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赴美日記赴美日記
張天清

“9·11”陰影籠罩下的美國

因公務活動預約安排在中午12點半至下午2點,上午先去紐約世貿中心舊址參觀。

其實昨天坐在汽車上就曾透過車窗匆匆瞥見了在世貿中心舊址上建立起來的紀念館,魏老師還特別指著不遠處塗著鮮紅顏色的一排房子,告訴我們那是轄區消防隊的辦公地點。據介紹,“9·11”那天正好有幾位法國記者在這個消防隊實習,他們早上原本出去采訪另一件事,恰好第一個拍到世貿中心被襲擊的畫麵。後來這個消防隊的全體隊員都在進行搶救時犧牲了。回想起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看到世貿中心被襲的電視畫麵,真是難以置信、極度震驚,我想當時全世界的人們可能都是這種第一反應。

在舊址現場,可以看見兩個由黑色花崗岩建成的方形紀念設施,其結構是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的陷阱式水池,從四周長年不斷有瀑布狀水流往深處默默流淌,最終彙入池中央的深淵,深不見底。據說,這是借以表達對死難者無法形容的深深的、永不停止的懷念。現在大多數人知道的隻是“9·11”襲擊,其實早在1993年2月26日,恐怖分子就曾在世貿中心的地下車庫引爆炸藥,導致6人喪生、數千人受傷。誰都沒有想到,8年之後,會有一場更大的襲擊在這裏上演。在水池四周的銅牆上,密密麻麻地鐫刻著1993年和2001年兩次襲擊中每一位死難者的名字。“9·11”襲擊最終造成的死亡人數最初公布為6453人,後來減為5086人,後又調整為3900人。最近確認是2977人,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齡最大者85歲,最小的僅2歲。其中現場救援人員死亡人數超過400人。我看到不少消防隊員的名字邊上都特地注明了他們所屬的消防單位,這充分表明了這個國家對每一個生命特別是對因公犧牲的公職人員英雄般的敬重。

現在在世貿中心原址兩邊又建起了兩棟高樓以資紀念,起初紐約市民想取名叫“自由大廈”,後來幾經爭論,最後還是確定沿用世貿中心的名字,叫新世貿中心。現在世界各地凡來紐約的人都會抽空來這裏憑吊。

美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本土從來沒有遭受過任何襲擊。想當年,世貿中心作為紐約第一高樓,在恐怖分子的襲擊下轟然倒下,其所造成的影響和衝擊,絕不僅僅是雙子樓的倒塌和幾千名無辜生靈的消逝,而是對美利堅民族一直以來自信甚至自大、自傲心理的沉重打擊。

有人說,世貿中心倒下了,但一個民族站起來了。這話有一定道理。在“9·11”襲擊麵前,美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也沒有被擊垮,更沒有走上種族複仇、宗教複仇的歧路。不過,“9·11”定將成為美國曆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一方麵國內的凝聚力、向心力進一步增強,保守主義思潮進一步泛起,反恐防恐工作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麵,我們也從這些年的反恐戰爭中,真切地看到美國的實力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力和控製力在不斷衰退、下降。本·拉登死了,但反恐不僅遠未結束,反而形勢更加複雜,挑戰更加嚴峻。美國是信奉實力、強權的,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各個國家之間、民族之間、文化之間、宗教之間、文明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是單靠強力所能解決的嗎?“9·11”的教訓,絕不是一個恐怖襲擊那麼簡單,它是長期以來國際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矛盾,衝突與較量的一次極端總爆發,它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至今還在不斷演進、發酵中。

據說“9·11”後,很長一段時間,紐約10層以上的商業廣場均難以承租出去,而這恰恰為哈德遜河對岸的新澤西州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這幾天我們在從新澤西州住地到曼哈頓的路上,每次要穿過林肯隧道時,司機都特別交代千萬不能拍照,因為拍照時的閃光容易被警察誤認為是恐怖襲擊,從而遭遇到不應有的麻煩。我們看到,在華爾街靠近海邊的街麵上,竟然設置了兩道用金屬鑄成的柱狀、坡狀路障,以防恐怖分子汽車炸彈襲擊。“9·11”已經過去10多年了,但這一事件對美國社會的影響無疑將是長遠的。

對此,我們後來在華盛頓也有深切的感受和體會。在首都祥和寧靜的背後,也一樣深深感受到了“9·11”帶給美國社會的烙印和變化。過去,各國遊客都可以去白宮遊玩,現在都取消了;過去外地車輛可以停放在白宮前的國家公園道路上,現在不行了,隻有附近上班的公務人員憑特別停車證才可以停放;過去當地市民可以在公園大草坪上踢球嬉戲,現在也不允許了;過去白宮附近的道路是暢行無阻的,現在加了防護欄、隔離墩;過去白宮的安全管理是由財政部負責的,現在已轉交新成立的國土安全部。

後來有人告訴我,現在坐美國航班,如果是同一個團隊的人,即使是一起辦票,也不讓挨著坐在一起,而會把人員座位分散,據說這也是“9·11”後為了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難道美國就這樣一直提防下去嗎?

仇恨的種子一旦播下,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開。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