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鶴說新語鶴說新語
盧賀

故園之戀

難忘鄉愁

每次在鄉下過春節,總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鄉愁,特別是少年時代那種刻骨銘心的記憶,仿佛農家院落裏掛滿土牆的年貨所散發的那種奇異的熏香,成為揮之不去的年味。

1970年代在鄉下過年,最難忘的莫過於夜晚村莊眾廳裏的故事會。那時春節還沒有中央電視台的春晚,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燒起一堆通紅的柴火,圍著柴火裏三層外三層坐成一圈又一圈,聽年老的長者講故事,那情景至今還曆曆在目。那時聽得耳熟的有《薛仁貴征西》《薛剛反唐》《嶽飛抗金》《三國演義》等民間流傳甚廣的故事。

有一年,在舅舅家拜年,村黨支部書記黃言聖每晚都要講幾個小時,那時黃書記年富力強,在全大隊威信也高,他盡管隻讀了四五年書,小學文化底子,但他的表達能力、記憶能力在村裏無人能及,講起故事來眾廳裏一片肅靜,讓人聽得如癡如醉,跟評書名嘴單田芳有得一比。用社員的話來說就是這個老言讓我們服!

老言在村支書任上為村裏做了不少實事,比如修了幾座水庫、幾個電排站、幾條路幾座橋。農業生產搞得有聲有色,村裏的五保戶困難戶都得到關照,更可貴的是他能身先士卒參加集體勞動,推車挑擔,栽插收割,樣樣走在前麵。他唱功好,做功更強,這個村支書真是不服不行。按照現在新餘農村流行的說法,他還真是個五強書記!時時不離群眾,處處幹在實處走在前麵,既講物質生產,又講精神需求。

這是那個年代幹部的精氣神!幹部跟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同群眾水乳交融,生產生活有機統一,這樣的有味之年越過越濃,這樣的和睦之年越過越美。幹群齊心,其利斷金。實幹之年,和諧之年,同樂之年,才有真正的年味。

春節吃年糕,象征著吉祥、平安,暗示著人往高處走,生活步步高。這是新餘地方由來已久的過年習俗。

20世紀60年代農村出身的人,大都見過米糕的製作過程。那時農村家家戶戶一到過年,都要先在木桶或木盆裏浸上10來斤二晚大米,一般都要浸上一到兩個夜晚,到米泛黃,然後連米帶水一勺一勺用手工石磨磨成米漿,之後再用蒸籠蒸熟,切成一塊一塊,或幹脆切成長方形的條條,晾幹之後,再浸到水中,供春節備用。大年初一早晨,農村一般都不煮飯,人們就吃糕。吃糕,成了農家第一天的標配早餐。

改革開放後,農村人的觀念和城裏人的逐漸同化,當年那些磨豆腐、米糕的石磨有的早已棄之牆角,隻有少數上了年紀的老人間或還在使用。進城參加工作30多年來,盡管當年我家那些熟諳磨米的祖字輩的老人都先後離世,但知道我好這一口的親戚們仍要在大年三十之前捎上幾斤帶給我。這是我每年春節收到的最為珍貴的禮品。按照慣例,我家在正月裏都要吃糕。雖然老婆孩子一開始並不覺得這種東西有什麼特別,但習慣成自然,一旦少了米糕,總覺有點遺憾。我如果過年沒有糕吃,便覺淡而無味,有恍如隔世之感。

米糕來到世間,原汁原味,不用添油加鹽,也無須防腐上色,純是手工製作,原糧製造,可謂100%的天然食品。它來自田間,出自農家,洋溢著五穀的清香,流淌著農夫的厚道,蘊含天地的靈氣,傳承著農耕文明的脈絡。細細品味,米糕普普通通,真真切切,永葆純真,勿忘初心,正是農民的品格、農民的精神、農民的氣象。米糕曆經全生命周期,曆經多套簡單的工序,曆經水與火、光和熱的淬煉,最終又回到我們春節的餐桌上,成為農耕時代的鄉愁。正是這種無私的奉獻、無畏的精神,哺育和造就了那些樸樸實實的農民,進而又成為一個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

現在過春節講年味,求年味,造年味,年味卻不見增,不見長,不見濃。相反,少年時代那些不經意的年味,卻在我記憶的深處,如一股清冽的甘泉,沁人心脾;又如一抹和煦的暖陽,棄之不舍,揮之不去,愈來愈強。

20世紀70年代,還是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想過年,盼過年,是孩子們最迫切的心願。對於那時的“小康之家”而言,過年意味著雞鴨魚肉、糖果瓜子能吃個夠。而平素居家過日子能吃上幾片豬肉就算富足,當然那時的大多數食品還是天然有機的。

過春節於我卻不止這些,還有更特殊的貢獻與待遇。每年農曆八月初三趕會場,相當於農村的物資交流大會,爺爺要從七八裏開外的江東鬧上牽回一頭山羊。這頭白羊從到我家裏的第一天起,就由我負責放牧。每天出門放牛,我就順便帶上它,一邊放牛,一邊放羊,有時則是一邊放驢,一邊放羊,騎上牛或驢,後麵就跟著一隻羊,咩咩地叫著,聽著聽著有時竟得意起來,感覺自己儼然是個指揮。轉眼就到過年,山羊膘肥體壯。大年三十,在燉雞燉蘿卜的同時,家裏又比別人多了一個活:宰殺山羊,燉羊肉湯。燉好之後,用瓦缸裝著待用。春節期間,每天熱上兩碗,再放些大蒜、生薑、橘子皮等,其味美不可言。

幾十年來,那鮮美的羊肉湯,縱使吃遍天下美食,也依然是我的最愛。論生活水平,今非昔比,為什麼今天的羊肉沒有過去的鮮?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有三:一是品種。傳統的純正的地方山羊獨具天然美味。二是品質。放牧中的山羊,純粹的野草,造就了高品質的羊肉。三是品位。好鍋好肉熬好湯。柴火、瓦缽在保持羊肉的固有特點方麵功不可沒。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過年的羊肉湯,要是換了別人來品嘗,也許不過如此而已,但於本人,此湯隻應吾家有,他家難得幾回聞。

這種少年時代的美味、年味,任憑風雲起,穩居首中席。久遠的年味,絕非有意就能存之。它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始終相生相伴,相輔相成。離開了生產的實踐,離開了生活的底蘊,離開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追求所謂的年味,隻是緣木求魚、舍本逐末。年味,源於生產,得於生活,成於創造,傳於自然。願我們記住年味的真諦,回歸自然本真的歲月,創造屬於這個時代又屬於個人的年味!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