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劉啟接班,是為漢景帝,由此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後半程。
不過漢景帝的開局並不順利,即位不久,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
晁錯先後輔佐文帝、景帝,更為景帝倚重,位列三公。晁錯的主要政見:一是重農抑商,主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他的《論貴粟疏》,是我們學習古漢語的必讀名篇;二是“移民實邊”,其《守邊勸農疏》主張對匈奴邊患實行屯墾戍邊,這不僅在當時起到了作用,還開啟了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三是主張削藩,消除諸侯割據、尾大不掉的禍患,加強中央集權。景帝采用了晁錯的削藩策,詔令削奪諸侯王的領地,由此觸發了“七王之亂”。
麵對七王叛亂,景帝問計晁錯,晁錯建議漢景帝禦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主持後方工作。
然而,也有大臣向景帝進言:皇帝即位未久,七王攻勢峻厲,萬一朝廷出戰不利,則大事危矣;現在七王既然劍指晁錯一人,何不殺了晁錯,以使七王退兵,保朝廷度過危機?景帝聽後“默然良久”。
隔日晁錯奉命上朝議事,經過長安東市時,中途停車,護送官員當即宣讀皇帝詔書,晁錯隨即被腰斬於市,當時他還穿著朝服。漢景帝為了朝廷的大局,犧牲了晁錯。
此舉不可謂態度不鮮明,傳遞的信息不可謂不明確。但是景帝殺了晁錯,劉濞為首的叛軍非但沒有退兵,反而更為凶猛地向長安進逼。其實劉濞與景帝本有殺子之仇,當年他的獨子劉賢陪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景帝下棋,爭執中太子竟用棋盤砸死了劉賢。事後文帝隻是將其遺體送回吳國了事。可是劉濞說:“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送來吳國。”又把劉賢的屍體送回了長安。現在難保他不是伺機要來報仇討說法了。此外,當時劉邦曾立下“非劉姓不王”的規矩,以期讓諸侯王以血緣宗親之故效忠朝廷、拱衛中央;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個隱患:大家都姓劉,難保不會在有機會時生出“皇帝輪流做”的念頭,事實上在文帝時期,劉姓諸侯王的造反就接二連三地發生。
但是,漢景帝殺了晁錯而七王仍不退兵,肯定也使朝廷上下,包括對晁錯的激進革新和大受寵信看不順眼、心懷妒忌的大臣們同仇敵愾;而七王之間因為訴求不同,此時也難免不生遊移。漢景帝退無可退,絕地反擊,令周亞夫領軍平亂,隻用了三個月,就令聲勢浩大的叛軍土崩瓦解。
漢景帝甫當朝,國事多舛,家事也不順。景帝即位後,立長子劉榮為太子,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欲將女兒阿嬌許配給劉榮,以親上加親鎖定日後的皇後之位。但是劉榮的生母栗姬因為館陶公主屢獻美女給景帝,嫉恨在心,一口回絕。於是館陶公主開始暗中詆毀栗姬,但是景帝卻還不為所動。某日景帝病了,他對栗姬說:“待我百年後,望你善待其他的後妃與她們的兒子。”景帝其時有七位“老婆”,十四個兒子。畢竟祖父劉邦死後,呂後殘害戚姬、誅殺劉氏子嗣的事情,正是殷鑒不遠。不料栗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漢武故事》中說:“栗姬怒,弗肯應,又罵上‘老狗’。”這栗姬完全錯判了形勢,顯然是吃錯了藥加上腦子進水,竟然敢以“老狗”開罵景帝。景帝沒有當場發作,卻已憤怒而心驚:栗姬現在就能如此猖狂,真到自己百年後,她以太後的身份,又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不久之後,景帝廢黜了劉榮的太子之位。這個時候景帝的“大局”,就是皇位的平穩傳承,避免“呂後再世”、後宮喋血,以至中央政權發生內亂。
但是景帝的苦衷一時難為人知,他廢太子之舉遭到一些大臣,特別是周亞夫的堅決反對,是為“固爭之”,因為太子並未犯錯。周亞夫如果作為將帥“幹政”那是犯了大忌,但是周亞夫因平亂有功而被擢升為宰相,正是位高權重;而且周亞夫的耿直頑固、桀驁不馴是出了名的。當年文帝視察前線部隊,別的將帥全都率眾恭迎,唯獨周亞夫的細柳營,嚴陣以待,營門緊閉:軍營隻聽從將軍令,不知道皇帝的命令。等到傳入皇帝的“節信”,文帝才得以進入軍營。細柳營軍容嚴整,周亞夫作揖拜見並稱:“臣戎裝在身,不能行跪拜禮。”這就是“周亞夫軍細柳”的故事。文帝表揚了周亞夫的治軍,卻不知肚子裏會不會有點疙瘩。在平定七王之亂時,周亞夫又曾擱置景帝的號令,堅決按自己既定的戰略行事,最後雖然大獲全勝,然而此刻卻不知是否會勾起景帝的某種警覺和聯想。如果德高望重的周亞夫執意站在太子劉榮一邊,事情說不定就會很麻煩。畢竟周亞夫的父親周勃當年就在沒有兵權的情況下,憑借威望策動過兵變,當然那是為了匡扶漢室,誅滅諸呂。於是,景帝非但對周亞夫“由此疏之”,而且很可能就此形成一個心結。
半年後,景帝改立隻有七歲的第十子劉徹為太子。然而,劉徹還是少不更事,劉榮卻已經21歲,且還頗有些名望。因此,為大局計,不是兒子劉榮,而是“廢太子”三個字成了景帝心頭的一片陰影。
然而劉榮犯事了。他新任“臨江王”後蓋房子,侵損了一處宗廟的院牆。對於一個皇子來說,這是個多大的事呢?景帝自己做太子時砸死過一個堂兄弟,不也一點事情沒有嗎?但是景帝在此刻就不隻是從凡常親情甚至凡常罪錯來考慮,而需要從大局出發了。劉榮旋即被押捕至京城,交由有著景帝“蒼鷹”之稱的郅都嚴辦。郅都執法辦事以剛直不阿著稱,對景帝卻是盡忠盡職。昔日侍奉景帝出行,賈姬於途中如廁,適有一野豬竄入,景帝讓郅都前去幫護,郅都隻管護衛景帝,景帝欲提劍親往,郅都攔住下跪:“死一姬妃又可納一姬妃,天下不缺姬妃。陛下如果冒險輕忽,萬一發生什麼,社稷和太後怎麼辦?”以後太後聽說了此事,賜郅都黃金百斤,以彰其忠心,景帝由此也對他刮目相看。現在劉榮落到郅都手裏,即遭嚴苛對待,甚至劉榮在牢裏乞討紙筆以望能給父親寫一封信,也遭到郅都的拒絕。然而在這種情形的背後,似可看到景帝的影子。最後還是太後的侄子竇嬰來探望劉榮,給他拿來了紙筆,劉榮在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之後,就自殺了,年僅23歲,這可真是“可憐生在帝王家”了。
劉榮自殺,竇太後大怒,要將“逼死”劉榮的郅都治罪。漢景帝遂讓郅都遠去邊關躲避。然而此後竇太後還是逼著將郅都抓回長安。劉榮明顯死得冤屈,除了竇太後心裏過不去,許多大臣,甚至百姓心裏都過不去,這也必須要有人來為此背黑鍋,郅都因此被處死了。耐人尋味的是,處死郅都並不是依照太後的指令,而是“依照漢律”。說到底,郅都的死也是服從了“大局”。
漢景帝一邊牢牢地推進著既定國策:削弱諸侯,加強集權,發展經濟,輕徭薄賦,抑製邊患;一邊卻心病未除。
太子劉徹十四歲時,景帝眼看著身體越來越差。一次景帝召見周亞夫。其時周亞夫因為幾次反對景帝的決策,當然也包括反對太子的廢立,而被褫奪了宰相之位。景帝讓人在周亞夫的麵前放了一塊肉,卻不放筷子,這是啥意思呢?也許這是要周亞夫明白:朕要是不給你條件,就是肉放在麵前你也吃不成。但是周亞夫缺乏心眼,卻作色斥問侍者。景帝遂冷笑說:“莫非這(也就是朕請你吃肉)還不能讓你滿意嗎?”周亞夫錯愕羞惱,謝罪告辭。漢景帝卻在他身後說出了自己的心病:“這樣的人以後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然而事情恰好就來了。周亞夫兒子買了五百副甲盾,準備在老父親去世時下喪用。可是周亞夫卻因謀反嫌疑而遭到逮捕。周亞夫本欲自殺,卻被妻子攔下。入獄後他一言不發。法官廷尉據此向景帝彙報,景帝這次竟少有地怒形於色:“吾不用也!”這句話又是啥意思呢?反正廷尉是聽懂了,所以對周亞夫“侵之益急”。
廷尉問周亞夫:“君侯欲反邪?”
周亞夫這次說話了:“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
廷尉道:“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你不在陽世造反,也是要去陰間造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而在它的身後,我們看到的又該是景帝的影子。
就這樣,一代名將被投入大牢。周亞夫受此屈辱,絕食五日,吐血而死。此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司馬遷為之歎為“悲夫”,然而一切都是為了大局。
兩年後,漢景帝在病重之際,提前給太子劉徹行了成人“冠禮”,其實也就是以一個正式的加冕儀式,向全天下昭告了太子的繼位。這個劉徹,就是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