貫長虹》《洪流滾滾》《鋼鐵廠的女工》,反映了家鄉新餘鋼鐵產業發展的恢宏氣勢,鐫刻著鋼城巨變的曆史豐碑,令人為之驕傲和自豪。

三是美麗的家園夢。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推動了新餘的城市化,使新餘成為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深山夜明珠》《春滿城鄉》《大山的呼喚》《竹鄉》《家鄉新貌》《老區舊貌》《鋼城錦繡》《羅坊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這些飽含著赤子情懷的版畫中,胡知敏用刻刀詮釋了新餘的自然人文城鄉之美,尤其是他2013—2014年用了一年半時間創作的大型彩拓版畫《美麗新餘》,更是其嘔心瀝血的扛鼎之作,將袁河兩岸的鋼城雄姿盡收眼底,充分展示了新餘的生態空間、宜居家園和獨特人文,實乃一部瑰麗而浪漫的新餘頌歌。

年過八旬的胡知敏,依然是新餘版畫森林中的百靈鳥。他的木刻刀法,以大小圓口刀為主,間以三角刀,用刀十分靈動、酣暢,有如畫筆在手中揮舞,充滿著激情,有時甚至手舞足蹈(謝牛語)。劉獻忠同誌曾評價他“刀木生輝,刻藝傳神”。他經常對朋友說:“我這一生都將以創作為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文化底蘊的作品,將新餘的本土文化發揚光大。”其赤誠之心、戀土之情、人格之美溢於言表,胡知敏不愧為新餘本土傑出的版畫藝術家。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