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曆史上跳槽的那些事

職業選擇以及人生旅程的基本定律,就是人往高處走,不避阻隔;而“高處”的重要定義之一,就是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是常有的事。蔡國的大夫聲子訪問晉國後去拜見了楚國令尹(宰相)子木。子木問:晉國和楚國的官員,哪家更強一些?聲子說:在高層領導方麵,那是楚國強;中層幹部,那就是晉國強了。而許多晉國的人才,原來都是楚國人,但是就像楚國的物產輸出一樣,“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聲子講政治,國君、令尹是楚國強,但是人才流失,卻是實際情況。那麼楚國人為什麼會跑去晉國呢?主要的原因是賞罰不明,挫傷了人才的積極性;而這些人才到了晉國或別的國家,大都人盡其才,發揮了作用,甚至反過來傷害了楚國。

個人謀職的轉場跳槽是常事,楚才晉用同時也可以指某種在人事空間上大幅度跨越以後,在全新的崗位做出貢獻的職業境界。那麼誰是去國就業走得最遠的人呢?

匈奴渾邪王屢敗於霍去病,單於欲責罪殺之,渾邪王說服休屠王共同降漢,休屠王中途反悔,為渾邪王所殺,休屠王十四歲的兒子金日磾和母親、弟弟隨眾降漢,來到長安,被安排了養馬的工作。

漢武帝一次在宮中宴飲,閱馬助興。當他看到一個形象端正、目不斜視的青年牽著駿馬從殿上走過時,感到驚訝,一問方知此人來曆,遂任其為馬監,其後又因他的才幹一再給予升遷。一些大臣貴戚議論:陛下怎麼如此器重一個匈奴呢?漢武帝不以為然,反而更加厚待金日磾,賞賜累計千金。武帝外出,他就隨侍車駕;在宮中,他就侍奉在身邊。

漢武帝五湖四海、沒有種族偏見的知遇之恩,誠讓金日磾感佩於心;由此他也必然認定這裏就是他安身立命、建功立業之處。金日磾努力工作、不稍懈怠,在漢武帝身邊幾十年,盡心盡職,從不犯錯。漢武帝賞賜給他宮女,他不敢親近;漢武帝要將他女兒納入後宮,他予謝拒。金日磾長年的勤勉踏實、篤厚謹慎,連漢武帝也覺得特別少見。

漢武帝晚年時發生了巫蠱之禍,漢武帝得知太子冤屈後,把興起巫蠱的江充宗族和朋黨全部誅殺。馬何羅與江充交好,馬何羅的弟弟馬通在誅殺太子時也十分賣力,馬何羅兄弟害怕終遭禍及,於是策劃刺殺漢武帝。但是金日磾始終近侍在武帝旁,他們一直沒有機會動手。其時金日磾偶有小病,在旁殿休息,馬何羅以為機會來了,他擬進殿行刺,兩個兄弟在外麵矯詔發兵,裏應外合。因殿內宿衛嚴密,馬何羅挨至清晨,方得懷著利刃,從外趨入。可巧金日磾病感稍減,早起如廁,忽覺心下不安,折回殿中,方才坐定,見馬何羅搶步進來,當即起問。馬何羅不禁色變,還想強闖武帝寢門,卻撞落琴瑟,武帝驚起,馬何羅懷中的刀刃竟致掉落,金日磾衝過去抱住馬何羅,高聲呼叫,又將他摔倒。馬氏兄弟事敗,遭斬首誅族。

金日磾因此以忠誠篤敬、孝行節操而聞名。漢武帝病重,囑托霍光輔佐太子劉弗陵,霍光要謙讓給金日磾,金日磾以自己身為外族而不受,隻做霍光的助手。漢武帝留下遺詔,以救駕之功封金日磾為侯,金日磾以漢昭帝年幼為由,堅辭不受。日後金日磾病重,大將軍霍光奏明漢昭帝,在病床邊授予金日磾侯爵封號及印綬,隔天金日磾謝世,終年四十九歲。漢昭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漢書》稱:“金日磾夷狄亡國,羈虜漢庭,而以篤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將,傳國後嗣,世名忠孝,七世內侍,何其盛也!”

人才流動,楚才晉用,種族國別不是問題,重要的是適得其所,於此的另一個傑出人物,恰巧他的名字就是“楚才”——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出身契丹貴族家庭,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此後遼為金所滅,從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們家族開始仕於金朝,常居燕京。當時燕京有深厚的漢文化的基礎,這使得耶律氏幾代都受到漢文化熏陶,形成了讀書知禮的家風。耶律楚材的父親後為金朝尚書右丞。按金朝製度,宰相的兒子能免試當官,耶律楚材拒絕特權,考取第一名。

金朝被滅,成吉思汗攻占燕京後,得知耶律楚材的學識才華,予以召見,耶律楚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得成吉思汗喜愛,被任命為輔臣。在隨成吉思汗出征期間,耶律楚材常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備受器重。

窩闊台即位後,耶律楚材任中書令(宰相),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殫精竭慮,創舉頗多,主要有:保護農業,實行封建賦稅製度;改革政治體製,提拔重用儒臣;反對屠殺黎民,保護百姓生命;反對苛捐雜稅,禁止以權謀私;主張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由此被譽為“社稷之臣”。

蒙古軍隊在攻伐征戰中,一直遵循這樣的規定:凡是攻打敵方的城鎮,隻要遭遇抵抗,一旦攻克,不問老幼、貧富、逆順,大部予以殺戮,婦女和兒童擄為奴隸。耶律楚材為相後,堅決反對這樣的殘暴行為。在蒙古軍攻破汴京(開封)即行屠城之際,他對窩闊台說:“興兵打仗,就是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得地無民,又有何用!”窩闊台猶豫不決。耶律楚材說:“能工巧匠、富厚之家皆薈萃於此城中,若悉數屠戮,我軍入城將一無所獲。”窩闊台覺得有道理,終於采納了耶律楚材的建議,下令除金朝皇族完顏氏外,餘皆赦免,汴京147萬百姓就此得以保全性命。此外甘肅天水、隴西等20餘州的軍民因害怕屠城,皆抗命不降,耶律楚材居中調停,窩闊台下詔不殺,於是這些地方的軍民全都歸附,再次避免了生靈塗炭的浩劫。其後蒙古軍隊攻取中原、南方各地諸城,也都照此辦理,成為定例。

建立在遊牧經濟基礎上的蒙古民族,過去對中原隻是“春去秋來,惟事抄掠”,對農耕經濟製度知之甚少,更談不上管理。占據中原後,無從“抄掠”,有蒙古大臣就建議把中原變為牧場。耶律楚材以一個遊牧民族的後代身份予以反對,理由也很充分:軍隊征戰南宋需要供給;如果保持中原的經濟體製並征收賦稅,就夠軍需之用。窩闊台於是讓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賦稅,使中原地區避免了一次曆史大倒退。當時的賦稅隻是通過中原的歸降將領和土豪自行征斂,再向蒙古統治者交納貢賦,並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賦稅製度,官吏多聚斂私財而政府沒有儲備,倉廩沒有一鬥糧食和一尺帛布。耶律楚材適時提出了統一的稅收製度,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委派了十路課稅使。在實行課稅製度的第二年,政府就得到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初次使蒙古統治者嘗到了不用兵戈而獲得巨大財富的甜頭,以至窩闊台驚異地問耶律楚材:“不知道南國還有愛卿一樣的人嗎?”當然此後有人說,南宋可以與之一比的人是文天祥。

耶律楚材委任的課稅使,全部是懂得管理的漢族士人,被稱為一時的天下之選。在此基礎上,耶律楚材提出恢複科舉取士。第二年,元朝首次開科取士,一次錄取了四千多人,選用他們來擔任各級官吏。耶律楚材又大力倡導儒學,尋訪孔子後裔,修複孔廟,使宋、金以來,“衍聖公”的稱號在新朝得以繼續。他征得太宗的同意,建立了國子學。所有這些舉措,具有極大的示範和影響,從而對保全延續中原漢族的儒學文化和傳統,發揮了極其關鍵和重要的作用。

耶律楚材五十五歲時去世,“砥柱中流斷,藏舟半夜移”,消息傳出,舉國悲哀,漢族的士大夫更是流著眼淚憑吊這位功勳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許多蒙古人也都為耶律楚材的離世悲痛哭泣,如同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國中數日內不聞樂聲。耶律楚材死後,元朝政府遵照其遺願,將他的遺體運回燕京故裏,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戀的玉泉山下的甕山泊(昆明湖)之濱,與先於他去世的夫人合葬,並為其建廟立像,儀式極為隆重。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窩闊台汗兩朝任事近三十年,多有襄助之功。但是顯然,在耶律楚材的心目中其實有著更高的律令,那就是蒼生黎民。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