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安排在位於曼哈頓下城南端的中國城一位福建老板開的“鄉村飯館”。置身於中國城,恍若時空穿越,瞬間就回到了“中國”,但這絕不是今天的中國,而是一二十年前或者說是比較落後的“中國”。和曼哈頓繁華的街區相比,這裏整潔讓位於臟亂,出店經營隨處可見;亮麗讓位於暗淡,剛剛還是燈火通明轉眼已是灰暗陰冷;英語讓位於中文,無論是招牌還是語言,都是熟悉的文字和母語;美國人讓位於中國人,這裏的主人是中國人,間有少量的外國人;昂貴讓位於低廉,在這裏奉行的經營理念是薄利多銷;安靜讓位於喧囂,特別是飯館裏的叫喊聲、勸酒聲、歡笑聲彙成一片。也許隻有在這裏,同胞們才能找到感覺;隻有在這裏,才能盡情地表達、宣泄;隻有在這裏,才能忘乎所以,淋漓盡致。因為這裏是“中國”,是自己的“家”。
中國城南麵有個孔子廣場,華人在那裏豎了一座孔子的全身塑像。因為這裏大部分同胞來自福建,所以還豎了一座林則徐的雕像。
據說因為中國城不好管理,紐約警察局專門成立了第五分局,除局長是美國人外,其他都是華人。這也是一種以華製華的權謀吧。
據有關資料,紐約最早的唐人街是1890年形成的。1848年,兩男一女共3位台山人乘坐“流浪之鷹”號帆船到達美國,這是最早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到1851年,移入美國西海岸的中國人已達2.5萬人,以後逐年增加。這些先僑們在礦場、農場、雪茄廠、木材廠從事著美國白人不願做的艱苦工作。19世紀60年代,美國興建橫跨美洲大陸的鐵路,每年都有上萬名華工獲準進入美國,大多都投身鐵路工地。為此,1868年清政府還與美國簽訂了《蒲安臣條約》,以保障美國在中國招募華工的合法性。據統計,“1865—1869年,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所雇的近萬名築路工人中,華工十居其九。”有人說,“每根枕木下麵都有一具華工屍骨”。1880年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白人大批失業,而吃苦耐勞的中國人卻很受雇主歡迎,仍能保留工作崗位,於是遭到白人嫉恨,他們無端指責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各地排華事件頻頻發生。尤其是舊金山,幾乎成了“熱戰戰場”,白人甚至持械圍攻唐人街。被排擠和受迫害的中國人於是向美國東海岸遷移。首先進入紐約的華人在曼哈頓下城東南區的勿街(Mott Street,意譯叢林街)、柏克街(Park Street,意譯公園街)落腳,隨著人口的逐步增加,1890年唐人街正式形成。唐人街的英文名稱是Chinatown,意譯中國城。目前,紐約中國城包含40多條街道,麵積超過4平方公裏,人口約10萬,已經成為西半球海外華人的最大居住地和商業區。
提起當年的排華事件,不能不說到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的排華法案—《關於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限禁外來移民的法案。主要內容: 一是10年內禁止華工進入美國,如私運華工入境,每私運一人,船主將被處以最高500美元的罰款和1年監禁;二是非勞工的華人入境,須持有經美國駐華領事查驗和簽名蓋章的英文護照,但美國海關人員有權檢查並拒絕持證人入境;三是不準中國人取得美國國籍;四是非法入境的中國人驅逐出境。
這份法案直接創造了兩項美國紀錄:第一次立法禁止一個種族進入美國,第一次立法排斥一個種族加入美國國籍,堪稱美國曆史上黑暗的一頁。 從1882年到1904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一係列針對華人的法律,禁止一般華人進入美國,禁止合法在美的華人成為美國公民。
盡管當時清政府也曾與美國交涉,但弱國無外交,交涉又有何用?直到二戰時,中國已成為美國的盟國,為了推動美國戰爭目標的實現,在羅斯福總統的敦促下,美國國會才於1943年通過《麥諾森法案》,廢除了《排華法案》。2012年6月18日,美國眾議院全票表決通過,美國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道歉。但所用詞語是“regret”(遺憾)而不是“apology”(道歉)。
美國不是口口聲聲講人權嗎?不是主張自由移民嗎?翻開這段充滿華人屈辱血淚的曆史,可以對他們所宣傳的所謂自由人權的本質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記得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訪問美國,美國總統卡特出於政治目的,批評我們限製國人向美國移民,說這是違反人權。鄧小平當即回應:“告訴總統閣下,眼下我們有10億人口,你要多少,我們可以給你多少。那先給你1000萬,你說夠不夠?”卡特頓時語失,尷尬萬分。
曆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100多年前美國所上演的所謂指責中國人搶走美國人飯碗的鬧劇今天似乎又在上演,當年那些熟悉的論調似乎又在不停地泛起。隻是時代不同了,美國人指責的搶了他們飯碗的中國人不是在美國,而是在遙遠的東方。
紐約的中國城,還有一個區域叫法拉盛(Flushing)。相對於曼哈頓下城的中國城,法拉盛的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明顯要高出一籌,城區更加明亮,更加有序,更加清靜。後來才知道,法拉盛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才逐步建設和形成的,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亞裔移民特別是來自中國台灣、韓國、中國大陸等地移民聚居的地方。盡管如此,與曼哈頓中心區相比還是落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