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曾國藩所說“居有惡鄰,坐有損友”,人們在工作、生活中惹上小人,是經常會有,並且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事情。甚至測麵相術中,都有“犯小人”一說。什麼是小人呢?孔夫子有過說法,“(子貢問孔子)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論語·子路》)這班器識狹小有如鬥筲(容器)的人算得了什麼?《資治通鑒》又曾說道:“鬥筲小人,依憑世戚,附托權豪,俯眉承睫,徼進明時。”意謂這號小人,趨炎附勢,巴結權貴,察言觀色,阿諛奉承,僥幸得誌。實際上小人們的惡績比此處所引用的評價還要惡劣得多。
那麼遇到小人怎麼辦呢?最好是能夠像張居正說的那樣“以力除奸”,公開交鋒,對著幹,但是小人得誌,卻是職場、官場的常見現象。小人的陰招、損招防不勝防,許多時候我們沒等到壓製小人,自己就先被小人算計坑害了。
曾國藩的一個辦法是:“遇詭詐人變幻百端,不可測度,吾一以至誠待之,彼術自窮。”也就是明知是小人,自己仍然以誠相待,他們的陰謀也就不能得逞。對小人忍讓包容,寬大為懷,以圖感化,也是一種智慧,不過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唐代名將、名臣郭子儀卻勉為其難,做到了。
正當郭子儀在前線討伐安史之亂的叛軍並且獲得勝利時,宦官寵臣魚朝恩對唐肅宗說,鑒於安祿山擁兵自重的教訓,不得不防備郭子儀。肅宗於是將郭子儀撤職,讓魚朝恩去軍中做“監軍”。魚朝恩來到軍中,仗著皇帝的威勢,大權獨攬,瞎指揮,結果被唐軍收複的失地又被叛軍奪去。將士們紛紛找到郭子儀,要求殺了魚朝恩,郭子儀說:“魚朝恩是皇帝的寵臣,他來說明皇帝對我有疑心,現在殺了他,不正說明皇帝的猜測是對的嗎?”此後郭子儀率軍抵禦吐蕃入侵,魚朝恩又向唐代宗建議:假借盜賊名義挖了郭家祖墳,這樣郭子儀就無法擁兵自重了。代宗竟然同意了。“(子儀)破吐蕃靈州,而朝恩使人發其父墓,盜未得。子儀自涇陽來朝,中外懼有變,及入見,帝唁之,即號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新唐書·郭子儀傳》)祖墳被挖,郭子儀班師回朝,朝廷內外都擔憂會發生動亂。等到郭子儀拜見代宗,代宗對挖郭子儀祖墳的事表示吊唁,郭子儀卻流淚說道:“我長年領兵作戰,軍人破壞百姓的祖墳很多,這是我不忠不孝的地方,現在我的祖墳被挖,是上天的報應,不敢責怪別人。”這裏的關鍵是郭子儀對奸佞小人魚朝恩采取了避讓相容的態度,當時魚朝恩掌握著朝中大權和禁軍,爪牙黨羽眾多,連代宗以後令人勒死他的時候,還一再擔心他們的反撲。此刻郭子儀不追究此事,正是考慮到國難當頭之時,如果他發難,勢必在王朝內部引發很大的動亂,這樣的話,唐王朝的局勢就更加不可收拾了。
魚朝恩由此有所感化,遂邀請郭子儀赴宴。宰相元載對郭子儀說:“此去魚朝恩可能對你不利。”部下軍士也要求跟隨前往。郭子儀沒有同意,隻帶十來個家僮前去。魚朝恩問:“您的隨從這麼少?”郭子儀便將“有人”提醒的事告訴了他。魚朝恩流淚說道:“若非您是長者,能如此坦蕩不疑嗎?”
對於修身立命以及為人處世,曾國藩多有心得體會。關於對付小人的態度,曾國藩又說過:“借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小人無處不在,人在職場、官場,身不由己,難以回避,自己做事謹慎檢點,不去招惹小人,這也有助於自己的修身立德。而郭子儀在這方麵沒有理論,卻總有實踐。
平定安史之亂和吐蕃入侵後,功高權重的郭子儀並不居功自傲,為防小人嫉妒,他處事始終小心謹慎。有一次郭子儀生病,有個叫盧杞的官員前來探望。此人相貌奇醜,一般婦女看到他時都不免作厭惡之色或掩口失笑。郭子儀聽到門人的報告,立即讓家人避去後麵不許露麵,他獨自待客。盧杞走後,家人問郭子儀:“其他官員來探病,你從來沒有讓我們躲避,為什麼此人前來就讓我們都躲起來呢?”郭子儀說:“你們有所不知,此人相貌很是醜陋,而又工於心計,萬一你們看到他忍不住失笑,他一定會心存記恨。如果此人將來掌權,我們的家族就要遭殃。”郭子儀曆經官場曲折,畢竟眼光老辣,他看到恰恰是這種奸佞之人,常常會博取皇帝的信任。自己既不能改變這樣的情況,那就惹不起躲得起,保持距離,明哲保身。誠如此後張居正所說的“以智防奸”,盧杞後來果然當了宰相,“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盧杞禍國殃民,千夫所指,“盧杞為政,極恣凶惡,三軍將校,願食其肉,百辟卿士,嫉之若仇。”特別是盧杞掌權後,極盡打擊報複,把得罪過他、與他不合的人竭力置於死地,先後陷害了楊炎、顏真卿、嚴郢、張鎰等許多忠良之士,唯獨對郭子儀還算客氣。
對付小人,包容避讓雖然明智,卻畢竟消極了一點。那麼有沒有更為積極的智鬥小人的方法呢?這既要取決於時機條件,更要具有智慧。
漢文帝與漢景帝時的重臣袁盎秉持忠義,屢進良策和忠告,因而“令譽日隆”。袁盎個性剛直,直言敢諫,這就得罪了漢文帝身邊的宦官趙同。而趙同不論在職權還是在人格上,都是一個“小人”,無法與袁盎相提並論,但是他仗著文帝的寵信和時時侍奉皇帝的便利條件,經常在文帝麵前對袁盎進行誹謗中傷。袁盎雖為“台鼎宗臣”,也架不住這種耳邊風的隨時暗傷,因此很是鬱悶煩惱,卻又無計可施。袁盎的侄子袁種見此情形,就給袁盎如此這般地出了個主意。一天,文帝坐車出行,趙同在車上並坐,袁盎便跪在馬車前,向文帝進言說:“陛下,我聽說能夠和天子一起坐在乘輿上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傑,如今大漢王朝雖然缺乏這樣的英傑,可是陛下現在怎麼能和一個受過腐刑成為太監的人坐在一起呢?”文帝聞言笑了,就立即讓趙同下了車。如此公開羞辱趙同,將兩人之間有仇之事公之於天下,以後趙同再說袁盎什麼壞話,漢文帝就會覺得是挾隙報複,不會當真了。
明朝時,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王陽明奉命討伐。當時兼管著“東廠”和“錦衣衛”的宦官江彬,唆使明武宗以平亂為名,下江南漁獵美色,這正中武宗下懷,一百多位大臣跪在皇宮台階前勸諫,“彬故激帝怒,悉下獄,多杖死者。”可是想不到王陽明非但是位大學者,指揮打仗也是一把好手,隻用了四十三天就平定了叛亂。南巡沒了理由,江彬很是惱火,卻仍然挑唆著皇帝繼續南下,一路上壞事做盡,武宗船隊過處,撤除兩岸民房,“遍刷處女、寡婦,導帝漁獵”“又欲導帝幸蘇州,下浙江,抵湖、湘”。就是這麼個壞料來到南昌,召見王陽明。然後設了一個主座,當然是自己的;一個下座,自然是給王陽明的。這無非就是壓一壓王陽明的氣勢,讓大家看看到底誰是老大。
王陽明本來精於知人,對這種小人伎倆,他自然看得非常明白,根本不放在心上,“絕不為意”;同時王陽明也不準備退縮忍讓,他徑自走到主座的位置,坐了下去。江彬一幹人惱羞成怒,口出惡言,王陽明則平心靜氣地說道:“怎麼?我是領軍主帥,是這裏的主人,這位置難道不應該是我坐的嗎?這不是朝廷早就定下的成法規矩嗎?”王陽明言之有據、行之有度。江彬張口結舌、啞然失語,隻好去下座入座,反被王陽明的有理有節挫殺了氣焰。
對付小人,本該光明正大、理直氣壯,但是因為世事乖蹇,是非混淆,有時候與小人正麵遭遇,卻還須要迂回出擊。
慈禧太後喜歡聞果香,不管她到哪兒,都要擺放鮮果,果香飄散,她就心情愉快。於是,各地鮮果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據說太後每年用於擺放聞香的鮮果就達四十餘萬斤。清河縣的特產小滿杏,果大香甜,正到成熟時節,知縣龔慧忽然有了一個別出心裁的主意。原來那些送往京城的禦用果子都是八成熟摘下來,再遠遠地運來的,但是這樣焐熟的果子,口味和香氣自然不能跟樹熟的相比。要是能給太後送上連樹帶果的樹熟果子,那一定能大討太後的歡心,這不同凡響的用心孝敬一旦得到太後賞識,那接下來的好事,就不用說了。
於是龔慧立刻征調了十棵最好的杏樹,挖出來包好根土,護好枝葉、果子,用車裝運至京城。一路服侍果樹煞是辛苦,到了京城便直奔頤和園,那裏有個專門接待的地方,辦事的公公名叫金桂。內務府總管有規定,凡外埠官員給太後送禮,必須登記報告,不得截流或拒收。送禮的見過多了,金桂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送果樹的,他按著程序先登記再稟報,龔慧也按照規矩給公公塞了兩張銀票。然後金桂出來說:“老佛爺今兒不見官。”
第二天,杏子忽然掉落了許多,老佛爺卻仍是不見官,這可把龔慧急壞了,這杏子雖然掛枝連根,可也不能拖久了呀!這天半夜龔慧等人察覺了動靜,逮住了一個用竹竿擊打果樹的人,他竟是太監金桂!這是怎麼回事?金桂說:“我還不是為了救您啊!”金桂隨後說出了事情的原委——你送杏子沒事,可你這送法就有事了。老佛爺最講求口彩,做什麼事都要圖個吉利,可你送的這連根拔起的杏果,有個說法,叫“絕戶果”,老佛爺要是知道你送的是絕戶果,還不糟啦!咱這兒本來有規矩,對送的禮不能說不能評隻能報,我念大人您夠意思,這不就是讓您趕緊走嘛!
龔慧一聽,頭皮發麻,心驚肉跳,拉著那“絕戶果”,立馬撤了。
其實金桂這麼做,隻是因為這連著根的果子要真是討了太後的喜歡,就開了頭,那以後天下的果樹果農,就要大大遭殃,農戶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甚至雪上加霜了。但是這事情他肯定不能說開,所以隻能用暗中“使壞”、破壞果樹的辦法讓龔慧辦不成這缺德事,同時他又準備好了一套說辭,萬一事情被抓了現行,也能讓龔慧知難而退。
對付小人,要動腦筋、用智慧——要不要再教你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