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什麼樣的領導能頂撞

領導,小至組長、大至皇帝,都比你強,你別不服氣。等你做了領導,再比他強。而這世界上最敏感也是最倒黴的事情,就是身為下屬而與領導意見不合。這個時候,你若是不忍氣吞聲、委曲求全、阿Q一點,而非要頂撞、怒駁,那麼後果很嚴重。在層出不窮的為此流血犧牲的曆史事件中,造成最慘烈後果的,大概就要算是方孝孺與明成祖的互駁了。

明朝朱元璋死去以後,長子已逝,遂傳位長孫朱允炆,是為建文帝。不想朱元璋的另一個兒子燕王朱棣率軍從北方殺過來,奪了侄子的皇位,是為明成祖。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大臣,現被投入大牢。朱棣要擬即位詔書,想到了才學出眾的方孝孺,於是將他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號啕大哭,聲震殿庭。然後上演的就是一場史上留名的“廷對”。

朱棣走下應該是龍椅的寶座對方孝孺說:“你不必如此。我這隻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

方孝孺問:“那成王(指建文帝)在哪裏?”

朱棣回答:“他已經自焚而死。”

方孝孺又問:“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為帝?”這是君主傳位的法度。

朱棣按住性子道:“他尚年幼,國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來治理。”

方孝孺不依不饒:“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為帝?”再怎麼樣也輪不到你這個叔叔來篡位。

朱棣厲聲喝道:“這是咱自家的事情!今天你必須替朕起草詔書!”

方孝孺接過紙筆,揮筆寫下了“燕王篡位”四個大字,擲筆於地,高聲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

朱棣勃然大怒:“你難道就不怕株連九族嗎?!”

方孝孺回答:“就是株連十族又能拿我怎麼樣?!”

朱棣咬牙切齒:“好!那就株你十族!”

本來所謂“九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兒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指嶽父的一家,嶽母的娘家。現在方孝孺和朱棣又搭上了一個“十族”,那就是方孝孺的學生。這一共就是873人。

朱棣稱帝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今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開始了這場因一次怒頂而引起的殺戮。行刑開始,每殺一人,監斬者就問一次方孝孺後悔否,若稱後悔,殺戮即刻停止,方孝孺卻始終是“威武不能屈”,最後被淩遲處死。

方孝孺的“忠義名節”流傳後世,但這是用873個生命為其買單的。這次怒頂,對於方孝孺和朱棣都是原則問題;可是對於曆史特別是民眾來說,誰當皇帝真有那麼“原則”嗎?朱棣固然殘暴辣手,方孝孺也夠狠心。

和領導主子抬杠,情況嚴重;不過有時候這又要看是什麼事。

漢文帝一次出行,經過渭橋,有一人突然從橋下躥了出來,皇帝乘坐的車馬受到了驚嚇。警衛人員抓住了這個家夥,文帝把他交給廷尉也就是最高法院的院長張釋之處理。

張釋之先問驚駕的緣由,那人哭著鼻子說:“小人來到此處,聽說皇帝的車駕要從這裏經過,就隻好躲在橋下回避,過了好長的時間,本以為車駕己過,誰知剛一出來,就看見了車騎,我隻好拔腿就跑。”了解情況以後,張釋之回奏皇帝:“此人冒犯了陛下的車駕,按漢律罰黃金四兩。”

漢文帝一聽大怒:“此人驚了我的馬,幸虧我的馬性情溫順,不然豈不要將我摔傷?如此之罪,廷尉隻判他交罰金了事?”

張釋之抗辯道:“漢律是天子認可、天下人都要遵守的法律,如今漢律的條文就是這樣規定的。如果現在要從重處罰此人,這法律則不能取信於民。如若當時抓住此人就將他處死,那是天子的權力。如今既然交給我廷尉來處理,一旦執法不公,上行下效,天下的執法就難以公正了。請陛下明察。”

不愧是開“文景之治”的漢文帝,他對張釋之的這番話思量許久,最後同意了張釋之的判罰。

然而與皇帝主子麵折廷爭,大多不會像張釋之那麼“釋之”,而須冒著殺頭的風險。

漢光武帝時,皇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的一個奴仆行凶殺了人,然後躲在公主家裏不出門,衙門官吏拿他沒法。一次湖陽公主外出,用這個仆人做陪乘。因為事涉公主,皂隸就把情況報告給了首都洛陽的長官董宣,董宣立刻帶人截住了公主的車馬。公主喝令董宣讓開,董宣拔刀在地上劃了一條線:敢闖此線,後果自負。然後大聲列舉公主的過錯,又嗬斥那個奴仆下車,殺人償命,就地正法!

這還了得?湖陽公主又氣又急地去光武帝處告狀,光武帝大怒:你不就是一個地方官嗎?竟敢如此冒犯公主!董宣被召入宮,“來人哪,給我用棍棒打死!”董宣跪叩道:“我請求說一句話再死。”

光武帝說:“快說!”

董宣的話說得很重:“陛下聖德,中興漢朝,卻放縱奴仆殺害良民,如此將怎樣治理天下?不勞棍棒,請讓我自裁就是。”隨後就用腦袋用力撞擊庭柱,頓時頭破血流。

光武帝被董宣的這一出震到,旋即醒悟過來,遂命令身邊宦官拉住董宣,讓他向公主磕頭謝罪了事,不想董宣竟然抗命不從。宦官按住他強迫他叩頭,可是董宣兩手撐著地,血流滿麵地梗著脖子,就是不肯低頭。

看著皇帝改變了主意,湖陽公主說:“你是皇帝,怎麼你的威嚴還不能加之於一個縣令?”

光武帝笑著說:“天子不能和百姓一樣。”然後命令這個梗著脖子的家夥回去,還賜給了錢兩,董宣將其全部散給了手下。從此,“強項令”名聞天下,宵小之徒和不法分子都夾緊了尾巴。

武則天當政時,多次在頒旨殺人時,遭到相當於司法部副部長的大理丞徐有功的當庭抗辯,也就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據理力爭。有一次,武則天實在火大,下令把徐有功拉出去斬了。徐有功被拽走時還回頭嚷嚷:“我就是被殺,國家的律法也不可更改!”到了刑場,徐有功又被武則天刀下留人,褫奪官職,貶為百姓。這樣上上下下三次,徐有功仍是老樣子。

董宣、徐有功如此“大不敬”而竟能死裏逃生,關鍵是光武帝、武則天都有點“聖明”範,他們明白:這兩人的出發點是好的,都是為主子與社稷著想。再仔細想想,他們做的、說的,也都是對的。

但如果與領導的頂牛是由著性子犯渾,那這掉腦袋就是沒事自找的了。

秦國戰將白起善於用兵,擔任將帥三十多年,攻城七十餘座,殲敵近百萬,特別是在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後,坑殺也就是活埋了趙國的四十萬降軍。白起“被退役”以後,有點不爽,而秦國的對外戰爭又接連失利,傷亡慘重,白起就說:“秦王不聽我的,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令白起領軍,白起稱病推諉,秦王再次強令,白起消極拖拉,“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昭襄王遂派人賜劍令其自刎。

張瓊是趙匡胤的部將,十分驍勇,曾冒死救過趙匡胤的性命。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兩個被寵信的大臣曾遭張瓊輕慢,忌恨在心,一次他們上報說張瓊擅乘官馬也就是公車私用,又畜養部曲也就是家仆奴婢百餘人,作威作福。宋太祖趙匡胤召張瓊來問話,不想這張瓊本來脾氣就不太好,一聽主子問這個,既不申辯,也不認罪,隻是直著脖子嚷嚷,一點規矩不講。趙匡胤大怒,這豈不是無法無天了!你以為你是誰!遂命人用鐵器敲打他的腦袋,然後賜死。事情過後,宋太祖趙匡胤很快聽說張瓊家無餘財,隻有奴仆三人,非常後悔,一聲歎息。

訥親出自清朝貴族與功臣世家,打小就是乾隆的摯友,乾隆上位之後,訥親被封保和殿大學士,在鄂爾泰病逝後,乾隆令訥親接任其為首席軍機大臣,可謂是位極人臣。因金川之役接連失利,乾隆心急上火,派訥親出戰監軍,結果仍然是損兵折將。乾隆忍不住對訥親進行嚴肅批評,然而訥親沒有將牢騷裝在肚子裏,卻不滿地回了一句“番蠻之事,如此難辦,後來切不可輕舉妄動。但此言,我如何敢上紙筆入奏”。意思是你皇上遠在他方,不該對戰事指手畫腳,“輕舉妄動”!如此怒頂領導,乾隆當即火冒三丈,“不重治其罪,將視朕為何如主”。訥親因此成了典型,被皇上賜了一把“遏必隆刀”,自裁了。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