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洞門口的天空洞門口的天空
歐陽蘇勤

童年的遊戲

外孫女下午放學回家後,做了個把小時作業,即邀上小夥伴在樓下瘋玩,滑板、跳繩、擲飛碟、打羽毛球什麼的,玩得不亦樂乎。有次下去找她回家吃晚飯,沒想到,他們一夥小朋友竟在玩“捉迷藏”。這可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捉迷藏”這種可以說是十分古老的遊戲,竟然在今天的大都市小朋友中得以傳承。這一下就勾起了我對童年時代的滿滿回憶。

那時,我們兒時的遊戲中,“捉迷藏”是經常性的項目。我們老家稱之為“縮角吉”,取縮身躲藏在角落之意。白天玩,晚上更是如此。視參加的人數多寡,每次推出一至兩人做藏主,其他人找捉。皎潔的月光,照得青石板閃閃發亮,街頭巷尾,牆角門後,藏的費盡心思,找的絞盡腦汁。有時候,玩得晚了,實在找不到了,大夥都回家睡覺去了,藏著的被“放羊”了,還渾然不知,夜半三更的,一個人悻悻然地走出去,喊幾聲,無人搭理,隻好孤獨地走回家,挨父母一通罵。第二天見了小夥伴們,還會得意地哼上一句:“就憑你們幾個,能找著我?”

老家小鎮地處偏僻,與外界聯係不緊密,外麵世界的小朋友玩什麼遊戲,我們不太清楚,但是,有一些遊戲項目,我知道是外麵傳進來的。如“丟手絹”遊戲是小鎮上以前沒有的。這個遊戲項目是學校老師教的。一大群孩子圍坐成一圈,一個孩子負責丟放手絹。大家高興地拍著手唱著:“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麵,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抓住他,快點快點抓住他。”

女孩子喜歡玩的“跳橡皮筋”,則是60年代中期外麵傳進來的。那時,石板街上,不時能聽到女孩們“馬蘭花開二十一, 二五六 ,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的歌謠聲。

此外,還有“拍紙”“撞珠”等都是外地傳進來的。

我記得小時候,老家女孩子經常玩的一種手上遊戲叫“翻科戲”,一人伸出雙手,叉開手指,手指上掛著一圈長長的紅絨線,另外一人不斷挑動這根紅絨線,分掛在對方手指上,兩人配合,翻成各種圖案。這個遊戲現在好像不太容易見到了。回到老家,也沒有見到過有小朋友玩。實際上,這是個很益智的兒童傳統遊戲,工具簡單,既可以增強小朋友手指的靈活性,又可以激發小朋友的藝術創造力。而且,可以母女同玩、父子同樂,是典型的親子項目。

後來,皮筋出現了,也就出現了類似“翻科戲”遊戲的“挑皮筋”,不過,因皮筋的長度有限,拉出來的圖案相對簡單些。這個遊戲現在玩的人也少了。

另一個更為古老的兒童遊戲,我們小時候經常玩。這個遊戲就是“鬥草”。

“鬥草”遊戲很早就在贛西老家一帶流傳。

春天到了,春草蔥蔥。田頭地角,庭院操場,生長著一種莖幹截麵為三角形的野草。二十厘米左右高,開著一簇簇小小的黃色花朵,我們叫它“莎莎草”。這種草生命力非常強,幾天工夫,就抽出長長的莖幹。村頭屋側,到處長著這種草,滿地碧綠中,搖曳著一蓬蓬小小的黃色花朵,遠遠望去,嫩綠裏泛著鵝黃,分外好看。

那時,小小年紀的我們,三三兩兩,盤坐在小學操場的草地上,把莎莎草的莖拔出來,互相交叉成“十”字狀,各自用勁扯,看誰的先斷,誰的草斷了,就算輸了。於是,大夥兒紛紛尋找長得最老、最粗的草來鬥。

另外,還有一種更複雜一點的鬥法,需要兩個人的配合。這種鬥法我們稱為“作豆腐”,比的是兩個人的細心和默契,也比草的韌勁。把莎莎草莖拔出後,先用指甲從不同側麵細心地劃開,然後兩人試著拉動,讓草莖徐徐裂開,呈現出方形、菱形、梯形等各種圖案。莎莎草的莖幹較韌,於是,小夥伴們盡量找更大更粗的莎莎草,互相比著哪兩個人作成的“豆腐”更大,更規整。

後來,讀古詩,看到很多描寫兒童鬥草的句子。如唐代白居易《觀兒戲》中詠道:“髫齔七八歲,綺紈三四兒。弄塵複鬥草,盡日樂嬉嬉。”宋代李清照的“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宋代範成大的“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等等,才知道簡單的“鬥草”遊戲來曆不凡,竟被眾多曆史名人吟誦過。

古典小說《紅樓夢》中,也有專門描寫香菱等人玩“鬥草”遊戲的情節。賈寶玉《芙蓉女兒誄》祭文中還寫有“捉迷屏後,蓮瓣無聲;鬥草庭前,蘭芳枉待”的句子。但細細研讀,紅樓夢裏的“鬥草”似乎與我們玩過的不一樣,更複雜更雅致一些。我想,泱泱中華,曆史悠久,各個地方、各個曆史時期,各種不同身份的人物玩的“鬥草”遊戲自然也會各有特點。

身處偏遠小鎮,沒有更多的遊戲玩具,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就構成我們那一代童年遊戲的最大特點。找個舊桶箍作鐵環,一股勁地滾著,扁扁的桶箍往往上大下小,口徑不一,滾的時候會自動朝一邊跑,在操場上滾好辦,在窄窄的小路上滾就得用推環的鐵絲彎頭掌穩方向。農村木頭木腦多,自己動手,削製陀螺,抽打得不亦樂乎。還和同學比,誰做得好,抽得響,轉得穩。

老師在課堂上語重心長地說:“同學們,希望大家多滾鐵環,少打陀螺,這樣,上學路上就快些,遲到的人就少些。”

慈化地方廟宇眾多,進香拜佛的人也多。寺廟裏燒完的香會留下一段長長的竹香柄,紅紅綠綠的各種顏色都有,很是好看。我們稱它為“香帕”,經常去寺廟裏從香爐上拔下,帶回家玩。香帕不僅是我們上學時做算術的“計算器”,還是我們玩遊戲的好道具。常玩的香帕遊戲有兩種,一種是“打砣吉”,每人交若幹根香帕,置放在一塊磚頭上,再站在遠處用磚塊投擲,投擲中者獲勝,取得磚頭上所有香帕為獎品。

另一種遊戲為“跌香帕”,分為“跌叉”“跌井”兩項,為雙人遊戲項目。兩個各出兩根香帕,用這四根香帕擲下“跌叉”,呈叉形的為獎品,取了。最好成績是“雙叉”。另一個人補齊四根再擲。

“跌井”遊戲更複雜一些。兩人輪流用這四根香帕擲下,如形成四周密封的四邊形,或者三角形狀的“井”,再依“井”的大小,取適量香帕插入,如不觸碰邊框,即為贏家,插入多少根香帕就贏得對方多少。如不小心觸碰邊框,對方可搶奪你手上插井的香帕。

“跌香帕”遊戲講究心細手巧,小朋友們都喜歡,往往坐在一起,玩上一兩個鐘頭,還意猶未盡。那時,各個家庭孩子眾多,能安靜玩上這麼久,對大人來說,可以騰出時間多做家務,大人小孩都高興。

小鎮上廢墟中有不少殘瓦,青黛色,質地堅硬。小朋友撿上幾塊,在磨刀石上磨成光溜溜的圓片,稱為“瓦仔”,用來玩“疊瓦仔”遊戲,兩人乃至多人一起玩。從一枚瓦仔開始,擺在地上,用手掌抓起,翻掌擲起落穩在手背上,再置兩枚瓦仔在地上,再翻掌擲上手背,逐漸增多,以一次性在手背上疊起的瓦仔最多片者為勝方,分定名次。這項遊戲技巧、心態很重要,平時不經常練習,不可能取勝。大家擠在一起,盡情玩著,盡管沒有什麼獎品,照樣樂此不疲。

此外,跳房子遊戲也在小鎮上很流行。我們稱之為“踢間子”。一塊空地,畫上一些格子,每人撿一塊瓦片,踢著,跳著,其樂融融。

在山區,棋牌玩具相對缺乏,一是不容易買到,二是花不起錢。往往一副撲克牌會用桐油刷上幾遍,使之變得更堅實耐用些。沒有棋牌,在地上劃一個四橫四豎的方框為棋盤,兩人對壘,每人撿六顆小石頭為棋子,稱為“六子棋”。具體玩法為每人一步,輪流走子,兩子吃一子,通吃方為勝方。這種棋看似簡單,實際上變化很多,大人小孩都喜歡玩,在農村勞動空隙休息時,有人還會來上一局。

另一種叫“賊古棋”,兩至三人一起下,在地上畫一個類似“裏”字的棋盤,各人握子猜數,猜對了走一步,走完全程獲勝。

小時候各地風行的“老鷹捉小雞”遊戲,在我們老家,玩法差不多,叫法卻不同,老家叫“羊崽吃麥”。一隊孩子各自牽著前麵人的衣服後襟,組成一條龍狀。最前麵的是一個大點的孩子作龍頭,舉手為角,護住後麵的人,並阻擋住來抓的人。抓的人不能碰到扮龍頭的人,碰到算輸,隻能快速轉動,抓後麵的人。

遊戲開始時,先是龍頭拖著大家出場遛一大圈,後麵的人低頭彎腰,嘴巴裏發出“嘰嘰嘰”的吃麥苗聲音。抓羊的人出來了,立在中央,攔住吃麥苗的羊群,大聲喊道:“抓你的龍頭!”孩子們大聲回答:“龍頭有角!”

“抓你的龍尾!”

“龍尾會擺!”

“擺起來看看。”

大家異口同聲地喊道:“嘿,擺起來了!”

於是,長長的羊崽隊伍左衝右闖地擺動起來,搶抓羊崽的戰鬥開始了。

現在,條件好了,兒童們的遊戲選擇也更豐富多彩了。特別是電腦、電視、手機的出現,讓不少兒童愛上了電子遊戲。在鄉村,一些生動有趣的傳統遊戲也離孩子們越來越遠。回到老家,看到兩三歲的小朋友就開始捧著手機,聚精會神地玩著,不免讓人感慨萬分。

曆史的年輪總是悄悄地向前轉著,不經意間,總有一些東西被遺落。“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曾伴隨我們度過一段美好時光。而今天,碌碌塵世中,那些遊戲,連帶那份心境,早已渾忘,留下的,僅僅是一份淡淡的憂傷。

2022年6月15日於慈化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