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住了四十多天,一直沒有摸乒乓球拍。回到南昌,即參加市乒協組織的一年一度的“國寶李渡杯”乒乓球俱樂部公開賽。“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對手知道”,競技體育離不開刻苦訓練,也離不開堅持訓練。這麼長時間沒練,結果可想而知,團體賽小組未能出線,單打(嘉賓組)止步八強。這應該是這麼多年來成績最差的一次。不過,體育比賽重在參與,能趕回來參加,享受了比賽過程,也感到非常快樂。
近十幾年來,我堅持打乒乓球,它成為我生活的重要內容。這項活動,既鍛煉了身體,也充實了我的生活,廣交了朋友,更收獲了滿滿的快樂。
有時參加比賽或者練球,會有人問:“老師,你小時候學過嗎?”打乒乓球的人問這話,一般是問你小時候是否在教練的指導下係統訓練過,或者是進體校訓練過,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專業背景”“童子功”。聽到這話,我隻能“嘿嘿”一笑。問得多了,我則會回答說:“是的,我在老家石板街上訓練過。”
慈化開展乒乓球活動,始於何年,不是很清楚,但據我估計,不會早於1964年,在這之前,是沒有這項運動的。有少數幾個中小學老師在外地求學時學習過打乒乓球,但是,由於慈化缺乏乒乓器材,也就無法開展。因此,這項活動在1964年以前的慈化基本上是空白點。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乒乓健兒在國際乒壇橫空出世,震撼世界。莊則棟、徐寅生、李富榮等一批選手登上世界乒壇領獎台,給正待發展的中國人民以極大激勵,乒乓球活動也在全國城鄉迅速推廣。我想正是在這個曆史背景下,慈化開始推廣這一體育活動。
最早倡導乒乓球活動的是慈化初中,全名為“慈化初級中學”。經過幾十年發展,現在學校麵貌有了很大的發展,校名也發展為慈化中學,當然實際上還是所初中。
慈化初中大約是1964年開始開展乒乓球運動,並籌辦學生男女乒乓球隊的。我記得街上的辛冬蓮姐就是當時的第一批選手。慈化初中有幾個老師乒乓球打得很好,戈國雄、皮俊文等老師都是個中高手。慈化初中還專門購置了一張乒乓球台。
比慈化初中略晚一點,慈化中心小學也開始興起乒乓球活動了。之前,小學有一張會議桌,是兩張方桌拚成的,擺在小學的十字廳的會議室裏。幾個會打乒乓球的老師有時把這個桌子當球台,切磋一下球藝。還有在外地求學的學生暑假回慈化偶爾也會來玩一下。他們穿著背心短褲,一股子的勁揮拍擊球,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看得多了,就有點手癢,就想上去試試。但是,你一個小孩,又不會打,人家哪裏願意和你玩。看到我這麼迫切,老師們就想了一個辦法。當時打球的地方旁邊是個天井,老師們打球的本領也不高,球滿地滾,經常滾到天井裏。老師們就規定,每幫撿十個球,就可以上台打一個球。於是,我也就開始摸上乒乓球拍,試著玩了。
後來,街上有幾個小夥伴也開始喜歡打乒乓球了。大家經常湊在一起,互相學習。沒有球台,我們就溜進教室,把黑板抬下來,擱在課桌上,打得不亦樂乎。
但黑板的使用率畢竟不高,老師也不太同意,擔心損壞了,寫不上粉筆字。
會議室的桌子也經常有用途,即使有時空閑,也不準打,因為周圍都是老師的臥室,挺吵。慈化初中有桌子,但路程太遠,加上那裏都是中學生,幾個小屁孩,去了人家也不一定會給你打。
於是,找到可供打球的桌子就成了我們最重要的事情。
記得當時縫紉社旁邊的信用社會議室,有一張與乒乓球台差不多的桌子,但平時鎖著,我們幾個小朋友就從門上方的搖頭窗爬進去,躲在裏麵打了幾次。後來被發現,趕了出來。
機遇來了,隨著形勢變化,乒乓球運動越來越受重視。小學決定添置一張乒乓球台。去買標準的?一打聽,太貴了。當校長的父親決定請木匠打一張。
請哪個木匠?當然是慈化街上有名的鐘木匠,他和父親關係挺好的。他“摸火車”的經典橋段慈化人民都知道,甚至傳到了宜春。這個橋段最早就是我父親披露的。有一次,鐘木匠一邊幹活,一邊與父親聊著幾天前去宜春的經過:“去宜春,沒看過火車,就跑到火車站去看,哈,好大的車頭,車廂長長的,一大串,看著看著,就走過去想摸摸,冇想到,剛一碰到,火車就嗚地叫了起來,嚇得我一跳,正起辮子就跑。”父親聽了,大笑不已。後來父親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至於以後民間傳說的什麼鐘木匠嚇得躲到廁所裏,不敢出來,碰到一個穿鐵路製服的人進來,緊張地問“冇摸壞吧?冇摸壞吧?”。則是後來的人添加的,屬於再創作性質。
鐘木匠有個習慣動作,一做事就會用雙肘夾著褲頭往上提。他接過父親寫的乒乓球台尺寸的紙條,雙肘夾著褲頭提了提,問道:“什麼樣子?”這一問,把父親也問住了。他見過乒乓球台,可又描繪不清楚,比畫了半天,鐘木匠就說道:“我曉得了,就是上麵一個方桌麵子,下麵四隻腳,兩張一拚就是了。”末了,又加上一句:“兩張拚成一張不好,細伢仔亂搬容易壞,打成一張得了。”
於是,一張獨一無二的長條乒乓球台就產生了,除了長寬高尺寸與正規球台差不多外,外表看上去,就是一張長條會議桌,而且,和鐘木匠打的其他桌子沒有大的差別。
這應該是1965年夏天的事了。這張貌似會議桌的乒乓球台擺放在小學禮堂裏,也就是當年“三官殿”大殿的上殿中,地麵是黃澄澄的方石地磚,周圍是四根巨大的青石屋柱,靠著敞開的南門和殿中的大天井采光。這間獨特的乒乓球室給我和眾多的小球友帶來極大的歡樂,也讓我們灑下了辛勤的汗水。我還在牆壁上,用紅粉筆歪歪扭扭寫下了“為革命勤學苦練”字樣。許多年後,我竟然發現這字跡還清晰地存在。一年以後,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禮堂被懸著的粗麻繩分成若幹區塊,用來懸掛大字報,放眼望去,是一片大字報的海洋。
四條腿的長條乒乓球桌變成了人們刷糨糊並踏上去貼大字報的台階,孤零零地靠牆擺著,身軀微凹,就像一頭被人任意糟蹋的老母豬。
2021年12月6日於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